現代黃金最常見的形狀是長方形,俗稱“金條”,古代流行的形狀則多種多樣。先秦時,人們喜歡把黃金做成餅形和方塊形,前者稱為“餅金”,有圓形和不規則形;后者叫“金版”。到漢代,黃金被鑄成麟趾形和馬蹄形,每枚重約一斤。為什么將金子鑄成馬蹄形?這是漢武帝劉徹的意思。據《漢書·武帝紀》,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改鑄黃金形制,劉徹曾獵獲白麟,看見天馬,泰山頂顯現黃金。劉徹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更黃金為麟趾褭蹏蹄以協瑞焉”。因為有這種說法,古人因此將“馬蹄金”視為寶物,認為放在家中可以鎮宅、辟邪。
南北朝時,現代流行的“金條”雛形,即長方形條狀黃金出現。唐代稱之為“金鋌”,宋代改稱“金錠”,到元代則成了“金元寶”,即“元代之寶”的意思。金元寶“仰面似船,伏面似案”,為什么又把金銀鑄成這種形狀?或許與古人的生財心理有關,船可以帶來財富,水能生財,順水順舟。但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古人出于攜帶方便的考慮。古人攜帶財寶,不像現代人這樣喜歡放在口袋里,而是纏于腰間,左右各纏一個,所謂“腰纏萬貫”就是這么回事。?笪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