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G網絡的商用和O2O模式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2015年,婚戀APP應用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互聯網周刊》公布的2015年最新APP分類排行榜中,婚戀交友APP下載量大增。據市場研究機構艾瑞發布的《2014~2015中國男女婚戀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里,互聯網婚戀行業移動端的訪問量增速明顯,用戶使用移動端APP的頻次明顯高于PC端。據有關機構預測,2015年,網絡婚戀市場規模接近30億元。
由于移動終端的APP用戶年齡平均比PC用戶低2~3歲。針對移動端的客戶年紀偏低的特點,婚戀APP提供了一些更加有趣的服務,讓他們在更輕松的環境下體驗和使用。因此,婚戀APP具有功能和界面更加簡潔、注重語音方式的輸入、加載速度優化、根據不同的網絡模式自動調整照片的分辨率以節省手機用戶的流量等特點。
記者接觸了數位目前還單身的“80后”“90后”,他們的手機里除了下載了專門的婚戀APP之外,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1~ 2款其他社交軟件,并且使用頻次不低于婚戀軟件。相對于泛社交類APP,婚戀APP的目的性很強,在注冊時就通過品牌定位篩選掉了不是以婚戀為目的的用戶,并且,其提供的用戶信息更加完整,包括用戶戶口、職業、收入、生活習慣、家庭情況等很多與結婚有關的社會化屬性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一般社交類APP所沒有的。
傳統的婚戀網站利潤點在于利用用戶間的信息不對稱收取會員費用。婚戀APP在開放用戶交流渠道之后,運營公司收入的重點也從阻斷連接轉型到增值服務的提供,比如增加付費用戶的展示概率、提供更加高級的搜索功能和更漂亮的個人頁面等。
與此同時,一些商家也看到了婚戀APP中的商機,紛紛入駐其中,它們或是婚慶、餐飲企業,或是針對單身男女等特定群體的其他需求的私人商家。這些“偽單身”的加入,擾亂了婚戀APP原有的交友環境和秩序。不少用戶都在使用APP的過程中遭遇過減肥藥、化妝品、美容美體等一類的產品介紹和廣告推銷。
如果說,商家介入婚戀APP還只是讓運營商和用戶“有點鬧心”,那么,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婚戀APP進行違法犯罪的勾當,就更是讓其用戶處在潛在的危險之中。
利用技術手段,婚戀APP一般都對用戶的注冊信息進行了認證處理。但是,“現階段,在我國,個人婚姻登記狀況的信息,除了當事人、婚姻登記機關和司法機關外,其他人無權查詢,用戶提供的關于婚姻狀況的信息是否真實,對于營利性質的服務提供商來說,也只能依靠使用人的誠信和道德約束,沒有辦法做實質的審查,這種情況帶來的交友風險仍然需要用戶自己承擔。”律師盧明生說。
盧明生說,在司法實踐當中,如果網站會員和服務商因為信息核查問題發生糾紛,大多數情況下,法院會判會員敗訴,因為婚戀網站、APP運營提供的網絡服務合同或婚介服務,在司法實踐中,大多被認為是網絡服務合同關系,而不是真正的婚介服務。因為婚介服務需要到民政局備案注冊,需要取得婚介資格。通過婚介,如果發現對方婚姻信息失真,婚介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婚戀交友網站和APP提供商在用戶注冊時都需要用戶認可一些免責的條款。很自然的,使用這些以婚戀為目的的平臺,交友婚戀對象身份核查的責任更多地要自己承擔。”盧明生建議,用戶在使用這類工具時要理性看待,僅僅把它當成一個豐富自身交友活動的手段即可,避免在交友的過程中被某種假象蒙蔽,導致身心、財產的損害。
“在婚戀網站或者APP上,荷載的信息大多是收入、房子、職業這類物質的信息,實際上,婚戀不是和物質交往結婚,而是和人交往,所以網絡上提供的信息,沒有辦法真正評價這個人是不是適合自己婚姻生活的人。意識到這一點,當事人在從線上進入線下交往時,會有一個更好的判斷,也更知道,真正的婚戀交往,線下比線上安全得多,目的性也更明確得多。”盧明生說。?笪
摘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