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首創集團干了兩件大事,一是斥資51億元收購新西蘭固廢處理企業TPI,完成了中國環保產業海外最大并購;二是啟動互聯網金融戰略,于2014年底,聯合集團內多家核心企業、東華軟件等上市公司發起成立了首創金融資產交易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首創金服”)。收購TPI曾經轟動一時,至今仍為業界所津津樂道,而首創金服,經過大半年的籌備,如今也開始顯露黑馬潛質。
8月10日,首創金服精心打造的理財平臺——“首E家”正式上線。“首E家”于7月8日公測,公測期嚴苛系統風險,漸進性對外開放,持有邀請碼方可投資。數據顯示,公測首日平臺成交量達到4100萬。公測期(7月8日至8月9日)成交量突破2.2億元。截至8月20日,短短40多天,平臺累計成交金額達3.6億元。
應運而生
“首創成立互聯網金融公司有其自身的需要,同時這也是近年來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首創集團辦公室主任兼首創金服總經理姜良志向記者介紹,首創金服是首創集團內部民間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一個創業項目。2014年,余額寶引爆了互聯網金融。當年5月,首創集團來自不同部門的幾個年輕人,包括首創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岳明、首創集團辦公室負責信息化管理的邢偉一等,開始構想首創金服的創業計劃。
邢偉一說,支撐該計劃的有兩大基石。一是首創集團本身規模大、資源廣,同時具備優質項目和高凈值客戶的獲取優勢。作為擁有20年發展歷程,資產規模近2000億元的特大型國企集團,首創已構建環保產業、基礎設施、房地產和金融服務四大核心主業。在金融板塊,首創早已擁有首創擔保、北京農擔、北京農投、首創證券等多家金融公司,其擔保資源在行業內屬于第一梯隊。同時,首創奧萊、首創證券、首創財富投資管理公司等已在各自領域耕耘多年,積累了相當數量的高凈值客戶。在邢偉一看來,互聯網金融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將擔保渠道獲取的項目放到互聯網平臺上銷售,即P2P模式。首創所缺的,只是這樣一個將資產端和客戶端整合到一起的平臺。
首創金服的另一大基石在于,首創集團內部有轉變傳統負債發展模式,推進產融結合、協同發展的強烈需求。一直在集團干信息化的邢偉一,對于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各部門協同工作、整合資源深有體會,同時也深刻認識到金融是實體產業的血液。首創集團的幾大核心業務板塊——房地產、環保、基礎設施,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資本金不足一直是集團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同時,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的資金交互基本為零,常常一家公司為緊急籌錢忙得焦頭爛額,而渾然不知另一家兄弟公司此刻正有一大筆錢閑散資金躺在賬上。在整個集團架構之下植入一個互聯網基因的資本融通平臺,激活集團內部資金的流動性,為集團各版塊產業鏈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務,是首創金服設立的初衷之一。
幾個年輕人的創業計劃很快得到了首創集團最高管理層的認可。首創集團董事長王灝對于首創金服的想法,不止于借此強化集團金融板塊、以互聯網金融為紐帶推進集團產融結合,還包含以首創金服為試點探索混合所有制、探尋集團第五增長極等更高層次的安排。
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2014年12月,首創金服正式成立,注冊資本2億元,發起股東包括首創系的首創集團、首創股份、首創置業、首創擔保、首創證券、北京農投、首創經中,以及首創集團信息化服務商東華軟件,其中,首創系持股80%,東華軟件持股5%,首創金服核心團隊持股15%。首創金服籌備之初,王灝曾令集團內各家金融公司成立課題組,研究流程設計、業務協同等相關課題,并牽頭成立了以他為組長,各股東單位一把手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
姜良志說,首創金服雖然是從國企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但卻是一家充滿創業情懷的公司,目前首創金服規模近40人,除少數幾人來自股東單位,其余均來自市場化招聘,薪酬體系與集團脫鉤,而完全與行業對標。這種創業情懷還體現在所有人能夠不計時間、不計報酬地趕工,為了產品的成功上線、測試期的火爆銷售而傾盡心力。以至于當首創金服僅成立半年就推出“首E家”平臺的公測,并以順暢的系統運行經受住了日銷售額5600萬元的考驗時,兄弟企業都非常驚訝,因為按照國企的套路,要做到這一步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風控為謀
在“首E家”真正開始內測,也就是在首創集團內部進行銷售之后,首創金服副總經理楊軍對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誰會買首創金服的理財產品?本來我們預想應該是25歲到40歲之間的白領,沒想到認購最踴躍的卻是35歲到60歲之間的普通人。”楊軍向記者透露,內測第一天,首創集團的保潔阿姨一口氣下了55萬元的單,食堂大師傅看到廣告,穿著工作服就跑到首創金服的辦公室來買。這樣的場景讓楊軍意識到,適合普通人的安全理財渠道是多么缺乏,而他們的理財需求又是多么旺盛。
“保潔阿姨之所以敢這么投,是因為她在首創上班,對首創非常信任,而且首創金服平臺的收益率是銀行理財的2到3倍。”楊軍說。目前,“首E家”旗下系列理財產品——“首e寶”、“首e快”、“首e穩”及“首e贏”專注于不同期限產品,年化收益率在4%——10%之間。與草根P2P平臺動輒15%到20%的收益率相比,首創金服的收益率并不誘人。即使是在國資系P2P陣營里,這個收益率也只能算中等。但相比于收益率,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是普通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方面。
有強大的信用背書和優質項目資源,是國資系P2P平臺的先天優勢,首創金服當然在這方面做足了文章。除此之外,首創金服還致力于將規范的內部操作流程、完善的風控體系打造成自家的獨門武器。
在首創金服成立之前,楊軍一直在東華軟件負責技術。據他介紹,在首創金服籌備階段,首創集團專門啟動了一個信息安全項目,在保障賬戶安全、資金安全方面,完全參照銀行同業標準。不同于P2P平臺較為單一的業務和風控模式,首創金服依托首創集團金融板塊的資產管理經驗,打造了多層次、系統化、各個業務板塊相互聯動的風控體系,從機構合作選擇、產品設計、制度設計與流程控制、大數據和技術支持方面,構建了四道風控防線。
在合法合規方面,首創金服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滿足全部監管要求,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金融業的敬畏之心。“例如目前政策規定,單個項目投資者數量以200人為上限,實際上業內很多公司都突破了這一限制,但我們是嚴格遵守規定的,盡管嚴格限制投資者數量會抬高投資門檻,加大我們的獲客難度。”楊軍說。
在資產項目上,首創金服依托集團在環保、基礎設施、房地產、金融領域的行業、資金和人脈優勢,以綠色金融、軌道交通等為投資標的,為大眾投資者提供安全、穩健、實惠的投資項目。據首創金服副總經理岳明介紹,“平臺優質項目絕大部分來自于大型國有企業、國有融資擔保公司、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從而在源頭上,杜絕劣質項目。另外,所有上線的優質項目,都要經過專業的金融人才團隊精心挑選,嚴控風險。除此之外,所有優質上線項目還要通過健全的風控體系層層審核,做到全流程覆蓋產品風險。”
隨著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業界普遍認為,結束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將迎來洗牌,很多小平臺、不規范運作的平臺將會關停倒閉,而對于資本雄厚、誠實守信、風險控制好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巨大利好。
對于未來,首創金服核心團隊在滿懷憧憬的同時,也表達了一絲隱憂。依托集團的資源優勢,首創金服起點很高,集團也為首創金服創造了最為市場化的發展條件,但作為國資控股型的創業型企業,未來能否走得長遠,很大程度上仍取決于國資股東對于股權激勵等機制的創新力度,而這其中又牽扯到國企改革政策的力度和進度,不確定因素很多。事實上首創金服的成長過程一直伴隨著這樣的思考和疑問:傳統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首創能做好互聯網金融嗎?帶著這樣的思考和疑問,一匹黑馬正待奮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