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劇場,一個扎根在北京二環里的小劇場,現在已經面臨著關門的難題。這里產出過不少好劇目,也有很多話劇圈的大佬和這座城市里的文藝青年光顧。然而此時此刻,它似乎迎來了唱起哀歌的時候。這樣的劇場在北京并不算少數,興衰榮辱,前程幾許,就像一個觀眾第一次來劇場繞來繞去找不到路一樣,它們也在迷茫著。
病癥一:話劇市場底蘊薄弱
就像蓬蒿劇場一樣,北京的話劇小劇場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慢性病一樣嚙噬著小劇場的生命,讓它們舉步維艱,喘不過氣。
病癥一即在話劇市場
如果要我說出幾部近期的精彩電影,你會非常容易地告訴我《智取威虎山》、《一步之遙》、《速度與激情7》、《捉妖記》、《大圣歸來》……但是如果我要你說出幾部近期很火爆的話劇,如果你能告訴我《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我都覺得非常欣喜。
這就是中國話劇市場的現狀,別說小劇場,就連人藝都賣不滿自己的座位。如果不算上觀影團和送票,平常演出可能一場上座50%,都算是很好的場面了。然而你需要知道的是,人藝劇場并非旱澇憑天,而這些小劇場,卻只能依靠自己的收入活下去。
當然,中國話劇市場的疲軟,自然也并不能簡單粗暴地把它歸結于是國人的審美。就像很多藝術形式一樣,它進入中國的時間讓它在這片厚土上底蘊不足,導致了它的觀眾基礎薄弱,人群較小。
此外,話劇對于人們來說雖然表現形式更直觀,但藝術內涵更深刻,精神層面的內容更多。想坐在那里安安靜靜地看一場話劇,和你坐在那里拿著爆米花嘻嘻哈哈看完一場商業電影的難易程度是絕不可同日而語的。
然后自然是文化大氛圍的問題,人們現在觀看影視劇,不是要找大導演就是要找大明星,這對話劇來說其實并不太現實。我們熟知的一些著名話劇在中國話劇市場中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其它更多的以故事取勝,以內涵和精神共鳴取勝的作品并不為人熟知。其實,這些作品中或許不乏著名的話劇演員,但是一個普通觀眾又認識多少話劇明星?即使一部話劇中真的有幾個業內知名的演員,普羅大眾也認不出來。
此外,觀眾們似乎只知道孟京輝、賴聲川、相聲瓦舍、表演工坊,卻根本不知道除了這些團體和這些人外,還有太多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卻和以上諸多名字沒有關系,因此人們不會去看,不去聽,不去了解。
然而,民營小劇場的靈魂卻正在于此——正在于這些普通大眾并不關注的東西。比如蓬蒿出品的《我是海鷗》,受到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和著名劇作家萬方極為一致的高度評價,然而你聽過這個名字嗎?
普及程度小,市場積累弱,其文化形態和當下的普遍文化形態并不相符,幾點相加,解釋了話劇市場為何疲軟。
病癥二:支出龐雜不間斷
小劇場病癥之二,就是逐年累月不間斷的基本開支。
北京的小劇場,就像蓬蒿劇場的負責人所說,如果一座城市的中心沒有這種文化氛圍,這座城市的其它地方也不會有這種文化氛圍。這也是為什么京城的諸多知名小劇場全部聚集在二環里的原因,因為在這座城市的中心默默彳亍著的小劇場們,只有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才能真正活下來。離開了這里,它們也就不具備京城話劇市場風向標的作用了,失去了靈魂。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因為你一定堅持佇立在這里,所要付出的代價。
地租、電費、舞臺搭建、燈光、人員費用等等一應俱全,在這里你要付出的都要比遠離這里貴得多。此外你還需要支付演出費用,支付劇本、導演、制作人的費用,從化妝到服裝的所有費用,你也都要支付。
場地人工等固定支出自不必說,它們時時刻刻每天每秒都壓在小劇場身上。我們不如算一筆簡單的帳:
一家小劇場以五百平方米為單位,這個大小大概剛剛好足夠一個擁有普通規格舞臺,且擁有三百個座位的劇場安放在這里,但是這個大小就完全除去了化妝間等等一切辦公場地。在北京二環里,這樣的地方一個月大概場租要在10萬塊。
數據一:每月房租10萬元
一家小劇場的員工如燈光、舞美、財務、人事等等固定人員,就算身兼多職,十個人也是要有的。那么我們以每人每月最低的3000元為準計算,得到3萬元的人工支出——當然,如果是這個價格是沒有員工會來的。
數據二:每月人工3萬元
一家小劇場的其它支出由于價格并不統一也不好計算,我們在這里不算入數據中。那么我們得到了兩組數據之和:
數據三:凈投入13萬元
一家300個座位的小劇場,以最貴400元,最便宜50元的價格來計算平均價格,大概一個座位平均價格在100元到150元之間。一天一場,賣滿了,五天回本。然后呢?然后劇場還有票務網站的分成,演員的分成,導演的分成……等等這些分成,都是要劇場一一支付的。票務網站的獨家合作,幫助你推廣,幫助你賣票,就要從你這里分走大概30%-40%的利潤,算上演員導演等費用,這樣五天賣滿就要變成十三四天賣滿。
話劇是制片人體制,和電影不太一樣,制片是話劇最重要的環節,他會從這里分走大概10%-30%的利潤,那么十四天賣滿至少就變成了十七天賣滿。連續十七天賣滿,且場場價格相同,周一到周五的票價和周末票價持平——除非《茶館》,不然我想不出來有誰能這么火爆了。但你要知道的是即使是陣容堪稱奢侈的《茶館》,最火的時候也不是天天賣滿。
對于小劇場來說,周末是最火爆的,80%的上座率就已經非常好了,要賣滿簡直不可能,而且這其中還有送票,平時的上座率前文提到過,50%非常常見。可見一家小劇場先不談盈利,要滿足自己的場租和各方分成,就已經疲于奔命了。
有病就治:
多元化經營與精準營銷
在北京的二環里,民營小劇場除了蓬蒿,還有孟京輝的“老巢”,文藝青年中流傳度最廣的鼓樓西劇場,最接地氣的麻雀瓦舍,創造了“上座率神話”的繁星戲劇村等六家劇場。他們每一家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可見每一家小劇場都有能夠讓自己立足于一方的本事。只是強壯的人不代表不會得病,小劇場的諸多病癥還是要醫。至于怎么治,這里就要談一談了。
手段一:多元化
小劇場的使用如果一味地抓住“演出”可謂“務本”,然而在當下市場大環境下,除去務本,多元化地經營劇場也是很必要的。比如一些我們常見的室內真人秀、脫口秀,都可以在小劇場內完成,還有一些在某幾個特定場景內拍攝的場景喜劇,都是劇場可以觸碰的經營內容。無論是以出租場地的形式,還是以推廣劇場為主,都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此外在2014年,有一場叫做“植物大戰僵尸”的互動話劇火遍京城,其票價、上座率、參與程度都遠遠超出同水平的普通話劇,但是提及這其中所需的投入,反而要比排演一場常見的話劇要小。只要規則、參與方式足夠出奇,能夠有獨到的創意,就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另外,不妨考慮一些新奇的表演形式,比如在拉斯維加斯,有很多當地劇場會開辦“show場”。人們只需要進入劇場,燈光響起,隨著舞美、調度,人們會戴上假面進行互動,或是根據特定規則完成游戲,反響也很強烈。
這些都是國內小劇場們缺失的部分,務本不是壞事,但是適當地“不務正業”也是適應市場大環境,且能夠迎合觀眾口味,有何不可?
手段二:更好地推銷自己
雖然北京有諸多民營小劇場,但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卻是蜂巢。因為無論在廣播或是電視或是電腦或是地鐵里,見到過的演出廣告最多的就是蜂巢。
不得不說的是,在銷售自己上,蜂巢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畢竟中國話劇界先鋒孟京輝是不可能不和蜂巢出現在一起的,但同時這也暴露的是其它劇場在推廣自己上的短板。
民營小劇場的盈利困難,這是知道的,但是現有的推廣方式著實不敢讓人恭維。除了票務網站,就是各種各樣的新聞通稿,然而這些新聞通稿真正能夠到達目標客戶面前的幾率其實并不大。如何在文藝青年聚集的地方將自己很好地推銷出去,是民營小劇場們必須要做的功課。
然而無論如何,民營小劇場的能力和功績必須被肯定,同時他們的努力也必須被認可。因為正是這群城市中的文化斗士們,用自己的能量守護著一面或許并不巨大但一定寄托著文化信仰和追求的旗幟。愿所有民營小劇場安好,為市民繼續送上一場場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