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二十年,京津冀與長江經濟帶、一路一帶共同成為支撐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三大核心戰略。2015年6月初,《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內部下發,首善之區和畿輔之地的一體化進程驟然提速,新型首都圈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大幕就此全面開啟。
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這也是堅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果,必將為推動北京和張家口乃至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由此,環京地區已形成跨區域合作的三大戰略平臺:京南方向的北京新機場及輻射大興、廊坊、涿州、武清等地的臨空經濟區,京東方向的通州副中心與“京東休閑旅游示范區”(后者以平谷為中心,聯合三河、薊縣、興隆等地合建),以及京西北方向的京張一體化板塊。其中,地處京津冀生態腹地的京張一體化板塊在交通、產業、生態等領域的跨區域合作已推動多年,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申辦,恰如點燃京津冀西北區域一體化熱情的圣火,引得全球矚目。
會展起步,冬奧綻放
歷史經驗表明,重大國際展會與賽事活動往往能大幅提升國家和城市形象,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影響,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北京與張家口的跨區域合作,由表及里,由小至大,始發于延懷盆地合辦各類國際會展,升華于兩市合辦2022年冬奧會。
地處延懷盆地的河北懷來與北京延慶兩縣,隔官廳水庫相望,京張系列交通干線將之串聯。2007年在官廳地區建成裝機容量達50兆瓦的風力發電場,是北京首座風電場,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清潔能源示范工程。張家口的風,轉換成了北京奧運會的電,區域協同發展的萌芽發軔于此。同時,該地區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兩縣經過多年發展,均形成了一定規模和特色的葡萄產業體系。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延慶、懷來兩縣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統一制定葡萄及葡萄酒產業規劃,并借助承辦的2014年世界葡萄大會歷史契機共同推出了該規劃,“延懷河谷,葡萄酒鄉”這一品牌正式亮相世界,提升了該地區的國際形象,促進了生態休閑與葡萄產業的發展。
將于2019年在延慶舉辦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是繼1999年昆明、2006年沈陽、2011年西安、2013年錦州、2014年青島、2016年唐山六座城市后,第七次在中國舉行的世園會,也是繼1999年昆明之后20年,中國第二次舉辦最高級別(A1級)的世園會。為了籌辦該會議,北京將投資1500億元左右用于場館、基礎設施等方面建設,而長達6個月的會期,將直接吸引約3000萬人次參觀,將產生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再一次助力京張地區特別是延懷盆地的協同發展。
如果說,2014年世界葡萄大會和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北京延慶及對面的張家口懷來推向世界,那么,2022年冬奧會將推動張家口全市走出河北、走向世界。
這遠非一場國際大型運動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的背景下,北京與張家口此次聯合承辦冬奧會,被視為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實現一體化的“催化劑”。
其重大意義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成京津冀西北地區協同發展的戰略平臺。與其他熱點地區相比,張家口所在的冀北地區長期處于“邊緣化”的地位。
近年來,北京市的科技文化資源與生態休閑需求,由中關村向昌平、延慶、懷來等地不斷延展。而這次冬奧會申辦成功,必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城市知名度,張家口將成為京津冀城市群進一步向西北地區及歐亞陸橋協同與輻射的橋頭堡。
二是帶動中國冰雪產業大發展,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和京津冀生態休閑邁上新臺階。冬奧會的舉辦將快速催化冰雪產業這個新增長點。有分析指出,在此次冬奧會紅利的帶動下,國內冰雪產業未來每年將創造325億元左右的經濟價值,帶動其他關聯產業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對于張家口及京西北地區而言,新型能源、生態環保、旅游服務等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將得到確立,產業轉型升級獲得更多動力,京津冀城市群的巨大山地休閑需求將涌入該地區,尤其是冬季游、冰雪游將邁上新的發展階段。
能源協同,交通一體
能源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包括張家口、延慶等地在內的廣大京西北地區是京津冀城市群清潔能源資源的供應高地。張家口風電資源規劃裝機容量可達2000萬千瓦以上,占河北省陸上風電資源的81%;屬太陽能輻射Ⅱ類區域,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時,年日照時數2700-3000小時,是河北省太陽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目前,張家口正在加強科技創新,積極建設集風—光—儲—輸于一體的千萬千瓦級清潔電力能源基地,保障首都地區及京津冀城市群的清潔能源需求。
同時,正在啟動的百萬千瓦級“光伏廊道”(沿懷來至崇禮高速公路沿線建設)將成為京西北地區清潔能源發展的靚麗一筆。作為首都新能源示范窗口的延慶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占能源消耗總量25%,占比居北京市首位,形成了太陽能光熱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應用、新能源汽車運營、風光互補系統和智能電網等高端示范。并建成了北京地區首個新能源科普展示中心,培育公眾的低碳環保意識。
北京市與張家口市相距200多公里,交通問題長期制約著京張地區的一體化步伐。隨著京津冀加快協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要突破口,冬奧會申辦成功,有利于加速完善京西北地區的交通短板,尤其對張家口的交通會有根本的改善,包括高鐵、高速公路、縣與縣的斷頭路,投資力度會加大。
新建北京至張家口高鐵建成后,將直接連通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地,北京到張家口的時間縮短至50分鐘,張家口也將借此融入首都“一小時經濟圈”。目前,京張高鐵已開工建設八達嶺段,計劃2019年完成建設,同時要服務于2019年在延慶舉辦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除了高鐵,目前已有京藏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和110國道連接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地。此外,作為2022年京張冬奧會的重要保障工程,興延高速將于近期開工建設,未來還將新建延崇高速,屆時可驅車從北京直抵崇禮。
另外,建議加快該地區航空一體化研究,科學布局和建設一批支線機場及通用航空機場,支撐世園會、冬奧會等重大賽會活動,也為該區域打造世界級山地休閑品牌提供立體化的交通支撐。
跳出京津冀區域來看,京西北地區的能源資源協同與交通一體化建設,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此要科學謀劃。張家口、延慶直面的廣大西北地區是我國能源資源最富集的地區,背靠的京津冀城市群是距離西北地區最近的國家重點城市群,也是西北地區能源資源外送的重要承接地和過境通道。
從發展態勢來看,西北地區的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能源資源大省(區)正在成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后方能源與材料戰略基地。由此,圍繞京張地區建設我國北方能源資源協同發展示范區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京張交通通道是京津冀地區最便捷的國際合作陸路通道的重要一段。以北京為起點,經張家口、二連浩特到莫斯科,比經滿州里口岸的濱洲線近1140公里。1956年1月正式開通的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聯運列車,一線連接了三個國家的首都,使得這條通道具有經濟與政治的雙重意義。該通道成為我國華北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向北開放,連接歐亞國際經濟板塊的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因此,應該以歐亞大陸視野謀劃京津冀西北區域的國際貿易、國際能源等方面合作,并順應“一路一帶”戰略,探索構建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首都經濟帶與中蒙俄經濟走廊。
產業互動,生態一脈
產業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結合京張地區的交通布局和相關產業園區的優勢與特點,建議著力構建3條地跨不同區域的產業帶。一是京張新能源與電子信息產業帶,主要由中關村海淀園、昌平園、延慶園,以及懷來、涿鹿、宣化、張家口沿線的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與園區構成,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及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京張產業走廊的中堅力量。
二是張承清潔能源保障帶,定位于保障首都經濟圈及華北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包括張家口市在壩上四縣構建的集風光儲輸于一體的“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以及豐寧的水電(將成為世界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地熱項目,為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提供清潔能源保障。
三是延慶—懷來葡萄酒與酒莊產業帶,根據懷來與延慶葡萄產業的不同基礎和各自優勢,差異化發展。對于懷來,進一步提升葡萄及葡萄酒產量與質量,打造成為國內最大、國際知名的葡萄酒加工基地;對于延慶,進一步發揮旅游客流優勢和辦會優勢,依托京津等地龐大的市場支持,建設成區域及城市的形象展示平臺、葡萄酒文化體驗與傳播平臺、休閑產業平臺,成為首都地區重要的“綠色客廳”。
目前,首都高科技資源與創新型企業沿京張通道加速擴散,中關村昌平園、延慶園,沙城經濟開發區和東花園懷來新興產業示范園區等成為新興產業發展高地。美國西海岸的“兩谷(硅谷與納帕谷)融合”模式正在京西北地區成功復制。近期,中關村提出建設京津冀“大數據走廊”,正是基于中關村的研發、服務、市場優勢,天津濱海新區的高端制造優勢,河北張家口、承德等地的新能源優勢,通過特色產業基地和上下游關系,以“創新資源”為紐帶串聯成線,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
此外,借助世園會、冬奧會等機遇,積極發展會議會展、生態休閑、都市農業、體育健康、文化創意等輕質、綠色產業,也是京西北地區的重要選擇。尤其要抓好中國第一次成功舉辦冬奧會的歷史契機,順應全國冬季出游開始漸入佳境的時機,發揮臨近京津大都市的獨特區位,著力加強冬季旅游服務,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層級,并以此為核心,不斷向周邊輻射,推動首都地區山地生態休閑、冰雪運動休閑跨越式發展。
實際上,全球山地休閑旅游的典范——阿爾卑斯山,也正是憑借冰雪運動、健康休閑、會議會展、文化創意等要素逐漸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療養勝地。
生態廊道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對于城市和區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大部分地區屬于華北平原,地勢低緩,河網縱橫,但其西部、北部為綿延山區,并與蒙古高原、山西—黃土高原相接壤。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迫切,京西北地區的生態廊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即使在整個京津冀地區,京西北板塊作為華北生態環境高地,其生態廊道的建設也比其他板塊尤顯重要。在京西北建設生態廊道,可以著重圍繞永定河展開。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最大的一條支流,也是北京的母親河。“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編制《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綜合規劃》,提出營造河濱帶,建設濕地,加強灘地綠化,形成水面、溪流連通、水綠相間的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
在未來發展中,京冀應該加強統籌,創新機制,上下游聯動,進一步豐富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的空間與內容,共同建設一條保障京津冀生態平衡的綠色廊道。通過加強區域聯合,擴大治理范圍,樹立整體規劃理念,形成永定河沿線優勢互補與錯位發展的良性發展格局。
同時,兼顧京張地區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生態效應及城市空間結構等需求,以京冀共建永定河生態廊道為切入點,著力開發京西及張家口市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資源,既能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又能為都市居民休閑提供理想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地跨京冀的永定河生態廊道,對于改善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氣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有研究稱大規模地表徑流(如流動的河流)是治理霧霾的有效手段,部分學者進一步提出,通過開鑿“京津陸海運河”以改善霧霾天氣,并發展北京及周邊地區航海事業和海洋經濟。與之相比,于京津冀西北側上風上水的生態環境高地構建永定河生態廊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經濟性,生態環境效益也將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