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政策,自6月1日起,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自此,我國對藥品價格的管理進入了新階段。
此政策發布之后,公眾不免擔憂:最高零售限價放開,是不是就意味著藥價會“任性”漲?
事實上,從我國藥品價格的形成機制來看,“放開限價”與“漲價”之間,看似具有邏輯,但實際并不存在因果關系。
藥價虛高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中間流通成本過高,進采購目錄、進醫院、進處方、進醫保目錄,每道環節都要從藥價中分一杯羹。再加上同質化競爭激烈,導致此部分成本居高不下,形成惡性循環。而此前,“藥品最高零售價”的存在也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虛高現象,實際早已淪為了一個高冷的“擺設價”。只不過,人們仍對其懷有“美好想象”,認為它還是能起一定限價作用,取消了就會漲價,從而產生了誤讀。
在藥品政府定價放開之后,大部分藥品價格仍要經過政府采購、醫保的重重管控。即使是專利、獨家藥品,也不可能因市場優勢而隨意報高價,仍需通過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談判機制形成合理價格。
因此總體上看,在招標采購和醫保控費機制的綜合制約之下,加之如北京市價格監測中心在內的政府機構對藥品市場交易價格監測工作的強化,市場價格秩序仍在掌握之中,藥價絕不會“任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