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監管指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合法性、合理性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監督,是確保會計工作規范運行的重要手段,并能有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本文從會計造假的成因及會計監管措施進行思考和闡述。
關鍵詞:會計造假;會計監管;防范措施
出于各種目的,會計造假已成為社會誠信的一種毒瘤,屢禁不絕,愈演愈烈。從美國的安然、日本奧林巴斯的造假事件到我國的銀廣夏、綠大地、萬福生科、科龍電器等造假案件,當今企業造假現象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對社會經濟、利益相關人的損害及整個社會的誠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甚至形成信任危機、道德下滑,并央及行業乃至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朱镕基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曾提詞: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作假賬。由此可見,當前會計界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強化會計監管、防范會計造假”。
1 會計造假形成的原因
1.1 當前會計造假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社會誠信度下降、道德滑坡和價值觀扭曲。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相對滯后,整個社會還沒形成一種法制觀念,價值觀扭曲,誠信淪喪,違法成本低,很多時候會計造假沒有被懲處,對后來造假者形成僥幸心理和自我合理化心理,堅持會計原則的從業者反而沒有市場,君不見,社會上那種為會計造假舉行的所謂會計技巧培訓,得到很多單位負責人和會計從業者的熱捧,這種社會環境是會計造假的思想溫床。
1.2 經濟利益驅使會計造假不斷滋生蔓延。
為什么會計造假能在各個領域、不同層級出現,甚至是低級造假手段也能堂而皇之地“過關斬將”而不被發現?有的因某些利益保護甚至不計后果,鋌而走險。其動機和動力無非是存在經濟效益或政治需求,只是實現的時間和方式不同罷了。造假者對物質財富的急切渴求,對政治前途的急功近利而不能以正常勞動得到時,依靠做假賬是實現個人、單位目的最便捷的途徑,其成本相對更小。常見造假方式如虛增交易,虛增資產和負債,濫用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變更、虛增或隱匿收入或支出,虛增利潤或編造虧損等等,不一而足。
1.3 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的先天不足促長了會計造假行為。
在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產生了新一代的職業經理人,資產所有者不直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按投資股份享有資產收益、影響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者的權利,日常經營由職業經理人負責。企業所有人者(投資人)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只能通過職業經理人(經營者)的定期報告或報表來了解、分析和掌握,經營者不擁有企業的全部資產,他們的利益不一定與投資者的利益一致,經營者根據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和符合自身的短期利益提出一系列生產經營管理方案,有時還與企業長遠目標相沖突。若企業所有者不能對經營者實施有效的控制,職業經理人就可能利用這種對資產的間接控制通過造假牟取私利。經營管理者一般不會從投資者的最大利益出發的。這種利益關系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對稱必然會產生會計造假的沖突和條件。
1.4 外部監管體制的不完善使造假披上合法化外衣。
投資者(所有者)單純依靠會計報表信息難以準確地識別、判斷其真實利益,這增加了企業所有者對經營者監控的困難。投資人往往通過第三方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對經營者的經營成果載體——會計報表進行審計,但審計成本一般由經營者承擔,在當前誠信和職業道德缺失的大環境下,部分第三方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往往根據經營者的需要出具審計結論,其可信度和真實、準確性并不高,反而使會計造假產生合法化假象。
1.5 當前會計人員整體素質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我國數以萬計的會計隊伍有一定的歷史作用,但隨著經濟改革不斷縱深推進,新科技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會計知識和理論也在與時俱進,會計法規體系也逐漸完善,那么,會計人員也應加強學習新的會計法規,更新思想意識、提高會計理論水平和會計職業道德觀念,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以《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為準繩,根據制度及準則的要求和實際情況對會計實務問題做出職業判斷。但會計人員的現實狀況與當前會計職業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這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
2 應對會計造假監管防范措施
2.1 首先要加強會計誠信環境建設。
會計誠信說到底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會計必須要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標準,會計必須達到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會計誠信就是要按會計準則去處理會計事務,就會大大提高會計工作質量,減少會計工作中的不正之風,確保會計制度的實施與落實。一是要鑄造會計誠信監督評價機制。當前之所以會出現會計不誠信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對會計誠信確乏有效的監督,會計失信沒有對等的代價。因此,應建立一個對會計誠信的監督評價機構,這個機構可掛靠在財政局,設常務工作人員處理日常工作,并吸納工商、稅務、物價、金融等多個職能部門參加,負責對會計誠信進行評價,受理會計誠信方面的投訴,對會計不誠信問題進行查處。二是鑄造會計誠信的大環境。會計誠信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社會誠信大環境來支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與關注。各級黨委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倡導,各單位各部門要摒棄本單位本部門的小利益,以全社會大局為重,鼓勵會計人員誠實守信,忠實履行會計職責。
2.2 正確認識企業會計內控制和外部會計監管的關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企業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會計控制和非會計型管理控制兩部分。內部會計控制是按會計崗位要求進行的內部流程設計,依照會計崗位內部牽制原理,與非會計管理控制緊密配合,共同構成內部控制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重要地位。內部會計控制包括:①合理的會計政策和科學的會計程序。②健全的憑證賬簿管理制度。③高效且相互制約的崗位設置。④全面有效的企業預算制度。⑤固定資產和相聚貨的定期盤點制度。⑥為防范做弊而建立的嚴格內部審計制度。有效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會計造假空間和載體,切實防止會計造假發生。
有了內部控制,依然需要有效的外部會計監管,而且外部監管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現在的外部會計監管體系主要包括政府審計、企業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三個方面。因政府審計的重點和內部審計的公允性不足,外部審計的重任便落到社會審計身上,社會審計成為了企業監督的中堅力量。社會審計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來執行,目前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最終結果是發表會計報表審計意見,以確定其報表的真實性,而把防范會計舞弊放在了次要位置,這就留出了會計造假生存的空間,使造假現象逍遙法外。因此,關注公司會計造假現象,強化執業道德,不斷提高防范會計造假的技能等,成為當前社會審計開展審計業務活動時亟待重視的問題。
會計語言是通用的國際商業語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無論是投資、籌資、業務經營,還是商業貿易,其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作為政府的管理職責,會計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會計監管,規范并統一企業的會計信息和披露標準,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權威。同時要加大會計造假的違規成本,從源頭上杜絕會計造假現象產生。
2.3 強化會計人員管理,提高會計人員執業水平。
不管會計造假的決策、組織和造假過程如何,若沒有會計人員的具體配合或具體實施,會計造假就不可能最終得逞。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保護會計人員的合法利益,是杜絕會計造假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加強財會人員尤其是財會管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不斷提高會計管理和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從會計人員的準入制度入手,積極推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會計執業資格認證、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等;更重要的是,企業負責人要支持會計人員堅持原則,弘揚會計職業道德和正確的會計職業導向,做到獎罰分明,在企業內部形成對會計制度的敬畏感。
2.4 明確高管責任,嚴格執行會計造假的“一崗雙責”管理。
盡管高管人員在一年一度的信息披露報告上都承諾了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仍須通過立法或制度明確會計造假時高管人員的管理責任和指使造假的直接責任,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還要追究其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有效的會計監管是防范會計造假的一項重要保證,企業必須全面協調、統一部署、綜合平衡。確保會計工作能有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工作環境,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有效的會計監管更是會計信息完整、真實、有效的必要保障,這樣才能最終將會計造假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徹底杜絕會計造假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