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2年開始,國內和國外的經濟形勢變得越來越復雜,但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民營經濟卻迸發出了發展的熱情與活力,無論是在發展的質量上還是速度上都有較大提升,為國民經濟的推動貢獻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也有效地促進了民生等方面的改進與提升工作。
關鍵詞: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經濟發展
本文是在深入調查研究、收集大量國內外關于民營經濟及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長春地區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再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長春地區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1 融資渠道少,民營經濟融資難亟待切實解決
融資問題是困擾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大問題。主要原因是,現階段大銀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存貸款業務,同時將大企業當作主要服務對象,中小銀行數量不多,再加上中小企業普遍屬于民營經濟,為此“貸款難、融資難”這一問題廣泛存在于企業之中,金融業的障礙重重,民營經濟要想進入難度非常大。雖然貨幣投放規模、貸款上增速度在2006年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大部分民營企業資金依舊短缺。“2006千戶民營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結果表明,提出資金緊張的企業有50.8%,提出“較難”“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有55.9%,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高近10%至40.2%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從民間渠道籌集資金的難易程度“一般”,42.3%認為“較難”或“很難”。
1.2 平等準入難,不平等的市場競爭機制亟待真正打破
在市場準入方面,非公有制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限制。在目前80余種社會行業中,國有資本、外資、私營企業分別掌握了72種、62種、41種產業的進入資格。有些產業外資有資格進入,但私人資本卻無緣進入,使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受限。
根據相關法律,民營經濟有資格進入那些法律沒有限制的領域,但一般而言,國有經濟壟斷了諸如石油之類的關鍵性行業,現階段采用的部門改革機制仍然給各種民營經濟的順利介入形成了諸多障礙,部分行業不支持民營經濟以獨立主體的身份進入。盡管政策上并未明確限制私營企業進入,但私營企業要想進入往往面臨著諸多限制,進入資格門檻非常高。
1.3 人才匱乏,存在比較嚴重的人才瓶頸
據統計表明有53.2%的企業經營人員都提出“很難”“較難”在本地找到所需熟練工人,相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此數值高出了8%。58.2%的企業經營人員都提出“很難”“較難”在本地找到所需技術人員,相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此數值高出了大約9%。可知民營企業發展受到了技術、管理人員短缺極大的限制。缺少熟練工人可知中國教育培訓存在著“重學歷、輕技能”這一問題。
2 長春地區民營經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2.1 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
從經濟學角度著眼提出了比較優勢這一理念,如果某項生產活動在一個區域內開展,最終機會成本比其他的地區少,就能夠得出該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結論。從縣域經濟結構的構成要素來看,這種比較優勢可以是自然稟賦優勢,如特種資源、美好環境、地理區位等;可以是勞動力優勢,如充足的高素質人才及其與外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是資本技術優勢,如龐大的資本量和先進的技術水平、加工工藝等;抑或是市場優勢,如成熟的消費市場,良好的市場環境等。
對于長春市而言,其比較優勢或許不止一個,可供選擇的發展道路也多種多樣,關鍵在于立足于本身的具體情況,牢牢把握經濟脈門,充分發掘、利用和強化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本區域的特色經濟。值得一提的是,此類經濟并非對既有成功案例進行簡單模仿,更不能采用“大鍋飯”的經濟模式。
2.2 鼓勵全民創業,發展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無論是在產權上,還是在權責方面,均比較明確,實現了真正的政企分離,體系自由靈活,對長春地區縣域發展而言,扶持民營經濟不僅僅能使一些經濟問題得以有效處理,例如資金物資匱乏、市場蕭條,還可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成功轉化當地的剩余勞動力。為長春地區民營經濟提供大力支持,借諸多方式提倡全民創業,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我國大部分縣域發展經濟的著力點。
2.3 營造開放環境,擴大招商引資
目前,長春地區經濟具備了一定的開放性特征。所以,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要著眼于開放視角,發展開放型經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發展經濟的前提條件。對于長春地區,特別是那些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而言,只有加快經濟增長,才能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經濟增長在縣域發展中占有中心地位。區域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大量投入的基礎之上的。獲得這些投入,單靠縣域自身的積累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而開放的環境與合理的招商引資政策則有可能使地方獲得有利的外部支持,吸引外來生產要素在本地大量集聚,從而為縣域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3 結語
民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制度完善的重要推動力量,厘清民營經濟作用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邏輯機理,對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前,長春地區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比較嚴重,民營資本涉足某項產業時,其面臨的阻礙絕大部分屬于政府制度的制約,所以,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上,其一要始終貫徹“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準則,讓民營經濟發展能夠獲得很好的支持;其二,對當前一些限制性政策進行革新,將體制障礙徹底清除,讓民營經濟發展有著優越的制度發展環境;此外,還要加快自然壟斷產業民營化改革步伐,構建民營企業準入自然壟斷產業的具體制度環境。結合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趨勢,建立和運用科學的長效機制,充分激發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徐高峰.論民營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浙江省舟山市為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08:143.
[2]王軍,張蘊萍.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8:1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