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失獨家庭,是指其獨生子女因自然或人為災害等原因而不幸離世,且失獨父母沒有再生育或收養子女且父母年齡超過49周歲的家庭?!笆И毤彝ァ比找娉蔀樯鐣喜蝗莺鲆暤囊粋€群體。通過對失獨家庭的文獻查閱以及走訪調查,旨在分析失獨家庭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客觀分析政府、市場、社會民間組織和社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探索新型的多元化幫扶模式,為政府的進一步工作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失獨家庭;原因;對策;多元化幫扶模式
通過前期對失獨家庭進行的質性訪談及分析,我們了解到失獨家庭已成為社會弱勢群體中的一部分,下面對失獨家庭處于尷尬境地的原因總結如下。
1 個人原因
1.1 在受訪者中,女性受訪者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男性受訪者,這與女性天生感性、善于傾吐的性格有關。部分女性受訪者配偶積郁成疾,導致離世,使喪偶情況產生。
1.2 部分失獨者自我封閉,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懼怕外人觸碰傷疤,不愿與外界交流,拒絕參加社會活動,造成了失獨者的自我封閉。
2 政府原因
2.1 迫于人口壓力,政府于1978年大力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基于種種原因,唯一的孩子去世,由此導致了大量失獨家庭的產生 。
2.2 政府沒有很好地扮演其“掌舵者”的角色,在立法和制度設計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明確針對失獨家庭的政策保障文件。
3 市場原因
3.1 市場角色缺失。一方面,失獨者在其失去孩子后,其所在單位并沒有給予其帶薪休假或者在其退休后適當提高退休養老金待遇,另一方面,部分失獨者盡管有重新就業的意愿,但是受到年齡等的限制,就業困難,生活來源少。
3.2 市場沒有針對失獨群體給予技能培訓,或沒有給予其創業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部分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失獨群體被市場排斥。
4 民間社會原因
4.1 社會組織等民間力量沒有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民間力量由于對于失獨家庭的關注不到位或“畏難心理”等,缺少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隊伍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對失獨家庭進行扶助。
4.2 民間組織中不容忽視的志愿者隊伍,尤其是大學生志愿者對失獨群體不甚關注,導致了這部分資源的流失。
5 社區原因
社區對其關注較少。居委會、社區居民、朋友等對于失獨家庭關注較少,大多數人害怕自己去關注失獨家庭會造成失獨家庭的誤會,而且失獨家庭不愿與鄰居等接觸,害怕雙方發生矛盾時,對方或許會揭自己“傷疤”,這樣一來,使社區這一有效資源不能夠被合理的利用。
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第一,經濟狀況對于失獨者的精神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應加大對于失獨家庭的獨補力度,增加補貼金額,充分利用社會撫養費。
第二,政府在對失獨家庭的幫助中起主導作用,而市場、社會、社區等力量介入較少,因此,應堅持福利多元主義視角,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幫助失獨家庭。
具體來說,首先,國家積極制定相關有利于幫扶失獨家庭的政策法規,使法規政策配套,并監督其執行;提高獨補費用,嚴格把控社會撫養費用的利用方向,并充分利用其為失獨家庭服務;其次,市場各主體企業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內部設立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幫扶失獨家庭;再次,民間社會中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應充分發揮其功能,為失獨家庭籌集善款,直接或間接給予失獨家庭幫助,為失獨家庭提供專業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職能,必要時進行危機介入;最后,應充分動員社區力量,使社區熱心人士積極與失獨家庭進行溝通,并可以嘗試建立“時間銀行”,要求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根據其不同需求為失獨者奉獻親情,以爭取到自己以后爭取親情的資格。
第三,針對失獨者養老問題,筆者建議采用居家養老模式,即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
這是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的。一方面,需要照顧的失獨老人數量在不斷增加,且我國養老資源短缺,床位緊張,不適合養老院養老,再者,養老院中其他子女看望父母時,會使失獨者觸景生情,而為失獨者建立專門養老院雖然可以使同命運的人抱團取暖,但會加重失獨者的悲傷情緒;另一方面,居家養老模式倡導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強調案主的參與權和選擇權,解決了機構養老缺乏“人性化”關懷與老年人對陌生環境適應性障礙等問題,符合我國國情。
第四,基于失獨者特殊的精神問題,旁人無法對其感受進行深入了解,許多失獨者希望同命運的人在一起,“抱團取暖”。因此,筆者認為,應由政府牽頭,由街道辦、居委會等基層組織主導,建立失獨者互助團體,積極動員鼓勵失獨者參加互助團體,尤其是較為封閉、不愿與人接觸的失獨者,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各界力量,如動員心理咨詢師,為其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與治療,提議建立專門的社會工作者服務隊伍,為其進行小組或個案的治療。
第五,其他方面對于失獨家庭的精神治愈。失獨家庭面臨的最嚴重的困境就是精神崩潰,難以積極地面對現實。在中國“養兒防老”觀念如此盛行的背景下,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那是誰也無法言說的痛。那么,失獨家庭的精神治愈,如何能讓失獨老人擺脫精神陰霾,如何讓失獨老人重展笑容,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基于此,筆者認為,應由政府倡導,地方具體實施,對于失獨家庭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可以采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而社會組織或者社工機構則向外招募志愿者,對這些志愿者進行定期培訓,并且及時獲得反饋,以此來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03(A07).
[2]彭華民了,黃葉青.福利多元主義:福利提供從國家到多元部門的轉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張祺樂.論“失獨者”權利的國家保護[J].現代法學,2013,35(3).
[4]馬一.當代中國失獨家庭救濟機制的系統建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