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急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當中,有大量的新興產物的出現,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依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傳統紋樣同樣成為中國特有的符號,蘊含著中國文化精髓,中國陶瓷同樣也是中國的代名詞,所以將中國傳統紋樣與發展中中國的陶瓷新理念相互結合,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傳達了中國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同時傳達現代陶瓷作品中中國紋樣出現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紋樣;陶瓷;傳承;創新
在現代這個藝術精神追求極度高漲的社會中,人們對于精神需求的追尋凸顯出獨特和鮮明的個性風格,同樣這個也是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家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在不同地方的不同陶瓷窯場,都用不同形式保留著中式傳統精神文化的影子,發揮中國悠久文化歷史的優勢,表達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使得陶瓷藝術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1 蓮花紋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紋樣運用的衍生產品之所以會在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時代呈現興盛的態勢,也是因為太多的未來文化的進入,讓大多數失去了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保留和欣賞,經過時間的洗滌,大家開始返璞歸真,回頭看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的寶貴性。開始研究傳統紋樣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式傳統文化的運用。比如,蓮花紋在現代的產品等設計中常常會出現,在現代陶瓷中也是大量運用。蓮花早期出現在東漢時期,傳達的是佛教文化理念,在佛教中蓮花是圣潔之物,古人詩句里也有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詩句。可見蓮花在中國人心中就是高潔的象征。
在陶瓷藝術作品中較為常見的就是一個白瓷為底,繪制的蓮花圖案,讓整個陶瓷藝術作品更加的通透有質感,運用中國畫的表現手法,讓蓮花和陶瓷巧妙的融合,形成更加美妙的藝術作品。蓮花和陶瓷的結合更能體現出蓮花的高潔和陶瓷的細膩質感,讓整件藝術品完美的呈現。
2 古錢紋樣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中國是經歷了多朝代的民族,不同朝代的錢幣樣式、面值各不相同,而形制為方孔圓形的錢幣使用和流通的朝代時間最為長久,從秦統一開始就統一了貨幣的面值和外形。陶瓷在中國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也是多為弧線造型為主的器皿。銅錢紋樣圖案作為裝飾藝術形式的一種,在造型、美學理念、藝術造型方面都同陶瓷的藝術形式相同。同時它反映著社會中的人的主觀愿望和理性思維。例如,古錢幣多為圓形,自古到今大家都視為美滿、團圓吉祥之意而廣泛采用。在陶瓷上運用錢幣圖樣,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之情。
3 蝙蝠紋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蝙蝠紋樣可以概括出來旁角為耳、前角為嘴、三角形、附翼蝙蝠,尾部、驅趕和翅膀等處多為折線和波浪形進行裝飾,蝙蝠紋造型整體是以流動的曲線作為蝙蝠紋樣的基本造型要素,紋樣蘊含了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夸張的設想,運用概括的造型手法表現,把原本生硬的外形變換成吉祥寓意的云紋,給人感覺輕盈飄逸。
中國藝術家對于藝術的表現自古到今都是注重寫意,講求意境,在藝術表達這點上和西方古典寫實主義風格完全不同,這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的必然產物。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大多數都是相互結合表現,形成不同寓意的吉祥圖案。例如,在中式建筑的門窗雕花上常常可以看到蝙蝠、梅花鹿、壽桃等,這個寓意就是中國傳統的福、祿、壽的吉祥寓意。由此可見,蝙蝠紋的組合構圖形式大都以對稱、均衡為主體格局,講究主次、虛實、疏密、韻律的構圖關系,做到變化中求統一,統一中有變化,增強了圖案的層次效果和人文內涵。
4 云紋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云紋被人們寓意為吉祥紋樣的一種,云紋的造型會因地域、信仰等諸多因素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在商周時期,云紋的基礎造型為“云雷紋”,云雷紋樣以單線回繞盤旋的回紋為主,作為饕餮、夔龍鳳、動植物的圖案創作基礎。在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繁榮,云紋在形式上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變化,成為形式活波的卷云紋式樣,卷云紋的外形就富有動感和曲線的柔美,秦漢時期云紋備受統治階級的青睞,在宮殿建筑、宮廷服飾等上廣泛的應用,最有特色的是預裝云紋,舒展自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開始流行飄帶紋。隨著陶瓷藝術的發展,陶瓷藝術和云紋也形成了造型形體連貫和諧、上下呼應、左右對稱的相互之間的視覺關系,整體給人要在視覺上形成整體的均衡和諧。
隨著現代陶瓷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新興的陶瓷技術和藝術表現層出不窮,但在中國陶瓷藝術中仍然以傳統陶瓷造型為基礎,結合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創作出符合時代藝術特性的陶瓷作品。在尋求傳統手工藝術的市場中,陶瓷藝術品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肌理效果,可以流露出手工制作的痕跡,再改變形體局部來協調陶瓷品的造型,使器皿和紋樣能完美重合。
5 小結
現代陶瓷裝飾的發展,也是立足于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基礎之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從而發展現代陶瓷裝飾。陶瓷藝術的不斷發展也造就了傳統紋樣的更高層次的提煉和升華,讓中國傳統藝術得到更加適合這個時代發展的藝術形式,體現中國藝術的真、善、美。中國傳統圖案是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結果,沿用至今一直受到藝術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不僅僅在中國陶瓷藝術中出現,在建筑、繪畫、服裝等方面也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杭間.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林少雄.中國彩陶文化解密叢書[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張福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M].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
[5]顏鴻蜀,王珍珠.中國民間圖形創意[M].上海書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