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人力資源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國家對城市化進程的積極推進,農村人力資源大量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大大超過了農村人口,形成了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然而快速城市化的代價是農村人力資源流失嚴重,村落廢棄閑置,無人居住,由此誘發一系列農村問題,如土地荒廢、村民自治斷層、傳統文化遺失、空巢問題、留守兒童問題、農村失竊等,這就是“空心村”現象。“空心村”問題的實質是人力資源的空心化,嚴重阻礙了其發展。本文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對“空心村”人力資源現狀進行了調查,根據“空心村”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優勢、劣勢,立足“空心村”的現狀,探索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現代農業;城市化
社會轉型以來,大量的農村人力資源由鄉村轉移至城市成為當代社會的最大現實。越來越多的“空心村”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流失嚴重、土地荒廢、村民自治斷層、傳統文化遺失、空巢家庭、留守兒童等,不僅讓人反思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否必須要以成全城市發展為前提,農村人力資源應該走出去滿足城市的發展還是該請回來回歸農村,回歸農業,還是另辟蹊徑,此種情形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究竟應該怎樣做。本文期待能找到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1 “空心村”人力資源流失的原因
筆者所在的南充市是四川省農村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四川省農村人力資源輸出的主要城市之一。本文以四川南充市作為調查地點,選擇了若干村莊作為調查對象,摸清空心村人力資源流失的原因。
1.1 農村生產結構單一化限制了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充分使用
南充市地處丘陵地帶,人均耕地面積畝數小,耕地分布散亂,依山勢而開墾。這些特點限制了農村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使得農業生產費事費力、生產效率低,往往是純手工勞作,加之很多農村地區交通條件落后,農業生產主要是以滿足自家生活需要為主的糧食種植,消耗家庭大部分生產資源。
1.2 農村貧窮落后,農民收入低
從被調查的農村家庭來看,農村家庭對收入基本處于不滿意或比較不滿意,更有很不滿意的狀態。大于70%家庭支持或很支持自己或子女外出務工,其中高達75%家庭認為在農村工作層次低、收入低、不利于子女生活;15%家庭認為在農村就等于沒出息;10%家庭認為在家參加農業生產辛苦、沒有生活盼頭。只有30%家庭不支持自己或子女外出務工,這些家庭主要是考慮常年在外,對于家里老人與孩子是一種心理創傷。
1.3 農村生活環境公共設施缺乏,文化娛樂乏味
農村人力資源,尤其是青中年農民受到現代化大都市繁榮文化的影響,對當地生活環境和傳統文化感到乏味或厭倦。部分偏遠的農村水、電、氣、道路、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銷售渠道等和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要素或條件嚴重缺乏與不便。另外短暫性的外來文化如“文化下鄉活動”等對于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也是杯水車薪。外來文化不足,傳統文化又面臨前無觀者,后無繼承者的窘境。
2 “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培養的優劣勢分析
2.1 “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劣勢分析
“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劣勢是比較明顯的即人力資源的數量少,由于農村生產結構單一限制了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的利用,農民收入低下,生活舒適度低,文化需要得不到滿足,迫使大量身強力壯、具有一技之長的中青年人力資源流走城市,極大的削弱了農村人力資源的總量。
第二個劣勢在于“空心村”人力資源不僅數量不多,而且質量也不高。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批有學歷,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步流入城市地區謀求創業,留下年邁無生產能力或缺乏生產能力的老年以及過于傳統的沒有先進的社會意識和現代農業意識的女性人力資源。相當一部分婦女還屬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①
第三個劣勢在于“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威脅在于隨著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外出務工者城市落戶、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的改善,農村空心化程度可能只升不降。
2.2 “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優勢分析
機會優勢:“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機會包括農村外出務工者對高額的城市生活費用不堪重負,缺乏城市認同感和在城市中永久扎根定居的信心,此種情形下有回流鄉村的跡象;另外,快速城鎮化所出現的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生活就業壓力巨大,城市生活的吸引力下降,使城市居民產生田園生活的理想。這為農村人力資源總數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3 “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針對以上現象,“空心村”人力資源開發應該重點解決量和質的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3.1 返鄉的中青年人力資源的開發
在外務工回鄉的中青年,積累了一定的創業經驗和資金、人脈,青年人創辦企業相對而言更容易成功。青年人在家辦企業,辦生態型企業,是隨著區域化農業發展起來而發展起來的。鄉鎮政府與村干部應當積極鼓勵保險業、農村信用社等融資結構參與農村企業建設的風險承擔,解決青年人辦企業資金難問題,同時在技術上給予更多指導,幫助青年人回歸農村后成功轉型。同時,積極引進生態型加工企業,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優勢,實現農村失業人口在家門口再就業,就好業,穩定農村社區。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份事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經濟培育點,發財致富門道。
3.2 老年人力資源與婦女人力資源的開發
“空心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除了對返鄉人員的開發外,還包括對“空心村”閑賦在家的老人與婦女資源的開發。而這部分潛在資源往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被忽視,可考慮從傳統文化傳承,村民自治等方面加以開發利用。空心村女性人力資源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女性人力資源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村女性人力資源在鄉村傳統文化如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織等方面具有豐富的技藝和能力,很好的傳承了和保護了鄉村文化。
3.3 培養職業化的農民
培養職業化的農民既可以緩解農村人力資源不足的態勢,又可以為農村經濟注入新活力。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長期以來,在固有的觀念下,“農民”兩字更多地被理解為一種身份,而非職業。當務之急,應當樹立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職業觀念,把“農民”這一職業真正地納入現代職業體系中,與教師、醫生、律師等職業一樣,都是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和職業。對于憧憬田園生活,喜愛農村自然環境、有志于從事農民職業,當現代化農民的城市居民,當地政府應積極引導,給予職業培養和相應的經濟支持,工資政策上的幫扶。職業化的農民可以工作在農村,居住在城市。他們的加入定會為農村發展帶來新的局面。
4 總結
以上對策,僅從“空心村”人力資源數量不足,質量也不高的角度對空心村人力資源如何開發以提高其利用率提供了方法和建議。總之,作為世界人力資源第一大國,我國如果能夠充分開發和調動農村人力資源,對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不僅僅關系到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力度,也是我國建設農村新社會,發展現代化新農業的客觀需求。
注釋:
①徐旭輝.開發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探討[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7﹙04﹚。
參考文獻:
[1]楊建科,張振.農民工城鄉職業流動對農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影響——基于2010年陜西省農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3(02).
[2]劉彥隨,龍花樓.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許彥彬.人口學視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2(05).
[4]朱瑋.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空心村問題淺析[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上冊)[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6:5.
[5]徐旭輝.開發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探討[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7(04).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城市化視闕下“空心村”的人力資源開發,課題級別:西華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專項項目,立項編號:13D026。
作者簡介:羅婧文(1981年7月),女,漢族,四川什邡人,講師,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開發與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