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貧困線的計算是貧困問題分析的起點,是非常復雜和敏感的。從研究的歷史脈絡和實踐情況上看,貧困線計算大致分為兩種:相對貧困線和絕對貧困線。本文對目前貧困問題研究所采用的貧困線指標的制定方法進行了系統梳理,以促進我國貧困問題研究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貧困線;計算;研究;綜述
1 概述
在所有的社會問題中,貧困問題一直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問題,因為貧困線與收入分配不平程度等指標都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貧困的測度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怎樣區別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即貧困線的計算;其二是貧困的度量,即哪種指標能夠準確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貧富差距及貧困狀況。與貧困識別相關研究相比,貧困度量研究已經比較成熟,阿馬蒂亞?森采用公理化方法,結合貧困的三個維度(廣度、深度、強度),給出了一種著名的貧困指數,我們稱之為森指數或S指數(池振合,2012)。盡管S指數相較貧困率等指標有所進步,但是它仍有缺陷,隨后出現了T指數、K指數、SST指數等。
2 絕對貧困線
絕對貧困線的定義最早出現在1901年郎特利(Rowntree)在對約克鎮的研究中(池振合,2012)。它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消費模式的個體維持一個固定的、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物質量。絕對貧困線具有三個基本的特征:
①水平平等,即貧困線必須依據個體生活環境作出調整,以使得不同個體間的平等對待;
②必須了解什么是影響個體環境的主要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或者氣候等等;
③一致性,即實際貧困線不會因為時間和地域的改變而改變。
2.1 預算標準法
預算標準法是貧困線計算方法中應用的最早的方法,也最為廣泛。各國貧困線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因為每個社會的現實情況有所不同,社會特征和屬性也不同,所以計算方法有所差異,但其核心思想都相同。首先,要確定一張生活必需品清單,然后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來計算擁有這些生活必需品,計算過程是:單價*數量。經過計算可得所需要的現金是多少(楊立雄,2010)。
第1步,先計算食物的貧困標準線,即維持基本生存所必需的食物,每種食物的數量乘以單價,再相加,就可以得到總價。如何計算食物的貧困線是預算標準法的基礎。人們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質,最終都會轉化為熱量。所以,我們可以把計算基本生存的食物貧困縣轉化為計算基本生存所需的能量:k=∑eiqi (1)
其中,k代表了能量總量, e代表第i種食物中所包含的單位能量,q代表第i種能量的消費量。在確定了k之后,可以根據公式來確定每種食物的消費量。接著,可以參照每種食物的價格計算出每種食物的消費額度,最后把所有食物消費額相加,就可得到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食物支出水平,這就計算出來了食物貧困線。
第2步,計算非食物的貧困線。計算非食物貧困線的時候,一般會對居民進行消費水平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確定居民非食物必需品的種類以及每類的消費數量。接著,根據每類非食物必需品的價格計算出維持人們最低需求的非食物支出額之和,計算結果就是非食物貧困線。在食物貧困線和非食物貧困線計算完之后,將兩者相加,就可以得到絕對貧困線。
預算標準法的優點是簡單明了,可以羅列詳盡,也便于進行問卷調查,能夠保證受助者的最低需求。但是,預算標準法有以下幾個問題:即誰來定義“必需品”包括什么?如何確定“必需品”的內容(楊立雄,2010)?
2.2 馬丁法
馬丁法,是由在世界銀行工作的經濟學家馬丁先生提出的一種計算貧困線的方法。馬丁法確定了兩條貧困線:一條為貧困線上限,另一條為貧困線下限。這樣在對貧困程度進行測量時就可以看出——貧困線的選擇是否會對比較的結果產生影響(Martin Ravallion,2012)。
3 相對貧困線
相對貧困是指在絕對貧困問題已基本解決后,人們所面臨的收入不平等和低收入群體的發展問題,是一個相對較高的貧困概念。相對的概念是將重點放在收入分配上。所以其重點是,相對貧困線能反映出貧困所具有的相對性的特征,并且在實際中,其計算方法更加簡單。另外,相對貧困線會充分考慮人們普遍公認的社會評價這一指標,因此貧困線的制定就具有較為堅實的民意基礎。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法(ELES):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法利用了計量經濟學原理,以大量數據做支持,用定量方法研究居民的消費水平,最后將指標結果化。
這種方法的優點很明顯,它能夠將基本生活必需品分為幾大類,幾乎可以涵蓋人們所有的消費需求,其中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比較全面。但是對于不同收入的市場消費者,在同一時刻,他們所面臨的市場價格卻是一致的,每一個人的基本消費支出也是大體相同的。相關統計資料比較容易采集,而且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姚金海,2007)。ELES計算方法非常科學,因為其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少,測量的貧困線可以隨經濟發展進行自動調整。
ELES模型具有經濟學理論意義,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這一模型是1973年,學者們為了克服線性支出系統在估計上的困難提出的(駱祚炎,2006)。
模型的表達式為:
qi=ri+(I-∑jpjrj),i=1,2,...,n (2)
待估參數為基本需求量和邊際消費傾向,按他們的經濟含義,應該為:
rigt;0,0≤bi≤1,∑ibi≤1 (3)
上式是關于參數的模型,采用迭代法對其進行估計,利用截面數據作樣本數據,我們完全可以假設:假設在同一截面上相對于不同收入,上鋪的價格是相同的。于是模型就得到了簡化,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可以寫成:
Vi=ripi-bi∑jripi+bil, i=1,2,...,n (Vi=qipi) (4)
式中ripi-bi∑jripi中的價格在同一截面上是不變的,也是已知數,所以這一項只與i有關,設其為,則有
Vi=ai+biI,∑ai=(1-∑bi)∑jripi "(5)
這就是貧困線的測算公式。
4 總結
通過對以上各種常用的貧困線計算方法的梳理和總結,包括絕對貧困線和相對貧困線的計算,通過各種方法,包括預算標準法,馬丁法,還有方法將統計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相結合,計算出適用于當地的貧困線標準,為社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通過梳理和總結,我們可以總結出計算貧困線應注意的三點重要問題:
第一,貧困線的計算是貧困問題分析的起點,是對貧困進行定量分析的第一步,因此,所有的貧困線都應當以貧困的本身的意義為出發點,不能脫離貧困本身。在計算貧困線的時候,要從貧困的含義出發,這也是各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會出現的原因。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貧困問題,會有各種不同的關注點,每個關注點都可能與實際問題相關,所以貧困線的計算對貧困問題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第二,大多數的貧困問題研究所采用的是絕對貧困線,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為標準。一般來說,我們所研究的貧困線是絕對貧困線,即我們研究什么樣的物質生活水平可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在滿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我們才會考慮到其他更高層次的滿足,比如教育,醫療等等。因此,現在學者研究的一般都是絕對貧困線。
第三,貧困問題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研究對象所屬社會本身的特征對于貧困線的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因此,貧困線計算方法的選擇,也同時應該考慮到研究對象所屬社會的特征與屬性,針對不同特征的社會,貧困線的適用范圍應該有所變化。若將貧困線的適用范圍擴大至無限,就會失去其意義。這一點和第一點有呼應的意思,即貧困線的計算是貧困問題研究的基礎,但是貧困線的計算也是貧困問題的表現,我們在研究中應該注意到現實意義和現實社會的特征,不是為了計算而計算,那樣會失去研究的意義。結合社會的特征與屬性,針對不同的社會,貧困線的適用范圍和計算方法、角度都會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池振合,楊宜勇.貧困線研究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7.
[2]楊立雄.貧困線計算方法及調整機制比較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5):52-62.
[3]Ravallion M.Poverty lines across the world[J].2012.
[4]劉建平.貧困線測定方法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25(4): 60-62.
[5]姚金海.基于ELES方法的貧困線測量[J].統計與決策,2007(2): 115-117.
[6]駱祚炎.利用線性支出系統ELES測定貧困線的實證分析--兼比較幾種貧困標準[J].當代財經,2006,(3):5-10.
[7]高云虹.對貧困線測算中馬丁法的幾點思考[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2,28(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