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才計劃”是河海大學常州校區自2010級起開始實施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學術英才。每年擇優選拔年級學生總數的6%,通過配置優質資源,為學生配備學術導師,制訂個性培養菜單,組建聯合班,優化培養過程,助推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學術型;“英才計劃”;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需求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形勢,著力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近年來,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依據“因材施教、模塊化培養、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自2010級本科生開始實施個性化學術英才培養計劃(簡稱“英才計劃”)。根據“自愿報名、公開選拔、滾動培養”的原則,結合學習能力、個人專長和發展潛力,擇優選拔年級人數6%左右的學生作為“英才計劃”學員,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培養,提升學員的實踐創新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和綜合素質。
1 實施內容
1.1 建立組織機構,構建“英才計劃”工作體制
專門成立“英才計劃”工作指導小組,做好“英才計劃”的頂層設計和培養指導工作,推進工作的深入實施,指導各學院開展相關工作。同時,學院成立“英才計劃”工作組,負責各學院學生的選拔、導師的聘任、學生個性化培養方案的制定、審核、培養過程的管理、年度考核等工作。
1.2 制定實施方案,規劃“英才計劃”培養目標
制定出臺《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個性化“英才計劃”實施方案》,為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政策依據。實施方案明確以“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術研究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學術英才”為目標,注重學員“專業學習—學術能力—綜合素質”的融合,以專業培養為基礎,以學生個性培養和綜合素質拓展為兩翼,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實施方案包括: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組織實施、政策措施等方面,另外對“英才計劃”學員選拔、考核、導師考核等制訂了具體的量化考核標準。
1.3 探索培養模式,創新“英才計劃”培養機制
實施“三環”培養,分別為專業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拓展三個方面。
1.3.1 配置優質資源,提升學術研究和實踐創新能力
為鼓勵“英才計劃”學員潛心學術研究,多出創新性成果,給予特殊政策,具體表現為:優先進入各類創新實驗室、優先申報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和校區科技基金項目、優先參加各類學科、科技創新比賽、優先參加學校與國外大學的聯合培養項目、優先推薦至國內外大學參加夏令營活動、交流訪學。
1.3.2 配備優秀導師,助推個性化發展
依據“雙向選擇”原則,為每位學員選聘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或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為指導教師,根據學員特點,為學員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個性化培養方案,對學員進行“一對一”指導。導師通過指導學員參加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和課外學術活動、參加學科科技競賽、申報實踐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參加導師科研課題等路徑,培養英才學員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通過定期與學員進行交流,指導學員的學業發展,提高學員的專業水平,幫助學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1.3.3 搭建培養平臺,提升綜合素質
按學院組建“英才計劃”聯合班,各學院為聯合班學員配備班主任,協助學院做好學員的日常教育、組織管理工作和活動開展。根據“英才計劃”學員的培養目標,專門邀請知名專家為學員做學術報告、專題講座,邀請校外優秀企業家做創新創業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報告;攜手校外培訓組織聯合舉辦“英才班”事業啟航系列課程。
2 主要成效
“英才計劃”工作實施以來,吸引了一批有熱情、有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以崇尚科學、追求學術為人生理想,學員在學術研究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有效培養,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發揮了較好的示范輻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2.1 培養成效初步顯現,優秀學員脫穎而出
“英才計劃”致力于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潛力和個性化發展潛質的學術型人才,從2010級、2011級兩屆畢業學員交出的畢業成績單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培養成效初步顯現。
2010級77名英才學員中, 30人被免試推薦研究生,16人考取研究生,7人出國(出境)留學,繼續深造率達69%;24人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9篇(SCI檢索論文1篇,EI檢索論文6篇,中文核心6篇);35人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科技競賽獎勵84項;22人獲專利成果40項;68人參與過各類科研創新訓練項目,比例高達88%。
2011級74名英才學員中, 42人被免試推薦研究生,比例占年級學員總數的57%,繼續深造人數(免試推薦、考取研究生、出國留學)共60人,繼續深造率達81%;28人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4篇(EI檢索論文3篇、CSSCI3篇、中文核心8篇);49人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科技競賽獎勵132項;24人獲專利成果55項;58人參與過各類科研創新訓練項目。
2.2 實踐成果贏得媒體關注,具有示范輻射作用
“英才計劃”工作啟動之初,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就十分關注項目的實施運作情況。2011年5月1日《常州日報》刊發題為“探索大學本科教育機制創新”的頭版文章,報道校區在實施培養工程英才的“卓越計劃”、培養管理英才的“1442工程”之后,再次實施第三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項目。
經過四年的探索和實踐,校區“英才計劃”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成效。2014年5月13日,《常州日報》再次刊發頭版文章“好的大學教育,首先是本科要硬”,對“英才計劃”的進展情況、實施成效進行了跟蹤追訪和重點報道,《江蘇教育報》、新華網、中國江蘇網、中國高校網、江蘇教育信息網等主流媒體也紛紛予以跟進報道。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許多做法和經驗在“英才計劃”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許多富有特色和創造性的工作,拓展了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為繼續探索本科教育機制創新積累了更多經驗,做出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