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中職教育的重視,貴州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教育“9+3”計劃,為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職學校的生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中職學生普遍對文化學習不感興趣,輟學率極高。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自信方面著手,思考了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從不愛學習到主動學習,從而讓他們自強自立,養成良好的人格。
關鍵詞:中職學生;培養;自信
作為一名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校的管理者,每天都要面臨著學生管理方方面面的問題。 中職學校學生流失多、輟學率高,導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學生缺乏自信而失去前行的動力,這肯定是個關鍵因素。那么,如何留住這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就是我們絕對要思考的一大問題。我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是幫他們找回自信。因為,自信方能自強。
要想幫這群學生心甘情愿地留在學校,順利地完成學業,就不得不找出更好的方法。如何幫這群孩子找回自信呢?我嘗試了這樣幾種方法。
1 幫他們找感覺
我認為自信只是一種感覺。當一個人找到了能做好某件事或能克服某種困難的感覺,這就是自信。感覺越好,信心越足。當這種信心存放在他大腦的“貯存區”后,就成了一種習慣,因而,它也是人格的核心。
舉個例子說,在孩子呀呀學語、蹣跚學步時,通常是想說又說不出來,想走又不敢走的狀態,這時年輕的媽媽就會用期待的眼神和鼓勵的語言說,“叫媽媽,快叫媽媽”,或“走,到媽媽身邊來”,然后孩子就嘰嘰喳喳地叫著并一下子撲到媽媽的懷里。雖然孩子叫出的第一聲不一定是“ma”的發音,所謂的走實際是“撲”,這些只是孩子想說話、學走路的前兆,可年輕的媽媽總會很欣喜也很堅定地說,“我孩子會叫媽嘍”,“我孩子會走路嘍”,而孩子就這樣在媽媽的鼓勵和肯定中找到了說話和走路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人一生中最早的自信。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的。
可見,培養孩子的自信,不是依靠說教,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覺。也說明培養孩子的自信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然而,當孩子長大后,我們的教育者為何反而不會了呢?因為我們忘了教育最單純最本質的東西——用期待的眼神,鼓勵孩子往前走,幫他找到成功的感覺。
中職生這一群體缺乏自信,往往不是他們天生就缺,而是當他的“發音”不準確時我們就說他笨;當他“撲”過來的時候,我們沒有把他攬在懷里,而偏要讓他重新走過。如此三番五次,他的感覺就被我們教育者給扼殺掉了。因此,培養這群孩子的自信心,當務之急是接納他,把他攬在懷里,而不是糾正他,讓他凡事正確。他頑皮好動,實際上是健康的表現;他無精打采,是尚未找到興奮的亮點;他成績差,是與成績好的同學比較時有差異;他對任何事都沒想法,是他大腦的“感覺區”正在“午睡”。只要我們耐心期待著,用心鼓勵著,多說幾句“行”和“真行”,他們就會找到感覺了。這絕對不是依靠說教可以實現的。
2 讓他們體驗成功
中職生自信心的缺乏,大多源于學習成績差。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唯一的出路是降低難度,讓他體驗到成功。
中職生教育要有適合這批孩子的教學模式,不能模仿基礎教育的做法,因為基礎教育的現狀是用篩選出的“碎米”熬成粥。且不說這種做法的對與錯,但目標不同,教育方式也就應該完全不同。“教育都是相通的”這一說法會毒害我們教育者的思想,也會毒死這群孩子的自信心。不同的對象就應該有不同的教法,就中職生這一群體而言,只有降低難度,讓他學得懂,從而體驗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他逐步找回自信。這是不二法則。
3 改變評價方式
“放牛挑草,讀書要考。”以“考”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這本“萬年歷”,已不適宜中職學校使用了。也許有些老師會說:“不考還算什么學校?不考能分出高低嗎?不考我們怎么當老師?不考不就破規矩了嗎?”可是,如果“考、考、考,上課一片倒;分、分、分,大家暈昏昏”成了普遍現象,那么學生還有自信嗎?所以,我認為中職學校要淡化考試或改變現行的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方式。
不考就真的沒轍了嗎?還是沒有真轍呢?這是很值得我們教育者反思的問題。教育專家林格先生說:“人的發展需要評價,分數是其中一種手段,分數評價的好處是簡單明了,但缺點是使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把大多數的孩子量成‘失敗者',如果有更好的評價手段,分數評價方式毫無疑問應當摒棄。”我的觀點是,中職學校一定要摒棄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做法。因為實踐證明這一評價方式已不適合這批學生。他們中語文差的,不等于玩計算機差;數學差的,不等于開車床差;英語差的,不等于漢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差。就我帶過的一名學生為例,每次英語考試他就找各種理由躲起來,但與他玩“成語接龍”的游戲,他卻勝人一籌。教育要面對現實,“考怕了”是這群孩子的共性,“偏科”是這群孩子的特點,中職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單是為這些孩子補他欠缺的文化科目,何況我們也不一定能補起來,真正要補的是“自信課”。只有讓這群孩子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到感覺,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然后根據他們的特長,讓其學會一至兩門他喜歡的專業或本領,這才是個性化教育。他有了自信,自己就會去補課,講蠻勁是沒用的。如果一定要以分數來評價,我認為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改變方式,最好是文化基礎分占10%,專業基礎分占20%,實際操作分占30%,其它特長分占40%,且取消期中、期末考試,改為單元測試或通過各種競賽來評價學生,即人人都能彰顯特長,人人都有值得驕傲的一面。
4 給他們搭建獲得成功的平臺
培養孩子的自信,需要讓他自己不斷體驗成功,但作為教育者要為他搭建各種能獲得成功的平臺。李宇春的成功是通過“超級女聲”這一平臺實現的,郭晶晶的成功是通過跳水這一平臺實現的。自信需要體驗,但更需要有合適的平臺。
中職學生會讀書的“名人”不多,但會“絕活”的“能人”不少。要增強學生們的自信,我們應在校園設立一些如“挑戰校園吉尼斯”、“校園絕活大比拼”等活動。這些平臺不要搭建的很高,要像“東北二人轉”一樣,平民百姓都可以走得進去。要充分考慮到讓各類學生都喜歡去參與。
如何呵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講究的。我們不能片面地將它理解成“多表揚”就是呵護,實質上表揚過多也是有害的,且許多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對這群孩子最好的呵護就是信任,即使他做錯了,也要信任他,肯定他能行。只有一次次信任他、肯定他,他的自信心才會扎根。根越扎得深,苗越躥得高。當自信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時,他的人格就不會萎縮了。這是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