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北方已進深秋,天氣愈涼,夏季的炎熱、悶濕、浮躁和喧囂漸漸遠去,晴朗的天氣,清爽的微風,與酷熱的夏季中,用機械制造出來的冷意相比,舒適而自然。在這樣好的季節里,《國學》又與親愛的讀者們見面了。
本期的專題是以家風為核心內容構建的。對于培養個人的品行與教養而言,家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比較信奉“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禮義廉恥、勤儉質樸、孝悌尊友、忠君愛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曾經深深地刻入古人的骨髓,而在現代人的家教中淡薄了。
可是,做好事、做好人,要有敬畏之心、要多讀書,要有科學理性的精神,這些比較適合現代人的家教素養,依然是我們現代家庭提倡的。即使我們現代的家庭已經不像古時候那樣枝繁葉茂,但是古代家風中倡導的積極因素,仍然是我們現代家庭中不可缺少,也不應缺少的!
再說說本期易中天老師的文章——《我讀孔孟》。文章內容如何,請讀者自行品讀,筆者不贅述,但是,筆者想摘錄一段曾經讀過的易中天老師對于“經典”的理解與大家共享。
易中天說:什么是經典?經典就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我們可以從孔子那里讀到一顆愛心,構建和諧社會;在孟子那里讀到一股正氣,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讀到一腔熱血,救助苦難;在韓非子那里讀到一雙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讀到生活辯證法;在莊子那里讀到藝術人生觀;在荀子那里讀到科學進取心。從經典中可以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
中國近代,國勢衰微,在西方文明的巨大沖擊下,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經典受到巨大質疑,然而,大浪淘沙,我們的經典在經過沖擊洗禮之后,依然熠熠生輝,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源于對傳統經典的繼承,來源于自我的不斷創新,來源于讓自己沉靜下來以史為鑒,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