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文化的根在家族。家風是我國祖先代代相傳的民風。
如辜鴻銘所稱,在中國“真正與別的國家的教會宗教里的教會相應的真正組織——是家庭”,而且“在中國的國家信仰里面,讓人、讓中國的普通大眾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啟示之源,真正的動力是‘對父母的愛’。”
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中說:“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義,始可與言吾國中古文化史也。”
類似的意思,在國家領導人的話語體系中,則表述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雖然歷經革命與立新,但即使在傳統文化最低谷的時期,對于家庭和家風的信仰仍存在于中國人的內心底層。
如今,在物質極大豐富之后,對家庭、家族的信仰,作為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精神特征而再度得以伸張和發揚,并彰顯為民族的文化特質之一。
|家風、家訓中的文化傳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古往今來,有無數思想家從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的高度來探討研究家庭問題。歷朝歷代都存在大量社會問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問題引發的。因此,重視家庭問題、研究家庭問題,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穩定。
促進家庭穩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家訓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家訓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關于家訓的說法很多,有人做過統計和專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規、家法在內不下70種說法,其中被使用最廣泛的是 “家訓”。
家訓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家訓最早出現,是通過父母對子女的當面訓誡來體現的。
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政權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諸侯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魯國。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輔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就封于魯。伯禽臨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周公訓子,就是父母對子女當面進行訓教,這也是一段關于中國家訓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記載。
父母對子女面對面的訓誡,用文雅的詞來說,就是“庭訓”。“庭訓”典出《論語·季氏》,講的是孔子當面訓誡兒子孔鯉的故事。由此,“趨庭”“鯉對”“庭對”也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代名詞。后來,中國的家訓通過書信、訓詞和遺囑等形式傳遞;再后來,家訓又通過制定完整的家規、家約、家范來體現,形成了家庭內部所有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的家訓文化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指向。綜合起來有這么幾項基本功能——
一是訓導教育子女成人成才。這是家訓最基本的一個功能。周公戒子、孔子庭訓,都體現了這一點。中國的家訓文化,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蛻變期,但不管是哪一個時期,家訓都離不開對子女的教育。
二是實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為社會細胞、社會的基本單位,必須接受來自外在的社會控制。這種社會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習俗控制。同時,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穩定、調整和處理好家庭內部關系、將子女培養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繼和綿延,還必須要有家庭的內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這種自我控制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通過家訓(包括家規、家約、家范等),以口頭或書面的各種形式來體現,從而起到對子女、對全體家庭成員的教育、引導和約束作用。
三是確立良好的家風。家風是指一個家庭的傳統風習,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和世代傳下來的生活作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總和。家風的形成,是家庭長輩和主要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誨的結果,而家訓和家風有著密切的聯系。隋朝初年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在這里,作者強調了家風引導和家庭中長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現代,江南錢姓家族人才輩出,若星漢燦爛。這和其先祖制定《錢氏家訓》并代代相傳、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 從司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對父母能養能敬,是一種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揚名,以彰顯父母養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這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升華,對后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中國古代家訓內容廣泛,包括倫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識的教育、謀生技能的傳授、為人處世的告誡等,幾乎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因此,關于孝道的教育,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家訓文化成果的重要體現。關于孝道,無論是思想家、帝王、官員以及民間的士紳讀書人家庭,在他們的家訓實踐和家訓著作中都有大量體現。
在古代帝王的家訓中,對孝道很重視。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對兒子要求嚴格,尤其重視兒子的慈孝。他曾發表《諸兒令》,說“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主要精神,是不以權謀私、賞罰分明、用人唯賢,但同時也清楚地表明了他對兒子孝道品行的嚴格要求。
在古代的名臣將相中,有兩個家庭的家訓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范后世的。一個是西漢的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另一個是東漢末年的王祥、王覽兄弟。
司馬遷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他在西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一個男子,身受腐刑,這是難以忍受的奇恥大辱。因此,司馬遷幾次想到去死。但他最終還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來。為什么?據《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司馬遷認為自己之“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這里所說的司馬遷的“私心”,正是他遺憾于自己一個最大的心愿尚未完成,那就是父親司馬談留給他的遺訓——必須完成《太史公書》。
這一遺訓,對司馬遷的日后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王祥和王覽,是同父異母兄弟。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晉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字休徵。漢末,他隱居廬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后任溫縣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至晉代魏,官至太保。就是這樣一個大官,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故事說的就是他。王覽(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晉書·王祥傳》稱他“孝友恭恪,名亞于祥”。他對父母篤孝,對兄長恭敬,名聲僅次于王祥。最難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親虐待兄長,經常在母親朱氏責罵加害兄長王祥時挺身而出護著兄長。王覽出仕以后,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表彰王覽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對子女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他85歲高齡的時候,身染重病,乃“著遺令訓子孫”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讓,這就是中國古代家訓中著名的“五德”。王祥家訓中的“五德”,尤其“揚名顯親,德之至也”這一訓令,顯然是繼承了漢代司馬談“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升華,對后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至東晉南朝,瑯琊王氏成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涌現出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諸如東晉名相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詩書傳家,人才輩出,世系綿長,和王祥兄弟以孝悌為本,又以信、德、孝、悌、讓“五德”戒子是分不開的。 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對家教一貫重視,后來雍正特將其父在世時對諸皇子的訓誡編為《庭訓格言》。全書共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等內容。該書有言,“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該書又提出,“《孝經》一書,曲盡人子事親之道,為萬世人倫之極,誠所謂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經之意,蓋深望夫后之儒者身體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風俗。其旨甚遠,其功甚宏,學者自當留心誦習,服膺弗失可也。”通過《庭訓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認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書本經義上,而是要“身體力行”、“服膺弗失”。這兩點至今仍對孝道文化的傳播和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如果用歷史的、理性的眼光來看,這三位皇帝并不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差,他們開創并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對中國社會的促進和發展也是不可否認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對皇族家訓的重視、對子女行孝盡孝的嚴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
中國家訓文化的起源雖然很古老,但中國家訓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載、體現的功能并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它對我們今天的家庭建設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教育作用。與時俱進地介紹并繼承中國家訓文化及其優良傳統,該是新時期家庭建設中必不可少的。
|重建家風坐標|
上文一宗 "彭 "林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對教育的地位的最好表述。
古代教育包括兩大塊,一是社會教育,二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由政府負責,首都有國學(后來稱國子監),鄉有鄉校,州有州學,猶如網絡遍布天下,負責對從基層選拔上來的精英進行經典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民眾自我完成的教育方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都健康,社會肌體才會正常。治國平天下,必須從家庭做起。
父母生育了孩子,除了從生活上撫養他們長大成人,還應該對他們的人生道路負責,這就需要教育。《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子女影響最大的老師。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與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歷史上,歷年最長的是殷商與周,前者三十一王,享祚近600年,后者三十九王,享祚800余年。適成鮮明對比的是秦,二世而亡,國祚僅30多年。意味深長的是,當時的思想家把“殷周有道之長”與“秦無道之暴”(暴是短促、暴亡)的緣由歸結為對太子的教育。讀《大戴禮記》可知,周人對太子的教育分為嬰兒、孩提、少年、弱冠等幾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教育形式與目標,進行嚴格的、成體系的德性品行教育,要求他成為萬民的楷模。因為太子是國家的接班人,所以要求極為嚴格,遠非尋常人家可以比擬。秦對太子的教育違背道德,反對禮義辭讓,教之以告發、刑罰、殺戮,此后太子自然成為無道昏君,一朝暴亡。
社會對于子女的教育,也予以普遍關注。《管子》中《弟子職》一篇,《禮記》的《曲禮》與《內則》兩篇,記載家庭生活的各項細節,重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家庭文化具有指導意義。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是孔子的弟子顏淵的后代,身逢亂世,“三為亡國之人”,備受艱辛。他目睹了許多家庭一夜暴興、一朝暴亡、大起大落的場景,深感有責任為家族垂范立訓,“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于是結合自己的生平見聞,講論治家、為人、治學之道,詳細談及家庭中不同角色如何立身行事、和睦相處,使《顏氏家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成為中國的“家訓之祖”。此后,各種家訓猶如雨后春筍,比較出名的有《朱柏廬治家格言》、司馬光的《家范》和《書儀》、朱熹的《朱子家訓》,等等。這些“家訓”,沒有空話廢話,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也多能背誦若干名言警句,作為人生秉持的原則。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家訓是民間自發出現、又根植于民間,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作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為立身之本,將與人為善、勤儉持家作為基本美德,以自我教育為主要形式,經過數代傳承,即可形成優良的門風。家教不好、家風不正的家庭,會受到四鄰八舍的輕視,甚至連媳婦都找不到。
家教、家規的品質,對于家族的延續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正如《曾國藩家書》中所言:“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 ,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
《傅雷家書》享譽海內外,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愛國,“首先,自己得全心全意地愛國”。他的兒子傅聰,銘記父親的諄諄教導,毋忘祖國,永遠維護國家尊嚴,以“貧賤不移”的自愛情懷,報答父母,報效祖國。
晉商在中國商業歷史上久負盛名,誠信是晉商的立足之道。喬家是晉商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歷經戰火的歲月中,時局動蕩,喬家人不違祖訓,恪守商道,寧可賠錢,也不能失信。用信譽穩固了商家的根基,延續了商號命脈。
周總理在“任人唯賢”和“舉賢不避親”之間,無疑傾向前者。他對自己的親人嚴格要求和諄諄教誨,以身作則不搞裙帶關系,為建國初期的黨風建設,掀起一陣清廉之風。
鄭氏望族,以孝義治家,謙讓恭敬,宋、元、明時期,“一門尚義,九世同居”,鄭氏家族同居共食360多年,族人和睦共處,以孝義行天下,被稱為“江南第一家”。
尊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人性的禮敬,唐朝郭子儀深明尊重之道,他位居三朝元老,功高而主不疑,芳澤延綿數代,是因為他能做到對人內在的尊重。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就像遵守自己的一個承諾,答應別人的一個請求,在別人需要時給予一個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能自重。
觀今宜鑒古,好的家規的確可以讓家庭成員保持生長,保持良好的品質,有利于家族的傳承。對于中國家庭而言,能夠讓后代子孫繁榮昌盛、光宗耀祖地延續下去,是每個做長輩殷切希望的。可以說家規有無、家規品質與貧富無關,與社會地位無關,與男女無關,但與當下社會風氣有關,更與家庭和子孫的未來有關。
那么在今天,我們的家庭又該如何規范家庭品質呢?
古代的中國家庭結構就像“十”字,豎線代表祖父輩、父輩、兒孫輩,橫線代表伯父、叔父、姑姑、兄弟姐妹,四世同堂算是最明了的家庭模式。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自然要長幼有序,舉止有禮,不亂綱常。一般來說,家中年齡輩分最大的長者,是最有威嚴的,話語都很有分量。但是這種話語權不是僅僅靠年齡和輩分來支撐的,更多是靠德,所謂位尊德厚,不然很難教導子孫。老一輩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威嚴,都是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家規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教“孝義”,自己肯定是個孝子;講“誠信”,自己肯定誠信不私;說“愛國”,自己一定精忠大義;言“尊重”,定做表率自重尊人;道“清廉”,更無虧心之事。
現如今,家庭大多是小單元的三口之家,獨生子女漸多,家庭結構衍變成了“Y”字形,家庭成員變少,家族規模變小。家里面很少有老人當家做主,反而一家人都圍著孩子,獨生子女成了家庭延續的唯一希望,自然獨享了老人的所有關愛。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每天都忙著工作、應酬,老人帶孩子成了一種社會默許的理所當然。古代說教子要有義方,現在“教子”大多是長輩們滿滿的溺愛。
歷史上,揚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安徽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上也很有一套,尤其是培養孩子自立方面。在安徽有這樣的諺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那時的孩子就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用心培養,十二三歲就送出去當學徒,跟著學商,到外面發展,沒有父母兄弟朋友幫忙,都是自己站起來的。對父母來講,一個孩子要自立,只希望他有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么事業是他的本事與命運。結果安徽在歷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了不起的商人和世家。
我們很好奇的是,那些父母在孩子十二三歲之前都是怎么培養的,怎么用心的?
《朱子治家格言》開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怎么穿衣,怎么端碗,怎么吃飯,怎么洗臉,怎么灑掃,怎么衛生,怎么做人有規矩,怎么說話有禮貌……這些是孩子家庭教育最基礎的,也是自立的前提。原來對孩子自立的培養應是從“灑掃應對”上開始。
現在的父母大多不會那么“狠心”了,都是先幫著孩子成家,然后再找個穩定工作,最好有五險一金的……
三十而立,成家立業。立,不單是事業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世。立足于世靠的不是財富地位,而是個人的品行。
對于個人品行的教與養,在中國歷代的家庭教育中母教是最重要的。
《三字經》中所說:“養不教,父之過”即是針對父母,尤其是母親,因為再偉大的英雄都是由母親(女人)養育的。父母在家庭中的分工和作用不同,父親是承載,要外出勞作養家;母親是孕育,撫養兒女。子女大多會遺傳父親的體質,但會沿襲母親的性情,畢竟和母親生活相處的時間會更長一些。胎教近些年很流行,因為科學證明從懷孕開始,不管是女人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言語舉止、意念情緒,孩子們都已經自覺在娘胎里開始學了。
新時代的女性普遍接受過學校教育,具備了在社會生存和立足的能力,女人和男人都一樣賺錢養家,古代的那種“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更是已經演化,現在的女性都是半邊天,甚至在家里占大半邊天了。但現在女人都要出來工作,自然在家的時間相對減少,真正相夫教子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無論怎樣,在家庭中女人都直接關系到孩子生命的成長,因此女人就應該多多受到男人的尊重和家庭的關愛,但女人更應該自重,自愛!
家庭風氣直接影響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又是一個個家庭風氣的放大,我們的家庭是什么樣的風氣、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教養的方式都直接決定了子女的品行,這也是日后他們立足于世的根基,也是為社會風氣帶來改變的力量。
時至今日,我們需要更友善、真誠、尊重、廉潔、愛國的社會風氣,我們更需要一些能感知到彼此友善、真誠、尊重的愛。我們需要新的家風,新的家規,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文明,這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和使命!
| 曾國藩的家風家教|
被后人推崇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的曾國藩,其為人處世、秉性風格與他的家庭根基和教育有著直接關系。
曾氏一族,遠祖居于江西,曾家數百年世代務農,無功名者,是默默無聞的寒族。祖父曾玉屏治家極嚴,創制一套家規,稱作“八字家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
早:早起,早起三朝,可當一工。
掃:掃除,清潔衛生,不可忽略。
考:祭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寶:睦鄰,患難相顧,惟善為寶。
書:教育,讀書明理,普及知識。
蔬:種菜,園有蔬菜,四季常新。
魚:養魚,魚躍于池,活潑潑地。
豬:養豬,庖有肥肉,養老待客。
這八件事家里無論老幼必須做到。同時要求家庭成員禁絕疏遠六種人:算命的、看風水的、巫道、巫醫、和尚、閑客。后來,曾國藩繼承家教衣缽,為之編成順口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曾氏的家庭教育、“八字家訣”,尤其是祖父曾玉屏的家教家規對曾國藩影響甚大。他終生沒有忘懷祖父的遺訓,時刻用祖父的家訣教育子孫,要求屬下。直到自己的兄弟成了地方大吏,仍舊要求曾氏子弟媳侄勤儉持家,不許脫離生產勞動。他有穿不盡的官服朝靴,但仍要求女兒、媳婦為他做衣、做鞋,以此要求子女、考查自家女兒和媳婦的女紅。曾國藩點了翰林,全家歡慶,而祖父卻向家庭成員宣布:我家雖出了翰林,但仍要以耕田、種菜為生,不能靠做官吃飯。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給家里去信,說曾氏“極盛”之時,更不能忘記祖宗家法,不能丟“八字家訣”,要在“作田上用工夫”。
曾國藩在日記、家書中時常記述祖父組織的“耕織家庭”,認為那時家里雖貧苦些,但卻充滿了生氣,充滿了喜悅,充滿了家庭成員間的友誼和敬愛。
曾國藩對兒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孫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為了兒子讀書明理,他規定兒子每天必須做四件事:看、讀、寫、作。“看、讀”要5頁紙以上,“寫”要寫字100個,“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詩。盡管父子間經常相隔千里之遙,他總是抓緊一切空隙不厭其詳寫信回家,細心指點。這種指點,很少擺出父親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像朋友那樣推心置腹,像老師那樣循循善誘。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啟迪兒子,還要求兒子不要光學中國的經史子集、天文算學,還要學外國知識,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這也是當時一般守舊昏庸的“封建腦瓜”所難想到的。
正是在父親的引導下,曾紀澤后來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出使英、法、德、俄四國。 與其他的家訓相比,曾國藩的家訓在教育內容與教育對象上盡顯其特異處。一般家訓面對的只是子女,他的家訓還面對幾個也想建功立業的弟弟。在對弟弟們培養的過程中,他花了不少心血。因為在他看來,“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于是在曾國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寫給他的四個弟弟的。在這些家信中,曾國藩或是正言厲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諄諄教導,都無不是費盡心思地在教導弟弟們,希望他們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曾國藩當翰林時,帶曾國荃去北京,要親自教導。曾國荃要走,曾國藩著急了,寫信給父親。他認為弟弟的教育是他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至于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曾家世代重視禮義廉恥、勤儉質樸、孝悌尊友、忠君愛國的家庭教育。正是曾家勤儉而嚴正的教育,造就了曾國藩這個清朝的“中興第一名臣”。一部流傳于世的《曾文正公家書》無論是官家富戶,還是平民百姓,幾乎都把它奉為治家之典范。
|傳承家風的曾國藩后人|
劉暢
晚清重臣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頗具影響的人物,其家風甚嚴。當年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都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
徐匯區桃江路8號
走進上海徐匯區桃江路,一股浪漫、懷舊的歐式風情撲面而來。這里曾是法租界,道路兩旁已有80多年歷史的法國梧桐,筆直參天。在桃江路8號一所古樸的老宅中,居住著中國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人物——曾國藩的后人。
年過七旬的周麒老人,是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紀芬的外甥。曾國藩共有3子5女,可惜3個兒子,長子曾紀弟,一歲便夭折;老二,著名外交家曾紀澤體質也不好,活了51歲;老三曾紀鴻是著名的數學家,年僅34歲就去世了。兄弟姐妹中,只有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
雖然周麒是曾國藩的第四代后人,但從他的身上,仍能很強烈地感受到曾家的遺傳。走進他的家:已經裂縫掉漆的地板,一米寬的小茶幾,陳舊的桌椅,案頭至少有幾十年歷史的臺燈,陽臺上堆滿的書籍和手稿……讓人不禁想起了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筵 "以廉率屬 以儉持家
百年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是人人佩服的。青年毛澤東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余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當時鄉里人都說,修善堂(辦理鄉團事務的地方)客人很多,常常吃飯要擺好幾桌,殺一頭豬所得的油,只夠用3天;而黃金堂(歐陽夫人所住的宅子)殺一只雞的油,也能用3天,可見她是多么節儉。
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家人的另一條要求是“勤”。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日理萬機,但他仍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后把所有的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滿女”成夫家掌門人
曾紀芬1852年出生在北京賈家胡同,曾國藩寓所。周麒說:“外婆是曾國藩最小的一個女兒,湖南人稱之為‘滿女’。曾國藩對家人十分嚴肅,只有對‘滿女’不一樣,非常疼愛她。”“滿女”12歲時,曾國藩給她看相,然后很滿意地對夫人說:“‘滿女’是阿彌陀佛相。”曾國藩看得很準,小女兒果然在幾個兄弟姐妹中最為長壽多福。
在教育上曾國藩卻一點不放松,“滿女”從未享受過貴族小姐的奢侈富貴,穿的衣服也都是姐姐們留下的。有一次全家去南京,曾紀芬穿了一條綴青花邊的黃綢褲,還是她去世的嫂嫂的。結果曾國藩看見后,馬上教訓她太奢侈,曾紀芬連忙去換了一條由嫂嫂留給三姐,之后又轉給她的舊褲子。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女兒:“衣服不宜多置,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于絢爛。”
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衡山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而實際上“滿女”做得遠比父親所期望的更好。
曾紀芬的丈夫聶緝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深受曾國藩的影響,先后跟隨曾國荃、左宗棠和李翰章(李鴻章的弟弟),埋頭苦干,勇于任事。從江蘇省一個小官,最后分別在江蘇、安徽、浙江三地任巡撫。曾紀芬在其身邊,一直用父親的謹慎為人之道,時時提醒輔佐丈夫。
進入民國,聶家移居上海,在聶緝去世后的30多年里,曾紀芬都是聶家的掌門人。跟父親一樣,她十分關注對子女的教育。聶緝、曾紀芬夫婦共有8個兒子、4個女兒。即使子女長大成人,她仍然隨時耳提面命,毫不疏忽。在她的教導下,幾個兒子都各有一番作為,女兒們一個個也都嫁入清末民初風云一時的豪門。
多才多藝的曾外孫
周麒是曾國藩的曾外孫。抗戰時期,周麒考入西南聯大,后又在清華大學機械系深造,畢業后先后任教于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退休后,周麒隨子女長期居住在美國。閑暇時光,老人喜歡到世界各國游歷,品嘗美食,并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寫成隨筆。他的愛好很多,年輕時喜歡攝影,拍攝的作品曾獲過攝影界的大獎,他自稱“僅供娛樂”的油畫,也得到過名家的夸贊。
周麒最大的愛好是打橋牌,且牌技高超。改革開放后,他所著的關于橋牌規則的文章,引起了國際橋聯協會的關注,《紐約時報》曾全文刊載。他還是世界橋牌比賽的裁判之一。
回到上海,周麒不常出門,偶爾會去一些老牌兒的私人俱樂部活動,靜靜地坐在角落,獨自欣賞音樂,頗有些老貴族的味道。
我們需要現代家風
余世存
在余世存看來,個體精神的營養匱乏與“私”之間彼此影響,中國人一直沒有處理好它們,也滯后了現代家風的形成。
從離家到回家
這些年中國社會發展得太快,提倡追慕時代風氣,提倡所謂的成功等等,但中國人的個體情感認同、情感歸宿始終是一個很大的空白。
我只不過想找個更好的方式,讓大家知道中國的家族文化確實存在于世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還有就是家族文化從“五四”以來被妖魔化了,過于看重壓迫性的一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家族文化對人正面的東西。
概括起來說,中國人從清末民初以來是離家出走的,現在則是回家。就像特蕾莎修女說的:“回家,愛你的家人。”回家對自身的教育是最大的。
除了我們敬佩的百年名門世家的成就以外,我們也知道巴金他們對自己家的仇恨,因為家族的壓抑和束縛太重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和我們的親人建立一種良性的關系,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傳統的東西。
"家風是家族代際之間共同形成的一種氛圍和環境,它追溯起來是能讓人追溯到的。比如有的家風非常嚴格,有的明確寫著后代子孫不得為官,為官者不得進祠堂。
現代人的家風,則應該是現代人相互之間形成的關系,而不是教條式的、條目式的東西。當然教條式、條目似的東西也可以存在,只是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長輩立規矩、后來子孫愿意遵守,要么是家族中互動出來的一個東西。就像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父親也從自己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相互的。
欠缺現代家風
我有個朋友,以前他是一個極端的受魯迅影響、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人。現在他又把傳統文化放在頭頂,又覺著傳統文化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他講他參加農村的葬禮、酒席,禮儀的講究,形式感非常崇高。這是一種極端的態度,應該有一種更為理性的態度。
我們不能先有結論。應該發自你的本心,平等地與它互動。只有互動才能理解,才能與親人、家人建立起一種在現代社會立足,又非常美好的關系。
目前來看,我比較認同林同濟家的家風。林家是傳統向現代轉化得比較好的。多數家庭在教育孩子時要求積德行善,要有敬畏之心、要讀書,一般對孩子的要求都在很粗淺的層面上。但是林家要求子女要有專業眼光、專業態度、有科學理性精神。這些要求比較適合現代素養,是我們現代家庭比較欠缺的。
"小家庭可以有小家風
這取決于家中的長者,家的性格特征取決于他們對家的期許。我也遇到過80后年輕夫婦,回到家把手機放一邊,各人看各人的書,以此來影響孩子。小家庭的生活如果是健康良性的,新的家風就會慢慢形成,而不是從傳統大家族中尋找,我們自己能夠創造新的家風。
社會越來越需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怎么做、怎么展開就要看社會化的力量了。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很多年輕女性從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得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里面,相夫教子。比如周末時,媽媽帶孩子去購物中心、圖書城、體驗館,還有一種是在公益慈善平臺上把有相同知趣的孩子和母親組織起來,經常讓她們聚會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這是社會層面上的一種實現機制,當然也需要歷史傳統的機制,只不過現在做這方面工作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