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徐州市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 江蘇省 223001
摘要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公路建設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它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急需我們去解決。目前,世界各國越來越注重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公路建設的首要課題。公路建設產生很多的環境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危害。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噪音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的辦法也不盡相同,可根據不同的公路工程產生的環境問題具體分析。本文主要系統的從建設準備階段和建設完成后采取的恢復措施兩個階段來分析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
關鍵詞:公路;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對策
前言
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顯現出來。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
公路建設因其獨特性,產生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公路建設周期相對較長,這期間因各種車輛使用和各種材料的管理不當以及人類在這期間的行為活動產生的環境問題相當大。雖然如此,但及時修補、恢復,可避免運營后產生更大的環境破壞。我們應當對引起這些環境問題的根源加以具體的分析,以便能夠預先采取措施防治。
1、噪聲污染
噪音污染主要源于建設期間使用的各種機械。建設機械引發的過大噪聲對附近的人群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尤其對公路兩側人口密度較大的敏感區域(學校、住宅區、醫院等)干擾較為突出。較強的噪聲可以造成耳鳴、耳痛、聽力損傷等。噪聲還可以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精神障礙、內分泌失調,甚至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2、大氣污染
公路建設期間產生的大氣污染主要是機械排放的尾氣和建設揚塵。機械產生的尾氣主要成分是含碳氫的烴類,燃燒后的產物就是碳氫、氮氧化合物等。這些是引起溫室效應、臭氧空洞和酸雨的主要因素。揚塵對周圍居民及農作物帶來巨大的危害。人們在吸入這些帶顆粒懸浮物的氣體時容易造成支氣管及肺部疾病。揚塵對周邊的植物也有影響,塵土會覆蓋植物花葉表面,造成植物光和作用障礙。
3、水環境污染
水被污染后懸浮顆粒物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滋生一些急性或慢性病變,還可誘發癌癥等疾病。工業用水污染后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浪費。農業用水污染后會造成農作物減產,品質降低,土壤質量降低。建設污水堿含量高,PH值較大,流入河流湖泊中可能造成魚蝦的死亡。
4、固體廢棄物污染
公路建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廢棄的材料,如水泥、瀝青、沙石等材料。雖然公路建設所用時間不是永久的,但在這段時間內產生的固體廢物也是相當可觀的,如不妥善處理其引起的后果卻是巨大的。
2、解決公路建設環境問題的措施
公路建設會產生很多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并正確的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將對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分為建設前期準備階段的合理安排防護和建設結束后的恢復治理兩大步驟來解決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
2.1準備階段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前期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總的來說包括建設前人員準備、材料準備、設備準備和建設現場準備。建設前期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對整個工程項目做一個具體的規劃布局以便后期建設能夠順利進行。
1、防治噪音污染的措施
針對公路建設期噪聲產生的特點,著重考慮對噪聲源和噪聲傳播途徑的控制是較好的噪聲控制措施。
(1)合理選擇建設機械,調整建設工藝。
(2)科學安排,合理選擇和調整建設時間和機械配置。
(3)設置臨時隔聲屏,加強噪聲敏感點防護。
2、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
大氣污染主要來源是機械排放的尾氣和揚塵,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建設期間燃油的機械設備較多,對固定的機械設備,運行點在敏感點上風向50 m范圍以內,需裝煙塵除塵設備;其他可以移動的機械設備盡量往下風向安置。
(2)工程開挖土方應集中堆放在預定的位置,以縮小粉塵影響范圍,及時回填,減小粉塵影響時間。
(3)水泥和混凝土運輸時應采用密封罐車。若采用敞篷車運輸時,應將車上物料用蓬布遮蓋嚴實。
3、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公路建設產生的廢水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防治不當,很容易造成水環境污染。建設準備階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對建設人員所產生的生活污水,建設人員應盡量選擇有污水排放系統的民房作為宿營地,使生活污水進入排污系統。
(2)對砂石料沖洗廢水,其懸浮物含量大,需要建設沉降池,懸浮物進行沉淀后排。
(3)對機械和車輛沖洗廢水,應盡量要求機械和車輛在進入建設場地前到附近專門清洗點或修理點進行清洗和修理。
4、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措施
前面已經提到人類生產生活是產生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建設準備階段所有建設人員還沒有完全參加到建設場地中去時,應提前預測建設過程中哪些環節可能產生大量的固體垃圾并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有以下措施:
(1)建設前清場的樹木、農作物、雜草根皮及腐殖土等,除部分可作為肥料外,其他應及時清運。
(2)對建設過程中的棄土處理,應在建設準備階段統一規劃,對棄土應設立棄土場,進行集中處置。
(3)在建設準備階段應提前考慮建設生產廢料處理及回收利用,設置相應的堆放處,不要亂扔。對鋼筋、鋼板、木材等下角料可分類回收,交廢物收購站處理。
2.2建設完成后環境恢復措施
公路建設結束后,所有參加建設的人員和機械設備都將撤離現場。人員機械的撤離不單單要求人員機械離開場地,而是離開后必須恢復生態環境。對此,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將工程竣工后的環境恢復納入工程竣工驗收的檢測范圍內。
(1)拆除建設營地處不必要的人工建筑物,恢復周邊的植被,清除建設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
(2)恢復取土坑和棄土場的植被,拆除攔擋設施。
(3)臨時材料堆放場和倉庫的剩余材料要清運完全,并且將場地清理干凈。
(4)對建設過程中多占用的林地進行等量補償。
(6)修筑隔聲路塹。
3、結束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有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引起以上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在公路建設過程中所用到的機械、材料的管理不當,建設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不合理等。
針對以上問題的保護措施主要分為兩個階段,準備階段的保護措施和完成后的恢復措施。在準備階段進行的環境保護措施主要有建設完善的環境保護處理設施,如臨時噪聲屏障、污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合理設置建設營地、取棄土場、臨時處理堆放處和倉庫、預制拌合場、砂石料采集場、臨時便道的位置,并關注它們的占地面積是否超標,預測在建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揚塵、噪聲、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完成后的環境恢復措施主要是拆除不必要設施,運清剩余材料,清理場地,恢復植被,補償林地損失,恢復生態環境等。
參考文獻:
[1]張媛,陳兵等.高等級公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指標的建立[J].交通標準化,2009年11月,第208期。
[2]王彪等.高速公路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探索[J].西部探礦工程,2009(11),189~191。
[3]宋書昌.高等級公路建設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J].山東交通科技,2005,01期。
[4]張燕.公路建設環境監理的內容及技術方法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8,07(28):57~62。
[5]張中杰等.高速公路對環境影響及保護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報,201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