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彩霞
新疆伊寧縣城鄉規劃局 新疆 835100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城鄉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有目共睹,同時城鄉規劃也面臨嚴峻的空間發展問題,如何才能使城鄉規劃與空間發展相協調是未來城鄉規劃工作的重點。本文主要探討了城鄉規劃面臨的空間發展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歸納總結了國家應對戰略所體現的思路等反面的內容,就城鄉規劃如何應對空間發展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城鄉規劃;空間發展;問題
引言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鄉規劃事業工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現今新形勢下的城鄉規劃工作不僅僅是關系著整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還對整個城鄉環境中的空間環境的整體塑造也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并且新形勢下使社會發展受阻,尤其是城鄉規劃應對空間發展面臨了諸多的問題。因此,正確處理現今新形勢下的城鄉規劃工作與空間發展問題就成為了二者協調發展的重點。
一、城鄉規劃的概述
近些年來,城鄉規劃的工作成為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城鄉規劃主要是指各級政府統籌安排城鄉發展建設空間布局,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社會公正與公平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屬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鄉規劃是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促進土地科學使用為基礎、促進人居環境根本改善為目的,涵蓋城鄉居民點的空間布局規劃。
城鄉規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等幾個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就需要全面考慮有關城鄉規劃的問題。近期舉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議就對城鎮化發展提出要求: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二、新形勢下城鄉規劃面臨的空間發展問題
2.1城鄉空間迅猛擴張,用地結構不合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城鎮化率不斷上升。由1981年的20.16%提高到2006年底的43.90%,再到2013年的53.70%,都展現了城鎮化率的上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用地問題。建筑用地的不斷擴張,對優質耕地和農民生存空間的侵占,加大了城鄉之間的矛盾;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城鄉土地利用率極其低下,閑置土地過多;用地結構不合理還表現為城市交通擁堵嚴重,基礎設施不足,能源利用低效,休憩空間較少,人居環境不佳,直接影響城市土地對產業和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2.2 缺乏有效調控,空間規劃不合理
從2006年到2014年,我國土地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但人口城鎮化率卻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造成城市人均建設用地占地面積極大提高,導致土地利用率降低,不利于土地的集約利用。同時,對于城市功能空間的劃分有著交叉區域,一些功能區劃分不清晰,并且主管部門權責不一,不能有效配合,也導致了空間規劃的不合理。
2.3 生態環境約束趨緊,水土資源缺乏保障
生態環境約束主要緣于兩個原因:一則我國資源環境“人均單薄、分布不均、結構不佳”的現實狀況,尤其是水土資源緊張;二則自然資源遭“廢渣、廢水、廢氣”的破壞,目前表現最突出、危害最嚴重的是水體污染(林堅等,2011)。一方面,1970年代末,我國局部地區開始出現缺水現象,隨后經歷了高速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水資源由局部短缺演變成今日遍及全國的復雜局面。另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加之自然條件約束,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值的40%,且后備資源不足,能轉變為建設用地的耕地數量極為有限。這些都是空間規劃問題的體現。
2.4 空間規劃多而交叉,技術法規調控乏力
引導和管理我國空間發展的主要有三大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聯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由于規劃所覆蓋的空間和內容有重疊,而主導與實施規劃的部門權責不一、欠缺協調機制,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常出現規劃互相沖突,用地功能矛盾,管理效率下降。此外,直接針對城鄉建設用地進行管理的是城鄉規劃,從實際效果看,對增長調控乏力。
三、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對空間問題發展的策略探析
3.1 國家應對空間發展問題的總體戰略與思路
危機意識長期貫穿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面對一系列的城鄉規劃發展問題,中共中央也不斷提出發展戰略,例如近期在北京舉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如提高城鎮建設水平。總結這些戰略決策,其在空間發展問題上體現了四個基本思路:區域城鄉空間協調發展、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耕地以及保障生態安全格局。
3.2 應對空間發展問題的幾大策略
3.2.1 構建一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城鄉空間結構體系
作為城鄉規劃的工作人員與設計人員,要從一定的程度上構建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結構體系,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城鄉規劃的要求,為以后城鄉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另外,城鄉規劃在發展的同時,還要努力制定一個能給社會主義經濟帶去更大效益的發展方針,確立一個城鄉發展最優的結構模式,促進城鄉規劃事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的迅速實現。還因為人口上升,城鄉規劃必須制定一個合理的改善方針,只有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空間結構體系,才能在本質上確保社會的順利發展。(周立威,2011)
3.2.2 完善相關政策
區域協調的本質是利益分配,核心就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實現產業分工與協作(楊保軍,2004),實現區域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效率以達到整體效益最佳,解決區域問題最有效的依然是健全的法制和政策。而現階段城鄉空間發展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此要完善相應的政策。例如,由于當前人均城鄉建設用地呈擴張趨勢,新增人均城鄉建設用地遠大于現狀高水平,如依舊使用以前的方法,可能解決不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3.2.3 加強其城市空間的運營策略
就城鄉規劃所應對的空間發展問題來說,不僅是對未來城鄉發展的美好規劃,更是體現城鄉規劃自身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各個地區各級人們政府要以更好的城市空間運營為其手段,把未來的美好設想變為現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實現和完成,衰敗地區重新復興成為目前最為重要的一項課題,其更是一項艱巨且必須要去克服的任務。
3.2.4 合理明智地進行城鄉規劃
合理的城鄉規劃,能夠促進社會空間公平性的構建。在國際市場經濟的影響之下,社會中存在的空間分異等現象變得極其嚴峻,主要是在當前新形勢下,在一定程度上要采取合理且明確的城鄉規劃方案,中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既要優化宏觀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來以此促進社會空間的公平性,使城鄉規劃應對空間資源更加合理的布局、分配,同時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融洽。
四、結語
在當代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工作以及其應對的空間發展,仍肩負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關鍵。雖然我國城鄉規劃空間發展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隨著社會發展還是會出現新的空間問題。應對這些新形勢下的新的空間發展問題,城鄉規劃應在各類規劃銜接協調、法規政策完善、空間結構優化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索,以有效解決城鄉用地問題,解決空間發展問題,推動城鎮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堅,田剛,姜揚,等.新形勢下城鄉規劃應對空間發展問題的策略探析[J].城市規劃,2011-18-09.
[2]楊保軍.區域協調發展析論[J].城市規劃,2004-05-20.
[3]周立威.新形勢下城鄉規劃應對空間發展問題的策略研究[J].科技向導,2011-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