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藩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舊城如何發展是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語境下各個地方城市普遍要面對的問題。三峽庫區的舊城在自然人文環境、時代發展背景上有一些共同特性,如山水優美、自然人文景觀豐富、三峽建設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貌等;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移民安置壓力沉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土地利用有限、城市建設面貌破損等。本文以忠縣舊城區——“半城”為例,通過城市設計與策劃,探索三峽庫區舊城改造過程中的經濟、文化、建筑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模式。
關鍵詞:三峽庫區;舊城;城市設計;策劃
一 研究背景
1、三峽庫區概念
三峽庫區包含了長江流域因三峽水電站的修建被淹沒的湖北省所轄的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重慶市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萬州區、忠縣、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石柱縣、長壽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區及重慶核心城區。
2、三峽庫區舊城特色
三峽庫區城市大都建在長江邊的坡地上,擁有優美的自然山水,自古以來也是商貿和文人聚集的地點,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頗為豐富。三峽建設形成的廣闊長江水域,更是使得庫區城市面向長江有很好的整體展示面。
3、三峽庫區舊城問題
庫區舊城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環境與建設、城市文化延續等幾個方面。
庫區舊城,雖然有較好的水運條件,但相對于現代城市發達的公路交通及航運交通,三峽庫區城市往往相對比較閉塞,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山地城市土地也有限,不利于大規模開發建設。庫區的建設給舊城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形成了很大的移民安置壓力,還有安置后移民的日常生活與就業問題。這些都是庫區舊城面臨的經濟問題。
三峽的建設對庫區舊城建設與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城市功能重心轉移至新城,造成舊城功能相對單一,大部分是居住功能,配套不完善,且環境品質差,建筑陳舊雜亂。部分連接上下半城的縱向聯系道路變成斷頭路,導致舊城區交通不暢。濱水區傳統開放空間被改變或消失,市民活動空間減少。豐富生動的傳統濱水山地建筑因淹沒而被拆掉,臨江的建筑變成70-90年代新建的多層、高層甚至是超高層建筑,這些建筑當年缺乏科學規劃,雜亂無章。
另外,庫區建設也對城市文化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部分文化古跡及歷史街區消失在長江水中無法再見天日,城市文化底蘊的喪失也是庫區移民缺乏歸屬感的重要原因。
4、城市設計與策劃的概念與作用
城市設計:《中國大百科全書(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卷)》“城市設計”條目稱:“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形環境所進行的設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城市設計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環境形態所做的各種合理處理和藝術安排。”綜上所述,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形環境所進行的三維空間的合理設計。
城市發展策劃,則需要解決城市設計之前和城市設計之后的事情。在城市設計之前,需要通過策劃來比較分析城市資源與城市問題,確定城市發展戰略,使得城市設計符合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促進政府和百姓經濟雙贏。在城市設計之后,需要確定開發實施策略和策劃具體項目來落實城市設計的各項內容,使得政府和開發企業掌握投融資的方式和開發的步驟,使得城市設計成為真正可用的設計。
下面以忠縣舊城為例,闡述庫區舊城城市設計與策劃的思路與體會。
二、忠縣舊城(半城)城市設計與策劃
1、半城概況
●忠縣區位:忠縣是三峽庫區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是重慶東部經濟走廊及三峽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圖一)
圖一 忠縣在三峽庫區的位置
●忠縣舊城——“半城”:因三峽建設使得舊城一半位于山坡上一半位于水中而得名。它在忠縣老城區的中心,北依巴王路,南臨濱江路,東起白橋溪大橋,西至玉溪大橋,占地約0.4平方公里,是忠縣歷史文化的集中地、市民居住的主要區域。(圖二)
圖二 半城用地范圍
2、特色資源(圖三、四)
●忠文化之城
半城是古忠州城的所在,忠州歷代忠良輩出,是國內唯一以“忠”命名的忠義之城。舊城里目前還有一些關于忠文化的建筑,如東門是巴幔子將軍不屈服于敵人武力、刎首留城的遺跡。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擔任忠州刺史,親自帶領當地群眾種花植樹,美化環境,并留下了眾多詩文佳句,使忠州成為后代文人倍加推崇的文化之城。
●移民之城
半城是三峽庫區獨特的半淹城市,水下水上兩個半城的景觀,使忠縣半城成為真實記錄三峽移民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移民之城。
●街巷空間、民居建筑
半城擁有典型的巴蜀山地街巷、不同時期的民居建筑。
●山水特色
優美的濱江自然景觀與坡地建筑文化景觀相結合,依山面水,城市層次豐富。
圖三 半城現狀模型
圖四 半城現狀特色
3、半城發展面臨的問題
半城當前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受自身軟硬件限制,投資吸引力不強。重慶周邊各縣區都在努力吸引外來投資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同質競爭,除了少數重要城市,各縣及其舊城都沒有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另一個重大的挑戰是移民安置工作。在建設三峽庫區的過程當中,忠縣及半城承擔了較大的移民安置任務,導致半城更是地少人多,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差,沒有太多的新產業可以吸納安置移民勞動力。
此外,在三峽蓄水之后,和庫區其他舊城一樣,半城的生態比較脆弱,建設用地非常有限,不適合發展大規模制造業,尤其不適宜有污染的制造業發展。
半城雖然可供發展旅游的題材豐富,但是缺乏有號召力的景觀。半城旅游最大的問題是對游客吸引力小,無論是每天從門前經過的長江游客,還是重慶和周邊城市的休閑短途游客,基本上沒人來。半城與庫區及周邊其他區縣的景點也沒有聯系,相應的旅游基礎設施、旅游產品等也沒有發展起來。創造旅游吸引力,用各種方法首先把旅游者,進而是投資者吸引到忠縣半城來,是半城突破發展瓶頸的一個關鍵點。
4、半城發展戰略
1)SWOT 分析
●優勢(Strength)
1.半城依托長江發展,有良好的景觀;
2.已建成連接重慶、萬州的良好高速路系統;
3.半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4.半城有充沛的低價勞動力資源;
●劣勢(Weakness)
1.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條件差,缺少對投資的吸引力;
2.半城建設導致交通混亂,存在安全隱患;
3.生態脆弱、環境保護壓力大,建設用地有限,城市形象差,不適合發展大規模制造業,缺少旅游吸引力;
●機會(Opportunity)
1.國家和重慶對三峽庫區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2.三峽大壩蓄水后,半城具備的水港條件及山水景觀;
3.國內和區域的城鎮群眾對文化、旅游、休閑、運動等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挑戰(Threat)
1.經濟地位和特色吸引力顯著低于重慶市區、萬州、武隆等周邊城市,容易被邊緣化;
2.城市發展方向與定位與周邊縣市大同小異,在招商引資方面,與周邊區縣同質化競爭;
3.與周邊區縣的獨特景觀相比,缺少核心旅游景觀。
2)戰略規劃
結合半城的特色、發展的問題、政策的指向等因素,對半城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忠縣半城的發展戰略愿景:
以文化為核心,以新“城”代謝為改造原則,將半城塑造為長江上獨特的文化休閑中心,使半城城市與建筑以有序高效的方式完成更新,實現小商富民。
5、城市設計
1)設計原則
●城市文化共生:
半城經過漫長的歷史,形成了各個時段的各種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和建筑文化。人文文化主要有忠義文化、士大夫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是指本城內建筑種類繁多,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均有,并形成了不同種類的土、木、磚、混凝土建筑文化。這些文化在半城中不斷的積累發展,取得了和諧共生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對于豐富城市的形態與內容,具有深刻意義,因而需要繼續保持和發展,使半城成為一個文化博物館,讓老百姓和游客都能感受到半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形式,增強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歸屬感。(圖五)
●城市物質新“城”代謝:
半城的物質,主要指半城的建筑、街道、景觀、市政設施等內容。目前,這些城市物質損害比較嚴重,有些很難再加以利用;大量的民用建筑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包括水災、火災、震災等,大量建筑需要改造甚至拆除;街道上破舊的棚子,裸露的污水管,隨意搭建的電線,顯得雜亂無章。這些都需要迫切的進行改造與有機更新。經過新城代謝的半城,將依然擁有半城原來的特色,同時又能適應半城商業旅游開發的要求。
圖五 半城建筑文化共生狀況
2)規劃布局
●功能結構:“一帶三軸三中心四片區”,解決半城結構相對單一問題。(圖六)
●半城功能:結合發展戰略,半城功能包括文化、商業、商業居住混合、商業文化混合、居住用地,解決舊城城市功能相對單一的問題。
●交通規劃:沿長江修建濱江路,在舊城區內梳理出消防道、十字街道、體育路等機動車道,解決半城交通疏散及消防安全問題;同時盡量保持半城原有步行道,維護半城肌理。(圖七)
●綠化布局:增加綠化公園、綠色通道、濱江廣場及綠化公園,形成綠化專用地塊。
●地塊劃分:綜合考慮半城肌理、半城交通,對半城進行地塊細分。
●地塊導則:對每個地塊的紅線范圍、退線、開口位置、規劃指標、建筑風格等進行定義,控制地塊開發。
圖六 半城結構
圖七半城交通
3)城市設計內容:
●半城肌理:保持半城街巷空間肌理,使之具有歷史韻味,使旅游者在此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氣息;同時優化半城肌理,使之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及消防安全的需要。(圖八)
●半城開敞空間:梳理和增加半城開敞空間,打通了北山廣場-戲院、月亮溝、東坡商城至濱江的三大軸,增加了半城沿濱江路的休閑餐飲商業空間。(圖九)
●半城高度形態:控制半城高度形態,將半城空間設計為從巴王路至濱江路依次疊落的效果,改變半城混亂的城市天際線和城市形象。(圖十)
●半城建筑設計導則:為改善半城建筑形象,完成半城建筑更新,制定了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的導則。
新建建筑:嚴格按地塊導則給出的指標和建筑風格進行控制,在新建建筑底層形成傳統的川東民居商業文化街區。
改造建筑:指標上不得超過原有建筑基地范圍、原有建筑面積、原有建筑高度,在建筑風格上修舊如舊,體現川東民居特色。在功能上引導為特色文化與商業功能,有利于半城旅游的發展。
●半城色彩:統一設計半城色彩,增加半城色彩豐富度,增加部分鮮艷顏色,吸引游客到半城旅游。
●半城夜景:運用水下半城照明、重點照明、輪廓照明、街道照明、地景照明等手法,打造半城夜景照明效果。
圖八 半城肌理特色保持與發展
圖九 半城開敞空間優化
圖十 半城高度形態控制
8、重點項目策劃與設計
為啟動半城開發和吸引旅游,策劃了十來個近期重點項目,主要是文化休閑及商業類項目,有利于吸引外來資金和游客,讓社會資源與本地百姓自發參與到半城的更新改造與發展中來。
●忠義寨
通過整合半城十字街、濱江路等道路空間構建忠義廣場,設計忠義門、忠義寨、忠貞祠軸線空間,形成半城的公共空間節點。(圖十一)
圖十一 忠義寨
●忠義歷史文化公園
圖十二 忠義歷史文化公園
公園與北山廣場、東坡劇院形成連接巴王路與濱江路的通江景觀通廊,是半城設計中最重要的縱向軸線之一。忠義歷史文化公園是半城“城市酒店”概念中的庭院空間。(圖十二)
●東坡路
結合東坡路原有特色文物古跡與傳統院落空間,將此片區域改造為文化休閑中心,包括東門巴蔓子刎首留城處、東亭、白鶴井、清涼畫館、仰白書院、蘇家梯子、嚴顏碑等空間。(圖十三)
●水下半城夜景照明
采用全息影像技術還原水下半城城市肌理,讓游客與外來者體驗歷史的印記和現代技術的夢幻。(圖十四)
圖十三 東坡路
圖十四 水下半城夜景
●旅游策劃
為配合打造半城文化之城、商業之城,增加半城經濟收入,對半城旅游進行了詳細策劃,將半城打造為有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旅游核心目的地。
旅游的主要客群定位為:長江三峽游的上岸游客、周邊地區的城市休閑商務購物游客,接受紅色教育、考古、文化研究和社會研究的專門化游客。
在對半城的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后,將半城的旅游圍繞三個文化主題和一個自然主題展開,即忠義文化、士大夫文化、半城移民文化和長江自然景觀。同時對
旅游游線體系、旅游交通停車游船體系、旅游信息服務體系、旅游住宿體系以及旅游景點進行了詳細設計。(圖十五)
圖十五 旅游游線體系
9、實施策略
半城的開發實施策略可以歸納為:一條主線、兩個層面、三個主體、四個階段,即:
一條主線:“以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為著力點,以文化觀賞休閑旅游為突破口,帶動多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并使忠縣逐步確立在區域競爭優勢,實現環境、經濟、社會平衡、可持續和快速發展”。
兩個層面:半城建設包括兩個層面,即城市更新和旅游開發。
三個主體:半城開發主體主要是三個:政府、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
四個階段:項目的開發可以分為籌備期、啟動期、發展期、成熟期四個階段。
三、結語
三峽庫區舊城,在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環境與建設、城市文化延續上都存在普遍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建筑設計師或城市規劃師的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工作所能解決的,必須結合城市發展策劃,對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設計內容與項目實施策略等各方面進行全盤考慮,有遠大的目標又有分步實施的細則。
半城城市設計與策劃,以“以文化為核心,以新‘城’代謝為改造原則,將半城塑造為長江上獨特的文化休閑中心,使半城城市與建筑以有序高效的方式完成更新,實現小商富民”為發展戰略,提出了城市文化共生和城市物質新“城”代謝的城市設計原則,對半城進行了規劃布局和整體城市設計,對重點項目進行了概念性設計,并制定了半城開發和更新的實施策略與步驟,從全方面和深度上解決半城存在的經濟發展、環境與建設、文化延續等方面的問題。這些思路和經驗對于三峽庫區其它舊城和其他地方城市的舊城發展,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汪夔萬.運用節點改造方式推進舊城有機更新.規劃師 2010年04期
[2]李興樑.忠縣忠州鎮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