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瑩
山西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隨著城市化不斷的發展,生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一現象的出現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但同時卻在城市園林景觀工程領域中擁有更廣闊的潛在市場。為了改善城市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穩定,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園林景觀的建設必定是未來低碳綠色城市理念發展和推行的必然趨勢,以城市綠地為載體的園林景觀更是承擔著城市低碳發展的責任,因此,本文將對城市綠地景觀進行探索分析,發掘城市綠地的實現作用,將對城市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關鍵詞:低碳理念;園林景觀;城市綠地;指導性意義
前 言:自18世紀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后,過度的使用能源導致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一系列破壞自然的后果,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霧霾等生態不平衡問題日益嚴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背景下,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同時,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文明的不斷更新,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使減少污染、減少消耗、減少排放的低碳生態理念不斷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起來,而綠地生態系統是園林景觀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要素之一,在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的同時,營造更合理滿足于現代人們所需求的自然生態景觀,延續綠色生態效益,同時使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更加推廣,創造更加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
一、城市園林景觀中綠地系統與低碳理念的關系
1、城市園林景觀中綠地系統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與氧氣的相對平衡
森林是地球之肺,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保護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吸煙除塵、固阻沙源。而在城市中,公共綠地就擔負起了生態調節器的作用。要想在實際的生活中解決氧氣與二氧化碳失衡的缺陷,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就顯得尤為的重要,但實際上,一些地方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往往都沒有采取較好的方法,一些城市在建設綠地是采用“拆除舊城區,大樹移進城”的做法,并沒有相關的科學論證,盲目性綠化這是很不科學的,相關的單位也并沒有做到維護生態、保護生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要拒絕絕對大的想法,不見縫插針,可以再保護相關的地理歷史風貌的同時加強綠化建設。
2、減輕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
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是當今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實際上,污染并不可怕,難的是減少工業污染,凈化空氣,大氣污染的城市相對來說受到的工業污染較大。人們生活中的汽車尾氣同樣也給城市大氣帶來較大的污染,有些城市工業相對較少,較為容易治理。城市中的大氣污染物主要由二氧化硫、固體顆粒物質等組成,雖然當前相關的部門并沒有找到較好的處理方法,而綠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的作用,因此,建設綠化生態景觀是非有必要。
3、有效改善城市氣候和熱平衡
城鄉熱力循環會將城市中的一些污染帶到鄉村,擴大了污染的范圍,隨著城市污染的增加,城市處于熱力環流的中心,上升的氣流結合高空的水滴會產生降水,如果城市上空被污染,就會導致酸雨現象,城市城市氣候是城市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濕度一溫度一般都大于郊區、農村地帶,城市與農村的差異越來越大,“城市熱島效應”就是日常生活照出現的問題。
要想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市的影響,改善城市的環境狀況,大型的公共綠地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綠色植物能夠有效地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的狀況,在于它物的葉綠體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和吸收率相當高。同時,綠色植物通過表面的蒸發作用能有效的增加城市上空的濕度,減少地面的熱量。有效地緩解城市的污染問題。
4、減弱和消除城市噪音
噪音是沒有美學意義的聲音,其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也是城市環境污染的一種因素,噪音在人們的生活中會給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超過80分貝就不能為人所接受,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麻煩,更高分貝的就會引起人的不適,引起各種疾病,如高血壓、神經衰弱、冠心病等,綠色植物能夠削弱聲音的強度、減少聲音的傳播范圍、降低聲音的傳播速度使得人們的生活不被相關的噪音所影響。
5、城市水環境進行改善
綠色植物具有保護水土的作用,城市公共綠地的存在,可以緩解城市水系的變化速度。對暴雨時來不及排除的雨水有一定的分散與儲存作用,他分散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的不足,緩解了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面積的開挖地下水導致的地下水枯竭的情況,緩解了城市中大面積硬地鋪設、雨水迅速流失而導致的土地“干渴”現象。同時可以減少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
6、提高城市美感
強化城市綠地景觀建設,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美感,尤其是當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建筑物拔地而起,綠地景觀的作用更為突出。例如:在古建筑、文物、以及住宅建筑物周圍進行綠地景觀的設置,不僅能有效的保護歷史文物不被破壞,同時還能彰顯出城市具有的文化內涵,提高建筑的藝術效果,有效的江城市與大自然想融合。這樣那個一來,不僅僅滿足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同時還能推動城市旅游行業的發展,促進城市經濟水平提升。例如:蘇州、杭州,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良好的自然風貌以及建筑群體才被稱為世界級的旅游城市,同時海英為其具有優美的城市綠化環境。
二、城市園林景觀中發展現狀及問題
1、能耗、高污染能源過多
在沒有實施低碳理念的園林景觀建造的過程中,材料的選擇常常選用含碳量高的建材,進而導致了園林的碳排放量超標。與此同時,許多建筑企業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并不考慮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損害,所以對能源的利用也特別隨意,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燃燒后會產生硫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種污染成分,這些污染成分會對大氣層造成損害,形成酸雨、霧霾等現象,間接對生態環境形成破壞,而且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2、園林設計中各要素的能源沒有有效的再循環利用
通常情況下,對低碳園林進行設計時應盡量考慮在設計中引入低碳設計理念,采取具有可再生、可循環的材料,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費。但是一些園林設計工程師往往迫于利益的需要,以及對于現狀分析不當,導致在設計時考慮不足,使園林景觀在建設時產生了過多的材料浪費,不僅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同時還降低了材料再循環利用效率,從而導致園林景觀不但沒有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反而起著污染環境的作用。
3、對碳匯理念認識不強
森林、濕地等植被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匯聚和儲存二氧化碳,稱為碳匯。當前,我國許多園林設計師,在對碳匯理念的認識程度并不深入。常常存在片面化認知,例如:在進行植物的選取上,僅僅考慮低碳型植物,卻忽視固碳釋氧能力好的植物。最終導致在實施低碳型園林景觀建設的難度增大。
三、低碳理念在城市綠地中的營造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基于低碳理念在城市綠地中的應用,應充分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園林景觀具體所在的位置,就地取材,創造出符合當特特色與地域特點的園林景觀工程。防止因遠距離運輸造成大量CO2氣體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在進行造景材料的選擇方面,應運用低碳型材料取代含碳量高的材料,盡可能選取和研發一些具有可持續發展再生的低能耗產品,從能源本質上對碳排量問題進行控制,做到廢物利用。針對植物的種植技術,應采用低維護,造景效果好的物種,延長使用年限。總而言之,在進行園林景觀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經濟、歷史、文化遺跡人文環境,為當地居民建筑出符合他們喜好的園林景觀建筑。
2、繼承地域文化的原則
城市綠地發展的前提是保證城市文化持續發展,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古國。城市的發展是對文化進行傳承的一個歷史過程,只有沿著歷史長流,才能保證城市悠久生存。因此,在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將民族特色、思想、藝術風格等傳統文化融匯貫通。例如:蘇州獅子林。
時代的進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異,加大了城市綠地景觀發展的難度。在城市綠地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傳統的設計理念并不沒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城市綠地景觀的發展將面臨空前的改革。為了更好的保證城市綠地景觀持續前進,必須將傳統文化特征與時代特性融會貫通的體現出來,這也是城市綠地景觀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國疆域遼闊,具有人口、名族眾多的特點,導致個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文化、經濟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地域性”。地域性文化的存在對城市獨有特點的重要表現。因此,在進行城市綠地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必須掌握本地區的地域特點,將獨特的性質融匯到綠地景觀中,體現出城市自身地域性文化特點。
3、可持續再生原則
在園林規劃和建筑材料選取時,要盡量使用壽命長、可再生、能夠重復利用的低碳型材料。不應只考慮一時只需或眼前利益,應著眼于長遠發展,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有效的報站低碳型園林景觀工程持續穩定發展。
4、保護與修復共生原則
保護是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園林景觀問題,協調人類與園林盡管的關系,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措施,修復是按照自然規律,對被破壞的園林景觀進行修整使其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保護與修復共生對于低碳型園林景觀的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實施低碳型園林景觀建設的重要原則之一。
四、以城市綠地為載體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的運用
1、對城市綠化理念進行改變
以促進城市經濟、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為主題的城市綠化生態理念,是將人工植物群種作為綠地景觀主體,以景觀規劃設計指導建設,最終建立具有美化城市環境、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改善自然環境的綠地生態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綠化理念應將外國先進理念融入,根據當地植物特征、環境特點、城市情況這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在滿足現代化的同時,又保留傳統文化的特性,以此促進園林工程更上一層樓的發展。
2、加強對城市綠地的投入
第一,次序對城市綠地面積進行加大。我國城市人口數量密集,使得人均綠地面積較小,最終阻礙這城市綠地景觀的發展。因此,政府必須對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給予高度的重視,并增加資金投入量。第二,對城市綠地質量進行強化。管理的完善,能及時發展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處理,有效的看護,能使綠地存活更長,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應對管理費用的投入加大。
3、增加城市綠地生物的多樣性
增加城市綠地的多樣性就要做好城市綠地植物的引進工作,首先,要注重引進鄉土植物,鄉土植物能更好的適應本地區的氣候、土壤、環境等條件,能夠加大園林作物的成活率,減少管理的難度,減少相關資金的投入,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其次加強外來適宜植物的引進力度,增加園林中的植物種類,體現城市建設的多樣性與開放型的特點。
4、提升園林景觀中各要素在綠地系統中的能源使用率
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的提升,現代園林景觀快速的發展,促使徐隊新穎材料被廣泛的應用到園林景觀工程中。目前常見的有:古樹的栽植,各種玻璃建筑物的建造,以及水泥和人工材料的大量使用。采用這些新型材料進行園林景觀建造,不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同時還加大碳排量,完全與低碳型園林景觀工程背道相馳。由此而見,采用低碳造景的手法勢在必行。該方法并不表示對淘汰的景觀及材料進行改造,而是通過運用低碳的技術對這些材料進行改良加工。在原有的基礎上,塑造出滿足低碳園林景觀要求的新景觀,實現廢物利用,將可持續再生原則體現的淋漓盡致。
就目前我國高消耗的現狀而言,可以通過了解園林中材料本質的選擇方面、園林設計的施工、后期各個階段所消耗的能量方面進行改進。例如:材料的選擇嚴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取低碳型材料。
5、發展科學技術,提升生態價值
發展碳匯技術,主要在于保護我們現在生存的生態環境,特別是綠地,濕地的保護,減少碳排量,多采用減碳的各種技術及材料,實現有效的減碳固碳。碳匯技術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大面積的樹種和地被型植物取代硬質材料和建筑。對公共綠色空間的建設進行強化。降低對人工山體、人工湖的營造,對自然景觀進行有效的保留,做到實地采景而非人工造景,以此減少造價成本和提升生態空間的價值。
五、總結
城市綠地是構成園林景觀的重要要素,對其建設是對城市的發展、人類的生存以及生態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的加強,人們對低碳理念日益關注,以綠地為載體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是詮釋低碳理念的核心要點。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更要加強因地制宜的低碳設計理念,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進行綜合深入化研究,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將其與城市建設融會貫通,促進生態型城市的建設,以此保證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耀興,康文星.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功能探討;中國農學通報;2008(06)
[2]姜允芳.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5)
[3]楊銳,王俊杰.景觀視角下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路徑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1(01)
上接第208頁
展模式;現在卻不斷意識到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復雜性及自我組織能力常會受到不可預測因素動態的影響,從而影響了現代城市公園的設計和管理策略。
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公園的設計也就必須能夠滿足更大范圍利用者越來越多的不同需求。因此,城市公園的設計要體現多功能性的同時兼顧生態性,也就是要協調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促成可持續發展的結構體系。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體系關鍵在于具備恢復能力——即遭到干擾后恢復的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要有適應性。這是一個以生態學知識為基礎的新方法,以回應城市公園可持續性為出發點的新方法。
(二)滿足社會需求的設計策略
城市公園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及給人們帶來的身體和精神上的愉悅始終是設計師建設的重點,也是公園存在的理由。中國有5000 年的璀璨文明,有56 個民族,南北各異、東西有別,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文化多樣性。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以飛躍,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各城市的公園正趨于西歐化、趨于現代化;因施工工藝與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現代城市公園的形式、外觀與運用的材質正趨于雷同。因此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都市的現代城市景觀也漸漸淡去了各自的特色。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都有著個性鮮明的文化特色,傳統建筑的外觀形式與內在表現也都各有不同;難道現代城市的發展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矛盾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國內外確有成功案例證明了城市的傳統與現代可以共存。城市公園就是兩者的載體,現代城市公園承載與延續當地文化特色的社會屬性其意義在于繼往開來;立足于傳統的基礎加以創新,保持特有的魅力,更大化地將地域文化發揚光大,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當代的印記。
(三)符合經濟科學的設計策略
城市中的公園強化了人類的社會感和公民意識,所以倍受城市居民的親賴,公園也就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發展高度與精神文化建設高度的評判依據之一。但是公園的費用卻十分高昂,主要有土地費用、建設費用與養護管理費用三大部分組成。雖然優秀的公園給城市帶來的各項效應是不能完全以數據的形式來統計,但它的確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有些公園的建設初衷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為市民的休閑提供舒適的戶外空間;可由于后期維護成本吃緊養護管理不到位,公園漸漸頹敗。植物長得閉閉遮遮蚊蟲滋生,同時也因為植物過于茂密,形成了安全死角,反而成了社會的安全隱患,這樣的公園就成了城市的累贅。因此在公園可行性研究階段就需要評估公園的各項費用是否能與政府的專項撥款維持平衡。作為設計師更有責任必須考慮如何實現“以園養園”,依靠公園自身的產出來平衡后期維護的各項費用。
四、結論
城市公園在擁擠、忙碌的城市里為人們營造出一處培養公民意識和歸屬觀的社交與互動空間。優秀的城市公園必須具體一定的生態價值;大片的土地與水體有助于儲蓄雨水、解決集中強降雨時的排水,調節城市的空氣、溫度與濕度,為動植物以及微生物類各種生態物種提供生存空間與棲息地。當代景觀設計公司在城市公園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它也有這個社會屬性承載與延續地方的文化特色;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可以追溯過去游客展望未來的怡人的戶外空間。但也也必須考慮公園前期投資與后期維護管理的費用,以科學的設計來實行自我經濟循環的經營模式。只有尊重自然的發展邏輯、滿足社會的公眾需求、符合經濟的科學規律,將城市公園的生態性、社會性、經濟性三者和諧統一了,促成公園自身的組織能力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可以稱之為“城市公園的生態化設計”。
參考文獻:
[1]程曉山.城市公園水體的生態型駁岸設計———以佛山中央公園為例[J].廣東園林2006,1.
[2]任晉鋒.美國城市公園和開放空間發展策略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中國園林,2003(11)
[3]李麗.自然景觀模式的城市公園改造綜合分析———以濟南大明湖公園改擴建為例[J].中國園林,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