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中大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州 510275;
2.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 廣州 510642
摘要:我國的城鄉規劃經歷了兩次轉型,當前珠三角地區的城鄉規劃轉型屬于第二次轉型階段,本文在嘗試在新常態背景下,分析珠三角在城鄉規劃轉型中呈現出新特征和新動力機制。
關鍵詞:珠三角;城鄉規劃;轉型
1 引言
規劃工作的本質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應對當時當地社會需求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1],各類城鄉規劃的出現則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出現或變化的,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引入前蘇聯的規劃理論與方法,改革開放后城鄉規劃體系的逐步完善等。現階段我國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期,新常態下社會價值逐漸多元化,社會需求在變化,城鄉規劃轉型是必然趨勢。
對于城鄉規劃轉型的研究成果不少,涵蓋了規劃范式轉型[2-3],轉型方向、特點[4-7],程序[8-10],規劃屬性[11-13],動力機制[14-18]等各個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城市”時代展開的,而“城鄉”時代的研究較少。
2 我國的城鄉規劃轉型歷程
從我國成立至今,城鄉規劃體系從誕生發展到現在,順應國家體制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和需要,經歷了兩次轉型。
2.1第一次轉型
第一次城鄉規劃轉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城鄉規劃也從由注重建設轉向引導發展,標志是控制性詳細規劃法定地位的確立。這一期間城鄉二元結構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弱化,但城鄉規劃只局限于城市[17]。
2.2第二次轉型
第二次城鄉規劃轉型發生在21世紀初。我國仍然處于轉型期,社會價值逐漸多元化,城鄉規劃需要應對的社會需求逐漸增多。這個階段,以2008年的《城鄉規劃法》的實施為標志,城鄉規劃的關注范疇從“城市”擴展到“城鄉”,注重統籌性和靈活性[18]。
3 新常態下珠三角地區城鄉規劃轉型特征
目前珠三角地區城鄉規劃的轉型屬于第二次轉型階段,而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城鄉規劃的轉型探索也走在全國的前列。研究發現,珠三角地區的城鄉規劃轉型呈現了新特征。
3.1從各自為政走向戰略聯合
珠三角地區由包括2個省級的特別行政區、廣東省的2個副省級市及7個地級市所組成的經濟區。從1995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就開始嘗試從區域層面進行整合,出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區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2001年陸續編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專題規劃》、《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粵港澳地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等一系列規劃,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從制度銜接、宏觀定位到基礎設施,在規劃層面不斷細化協調。
3.2基于“一國兩制”的跨界規劃出現
珠三角地區有香港、澳門兩個省級特別行政區,制度上與中國大陸不同。憑借與港澳兩地毗鄰的優勢,在一國兩制和CEPA的基礎上,國務院港澳辦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推進,推動了《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的開展。該規劃是粵港澳由市場主導的“非制度性”合作,向政府和市場雙輪推動的“制度性”合作轉變的重大舉措。與之前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規劃不同的是,《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是我國第一個跨越不同制度邊界的空間協調研究,這在我國規劃界是一個突破[19]。
3.3空間、資源約束下的統籌與整合
珠三角地區的城鎮化率在我國排名前列,2013年珠三角的城鎮化率超過80%。在我國城鎮化率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5個位于珠三角地區,分布是深圳市(100%)、佛山市(94.1%)、東莞市(88.5%)、廈門市(88.3%)、中山市(87.8%)、珠海市(87.7),而廣州市(83.8%)也只排名第12名[20]。而城鎮化率越高,說明受到空間、資源(生態、環境、土地等)的約束力越大。以深圳市為例,城鎮化率達到了100%,在有限的空間、資源下,如何實現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深圳市比全國其他城市率先遇到這個發展難題。按照傳統的總體規劃發展思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而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打破以往的發展觀,提出了“保、減、增”戰略,即剛性保護戰略性資源,縮減資源需求,增加資源的使用效能,平衡資源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緊張關系[21],給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的經驗。
3.4全民規劃共同決策
規劃工作的本質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應對當時當地社會需求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1],在社會價值逐漸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在城鄉規劃中滿足多元化的需求,重點在于社會公平。而實現社會公平,而實現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公眾參與[7],擺脫以往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的表面形式是關鍵。以廣州市2012年提出的美麗鄉村規劃為例,組織村民全過程參與村莊規劃活動,村民的意見得到重視,以滿足村民的多元化需求,實現從“公眾參與”到“共同規劃”、“共同決策”的轉變。
4 新常態下珠三角地區城鄉規劃轉型動力機制分析
關于城鄉規劃轉型的動力機制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在于經濟社會轉型、空間與資源的限制[14-18]等方面,部分學者也提出了主體功能區規劃是驅動城鄉規劃轉型的主要動力機制[22-23]。而珠三角地區城鄉規劃轉型的動力機制,有其他新的方面。
4.1各級政府的推動
在城鄉規劃的轉型過程中,政府的推動扮演著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區域一體化規劃和跨界規劃的編制中,會觸動到各個地方政府的利益,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難以得到推行。尤其是《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這樣的跨界規劃,涉及到“一國兩制”的問題,國務院和粵港澳三地政府達成了共識,建立了多元主體的協調機制。城鄉規劃的成功編制,與政府在規劃的開展過程中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4.2社會價值多元化
在中國城市空間的急劇轉型、城市經濟重構和城市體系結構變遷的背景下,社會價值逐漸多元化,城鄉規劃的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社會各階層對于利益的需求需要在城鄉規劃中予以反映[24]。在城鄉規劃中考慮社會公平,公眾參與則是社會各階層表達利益需求的主要方式。公眾參與又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是目前公眾參與逐漸滲透到規劃編制的每個過程,使得社會各階層能夠最大限度參與到其中。
4.3多類型規劃整合
部分學者提出了主體功能區規劃是驅動城鄉規劃主要動力機制[23],但實際上驅動城鄉規劃的轉型,不只有主體功能區規劃,應是多類型規劃的整合驅動。現在城鄉規劃轉型,既要考慮各類資源的控制和協調,又要考慮城鄉的發展與建設。在此基礎上,廣州市各個區市在全面鋪開編制“三規合一”、“四規合一”等“多規合一”。雖然“多規合一”有靈活性的缺陷,但是可以幫助城鄉發展與建設滿足多種需求。
5 結語
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是長時期的,城鄉規劃的轉型也必然如此。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其城鄉規劃的轉型也走在全國的前列,為中國其他區域的轉型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庭偉.規劃理論作為一種制度的創新—論規劃理論的多向性和理論發展的非線性[J].城市規劃,2006(8):9-18.
[2]韓增林,劉天寶.城市規劃轉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J].城市問題,2009(4):12-17.
[3]朱介鳴.城市規劃范式的轉型:發展規劃[J].規劃師,2012,28(8):9-12.
[4]吳佳,張京祥.治道變革視野中的中國城市規劃轉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3(2):65-68.
[5]仇保興.轉型期的城市規劃變革綱要[J].規劃師,2006(3):5-14.
[6]閆小培,魏立華.健康城市化、和諧城市與城市規劃的轉型[J].規劃師,2008,24(5):46-51.
[7]鄭國,秦波.論城市轉型與城市規劃轉型-以深圳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3):31-35.
[8]于立.構建適應我國城鄉發展的規劃程序理論和方法[J].城市發展研究,2008(5):62-67.
[9]張庭偉.轉型時期中國的規劃理論和規劃改革[J].城市規劃,2008(3):15-24.
[10]黃莉,宋勁松.實現和分配土地開發權的公共政策-城鄉規劃體系的核心要義和創新方向[J].城市規劃,2008,32(12):16-21,32.
[11]何子張,李淵.城市規劃的政策屬性[J].城市問題,2008(11):39-42.
[12]何流.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辨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7(6):36-41.
[13]余建忠.政府職能轉變與城鄉規劃公共屬性回歸—談城鄉規劃面臨的挑戰與改革[J].城市規劃,2004,30(2):26-30.
[14]甄峰,姜煜華,葉忱“十二五”時期城建模式轉型與城鄉規劃編制改革.
[15]劉傳明,盧中輝.主體功能區規劃驅動下的城市規劃轉型[J].規劃師,2012,28(8):13-17.
[16]余軍,易崢.綜合性空間規劃編制探索-以重慶市城鄉規劃編制改革試點為例[J].規劃師,2009(10):90-93.
[17]汪光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促進城鄉規劃理念轉變[J].城市規劃,2010,34(1):9-14,28.
[18]秦波,施昱年.試論城市發展階段與規劃功能的演變:基于英國和新加坡的對比研究[J].規劃師,2010(00):2-6.
[19]北京大學,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Z].2009.
[2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J].2013.
[21]吳浩軍,鄒兵.城市轉型期的城市總體規劃策略—以深圳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為例[J].2010,26(3):37-41.
[22]韓青,顧朝林,袁曉輝.城市總體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管制空間研究[J].城市規劃,2011,(10):44-50.
[23]劉傳明,盧中輝.主體功能區規劃驅動下的城市規劃轉型[J].城市規劃,2012,28(8):13-17.
[24]盧源,論社會結構變化對城市規劃價值取向的影響[J].城市規劃匯刊,2003(2):66-71.
作者簡介:
鄧神志(1983-),男,碩士,廣州中大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鄉規劃工程師.
劉俊杰(1984-),男,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城鄉規劃工程師。
上接第233頁
同時依據建筑的自然光條件和使用情況,進行分別控制。公共場所的照明屬于BA系統控制范疇。
4.3 水資源節約技術
四季分明的地區夏日雨水較多,全面降水量達到1000mm-1200 mm,可以將雨水回收,進行再利用。考察每個月的降雨量,降雨較多的是6月-9月,其他月份降雨較少,需要用自來水進行補充,這樣才能確保用水質量。
從屋面收集的雨水,初期具有較好的水質,通常可以采取簡單的物化方式進行處理。在多大的范圍進行收集,取決于場地用水量,要最大程度的保持平衡。雨水經過處理后可以用來沖洗道路、沖洗車庫、綠化灑水以及景觀用水等。
4.4 地下車庫的自然采光與通風
商業綜合體地下車庫要容納很多車,所以必須注意通風問題。本項目在地下車庫設計了足夠的下沉庭院,使地下室很好的和室外相通,這樣就可以實現自然通風的目的,還有利于污染物的排出。地下室有些區域通風很好,但是也有區域受到橫向分割墻體的阻礙,單憑自然通風,污染物就會超標,所以利用智能型通風系統,在加上自然通風,就可以確保車庫的空氣達到標準了。地下室四周建有下沉庭院,連通地向,將自然光引入,使采光系數達標,可以保證地下車庫的采光度。
4.5 地源熱泵
項目很好的利用附近沒有經過開發的城市公園這個優勢,在進行設計時,就決定采用地源熱泵來控制空調系統,這樣可以重復利用資源,減少了能耗。為了確保地源熱泵可以正常的運行,不但測試了土壤熱相應,還深入分析了整年的動態熱平衡。
經推斷可知,每個年度耗冷量要比耗熱量多出9%,而且地源熱泵運行30年后,出來的地下水溫度會很高,會對系統的性能造成影響。所以,在夏日,可以使用冷卻塔,排出多余的熱量,維持排熱量和取熱量的平衡。
4.6 立體式綠化體系
和其他建筑比較起來,商業設施具有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和周圍景觀具有密切的關系。一個商業設施想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就必須包含很多內容,比如建筑空間、廣場綠地、商業鋪面、園林小區以及街道空間等等,它必須是綜合性質的。這說明建筑設計必須和環境景觀設計要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為了讓人們感受到商業綜合體建筑的綠色性,這個項目采取的綠色景觀是多層次的,地面綠化主要是灌木和喬木,餐廳采取的是屋頂綠化,辦公樓一側采取的是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選擇的是景天科混種,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72%,有利于屋頂的隔熱保溫。垂直綠化采取的是爬藤式和模塊式的結合,讓立面顯得有層次,使整個建筑都充滿了勃勃生機,綠化成為商業綜合體區別于其他類型建筑的顯著特征。
5、結束語:
總而言之,本論文對商業綜合體建筑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從環境特點和能源分布兩大塊進行了闡述。并以某商業綜合體建筑工程為例,對其綠色設計進行了闡述,主要是從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功能和特點著手。
通過分析,得出如下幾點結論:(1)對商業綜合體的綠色設計設計到技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等多方面,需要綜合考慮。(2)商業綜合體的綠色設計要考慮當地的氣象條件及地理位置,進而選擇適宜的綠色設計方案。(3)對于一些商業綜合體建筑,由于地理位置有限,是否大面積使用可再生能源要根據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朱敏焱.商業綜合體中的人性化設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2]謝俊杰,邵怡,邵文晞.夏熱冬冷地區商業綜合體綠色設計[J].建筑技術,2014,03:275-277.
[3]金坤.中小型商業綜合體的設計方法探討[J].工程與建設,2011,04:467-469.
[4]聶孫亮.商業綜合體商業業態特點及設計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2.
[5]羅敷.西城天街商業綜合體內街優化設計[J].重慶建筑,2010,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