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南丹縣大廠鎮林業工作站 547205
摘要:林業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產業,林業每年的經濟總產值可達千億元。因此,林業資源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掌握先進的造林技術可以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樹木質量。本文筆者就國林業資源現狀提出了一系列的整地、造林方法,為我國林業發展提供有益意見。
關鍵詞:造林技術;林木資源;培育
一、當前我國林業資源的狀況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林業產業的發展可解決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已達到4500萬之多,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百分比大約為37.5%。然而相較于國外的林業,我國的林業雖然有著一些優勢,同時也有很多劣勢,屬于劣勢與優勢并存。因此我們更應當重視營林建設,并提出一些造林季節的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整地的方法同全國的合作更為廣泛,聯系更為緊密。
1.人造板工業相對落后
我國的木材加工行業,尤其是人造板制造行業普遍存在著產品質量差、生產效率低、技術力量不足、設備落后、規模小的問題。再加上原料的生產浪費嚴重、木材的價格偏高以及生產的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原因,導致我國的人造板行業同世界水平的差距非常明顯。
2.森林資源的質量低、存量小
我國的森林資源一直以來都較為貧乏,有著林木生長量低下、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森林質量下降、分布不均、存量小的特點。這種條件,森林向人們供應木材與提供生態環保的重任很難履行。因為森林資源質量和數量等的不足,造成價格上揚、優質木材缺乏,木材供不應求等問題是必然的,使林產工業的發展程度受到阻礙,其市場競爭能力也直接受到影響。
3.林木資源的發展空間較大
如今我國總森林資源的變化趨勢為:林木的消耗量開始小于生長量,面積逐年遞增,從數量上來看森林資源的發展已經走出了“低谷”,使一直以來森林資源不斷下降的局面得到了扭轉,實現森林蓄積與森林面積的同步增長。決定林業發展與生存的基礎是森林資源。雖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受到沖擊的重點為林產工業,然而林業產品卻是競爭的焦點所在,森林資源又為林產品的關鍵原料。
二、造林科學策略方式
造林階段中可引入分殖方式,基于樹木營養部位,例如根枝或主干以及地下莖等,將其作為造林材料進行快速直接的造林生產。該類方式特征在于可有效節約育苗生產時間,并降低投入成本,應用的造林技術手段也較為簡便,實踐操作相對容易,令造林生產具備較高的成活率。該類方式還可令幼樹在初期快速的生長,并基于遺傳性能確保木本屬性良好。當然該方式需要具備立地條件優質的造林地資源,且分殖用料受到母樹總量以及具體分布的影響,該類方式主體適用于栽培營養繁殖種類,例如柳樹、松樹與竹類種植。植樹造林生產階段中,常用方式包括插種、植苗等。
三、造林的具體方式
1、播種造林方法
又稱為自播造林法,這種方法是把林木的種子在造林地自接進行播種。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不用進行育苗。而且很容易進行施工,這種方式適合面積大的地方使用。而且,要想使用這種播種造林方法,對造林立地的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自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
3、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
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應講究適地適樹的實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異、合理安排選擇種植各種樹種或塊狀套種混交的原則。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樹落葉層能保持土壤濕潤,落葉腐殖質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層養分,達到速生豐產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4、造林最佳時間
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遲不超過3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時間充裕,有利于勞力安排,保證造林質量,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仍以春天造林為宜。栽樹天氣要選陰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過旱,連續大雨或結冰、霜凍期間以及刮大風天,均不宜種樹。
5、混植造林
純林的弱點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各地都有出現,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混植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立地條件較差山地紅壤的造林地,宜采用一些適應性強的樹種,如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種,以及積、荷等到本地樹種套種。各地實踐證明,杉松混交效果是好的,不論是兩種同時造林或因杉木長不起來再混種馬尾松,或在馬尾松林下套種杉木,都能促使杉木成林成材,這是由松樹耐干旱瘩薄,主根發達,穿透力強可絳入下層,不僅改變地面環境,為杉木造成庇蔭條件,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空隙度,特別是馬尾松間伐后,根系容易腐爛,形成空隙,有利杉木根系發育。為保持和改善土壤地力,防止病蟲害和有效防止山火,可在山腳種植10m~20m寬的防火隔離帶,樹種可選擇種植木荷、楊梅等含水率較高,有效防火抗火樹種。改善土壤地力,還可選擇固氮功能改造土壤的樹種。
四、濕地與林業
濕地系指天然、或人工的、常年或季節性的、蓄有靜止或流動淡水、咸水或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按照這個定義,濕地包括了所有的河流、湖泊、沼澤、池塘、灘涂、珊瑚礁,還包括人工濕地如水庫、魚塘、鹽池、稻田等。濕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支持了陸地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鹽生生物群落,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態功能。濕地為人類提供了淡水資源,養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水質,攔蓄供水等功能,能夠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工業原料資源,因此必須加以保護。濕地強大的生態功能支持著林業的發展,林業造林離不開濕地。
結束語
造林方法的應用可以促進我國的林業產業的發展,增強其市場競爭力,選擇正確的造林方法和方式,進行樹種的優質栽培。我國林業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的國際民生,提高我國的生活水平,可以保證充足和優質的林業資源,增加森林覆蓋面,實現森林資源的補充。
參考文獻:
[1]黃長軍.如何提高工程造林的成活率[J].科技與企業,2011,(07).
[2]狄桂英.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
[3]高愛芳.我國主要林產品的出口貿易變化[J].中國市場,2010(19).
[4]王付.如何正確掌握植樹造林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