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城鄉規劃勘測設計院 河南省 463000
摘要:舊城普遍存在建筑擁擠、公共設施短缺、交通阻塞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改造工程不可避免。舊城改造工程中,道路交通規劃占據重要地位,對于城市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的日常出行具有重要意義,應根據快捷、分散的規劃原則對道路進行改進,使城市道路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關鍵詞:舊城改造;道路規劃;暢通
1.引言
我國舊城普遍存在建筑擁擠、布局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公共設施短缺、交通阻塞嚴重等問題,其中又以交通問題最為嚴重。舊城改造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必然趨勢,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我國舊城改造的高峰期,到目前為止已取得巨大發展,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城市原有結構總有保持穩定性的趨向和難以改變的惰性,以及問題的面廣量大,—些歷史上積累的舊矛盾和舊問題,積重難返,且在改造過程中矛盾不斷加劇。
2.道路交通規劃原則
2.1道路交通重要性
道路由干道、支路、交叉口以及同道路相連接的廣場等組成的交通系統,是連接城市各部分的所有道路的交通網絡,在現代城市中還包括地下鐵道、地下街等設施。交通系統聯系著城市各個功能區,如工業區、住宅區、車站等,是整個城市正常運行的大動脈。道路交通規劃布局引起了城市交通的發生、流向與流量并形成了在城市內全局分布,也是城市道路系統所承擔的任務。
舊城道路系統的改善對于城市道路系統以及城市總體面貌都有重大的意義,首先,舊城道路系統的改善可以提升城市形象。道路系統完善,還可以帶動道路周邊設施和建筑的興建以及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其次,舊城道路系統的改善可以加強舊城功能區與其他功能區之間的聯系。最后,改建舊城道路系統可以完善整個城市的交通網絡,提高城市總體交通運輸水平和質量。
2.2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道路系統的結構形式應與城市內部交通相配合,按照快捷、分散、均勻等組織城市交通的原則,形成城市的道路系統。
2.2.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礎上,組織完整的道路系統
城市各個組成部分是通過城市道路構成一個相互協調的整體。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應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為前提,并充分考慮城市交通的要求,才能得到較為完善的方案。現代城市的道路必須滿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環境整潔、寧靜、美觀的要求,所以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統分明。
2.2.2按交通性質區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隨著城市經濟與各項事業的發展,城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迅速增長,城市交通問題日趨嚴重,大量車輛在城市干道和交叉口經常擁擠、堵塞。因此,按客貨運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異進行分流,將道路區分不同功能已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方法。我國城市道路交通按三級劃分,劃分為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區干道)、支路(街坊道路)。
2.2.3充分利用地形,減少工程量在規劃道路系統時,要善于結合地形,盡量減少土方工程,并注意所經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節約基本建設費用。自然地形對道路系統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地形起伏較大的丘陵地區和山區,道路選線就常受地形、地貌、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
2.2.4要考慮城市環境和城市面貌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城市通風,要防止車輛噪聲;另外,城市道路建設應反應該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干道建設。
2.2.5要滿足鋪設各種管線及與人防工程相結合的要求城市道路規劃要考慮足夠的用地,確定合理的道路寬度,滿足各種管道鋪設要求。同時道路規劃要和人防工程結合,城市要有足夠數量的對外交通出口,以保證平時、戰時、受災時交通的暢通。
3.城市改造中道路規劃問題及對策
3.1舊城改造道路規劃問題
3.1.1商業圈集中影響了城市交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私家車的持有率不斷上升,給三、四線老城區的交通帶來沉重負擔。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商業圈集中程度越發嚴重;同時人們生活習慣的相似性也造成了某一特定路段或時間段的交通阻塞現象十分嚴重,引起人們群眾的強烈不滿。
3.1.2道路改造方式面臨改革。傳統改造道路的方式為修人行過街天橋,或擴大道路的寬度,該方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交通阻塞的問題,并且通過擴大占地面積解決交通問題的改造模式也不斷受限,道路改造方式需要進行徹底改革。
3.2舊城道路規劃問題解決對策
3.2.1改變道路規劃模式
傳統道路改建模式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情況下,應該改變改建思路,將行人及非機動道路進行高架設計。具體設計模型如下,對舊城區沿道路進行沿街改造時,應通過以下措施進行控制性引導。首先將一層設為停車場,二層設為臨街商鋪或者商場大廳,并將二層道路延伸到人行道甚至于非機動車車道。利用此設計可將行人和電動車與機動車進行空間劃分,做到人車分流,實現了機動車道路空間的擴充,同時減少因擴建道路對土地的占用,從而減少市政投入,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
3.2.2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道路交叉口易引起交通阻塞,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因此改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可大幅度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要方式為合理設計交叉口的間距以及交叉口上的交通組織方式。
例如,可以采取控制車量行駛,即限制某種車輛行駛、限制左轉行駛、限制車速等措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其次,也可采取改變交通路線的辦法,把部分車輛引到平行干道的支路上去,簡化交叉口復雜的交通組織;最后,還可以拓展交叉口,提高通行能力。
3.2.3改建道路卡口
交通阻塞易發生區主要為曲折狹窄或局部帶來卡口處,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寬取直,提高該路段的通行能力。在進行道路改建時,要充分考慮道路兩旁建筑情況,采取一側或二側拆除舊有建筑來進行。道路寬度要遠近結合,一次確定,但在實施過程中可分布進行。城市道路寬度有路幅寬度與道路寬度兩種含義。路幅寬度指道路紅線之間的寬度,是道路橫斷面中各種用地寬度的總和。城市道路寬度的確定應根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道路系統規劃的要求,并綜合考慮交通量(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日照、通風、管線敷設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同時要綜合不同城市在各時期內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設上的不同特點,遠近結合,統籌安排,適當留有發展余地。道路寬度,只包括車行道與人行道,不包含人行道外側沿街餓城市綠化等用地寬度,主要由交通量來決定。混合交通時,一條車道的通行能力約為400輛/h。機動車道的寬度=所需要的車道數×一條車道所需寬度。一條車道的寬度視道路等級和行車速度的不同,一般為3.5m左右,對于快速干道,車道寬度宜較寬。城市道路橫斷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一板塊、兩板塊和三板塊。對于舊城道路系統來說,應根據道路性質、等級,并要綜合考慮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交通組織以及城市用地等具體條件來確定,不應收到形式的限制。
3.2.4改善舊城道路系統,要注意提升綠化水平,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總體面貌舊城道路系統的改善同時也要做好附屬綠地規劃,構筑城市道路綠化帶。
4.總結
舊城改造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合理應用具有深遠影響。舊城改造不僅包括老、舊城區的人口疏散、經濟結構調整、設施更新、環境改善,還包括城市空間再創造。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利益以及長遠利益出發,合理利用資源,為群眾贏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熊邦光.關于舊城改造存在問題及對策的思考[J].城市建設,2012,(29).
[2] 曾小芳.舊城改造中片區道路設計中的難點探索構架[J].江西建材,2014,(15):153-153.
[3] 謝惠靜.舊城改造中片區道路設計中的難點重點[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6).
[4] 馬洪強.淺談如何改善舊城道路系統[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