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城市管理委員會
摘要:對一個城市進行合理規劃不僅能夠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率,還能夠增加城市整體的美觀度,本文通過對城市倡導規劃的內容進行具體論述,以及生態城市規劃化的闡釋,以科學開發為原則,提出如何建立一個有序整潔的生態城市。
關鍵詞:城市規劃;倡導規劃;公眾參與;生態規劃
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未來發展以及如何進行合理布局的一種模式,在我國今后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應該更加受到重視。它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存與發展,還與生態環境保持著密切的關系,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能夠保證這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
1.倡導規劃的意義
1.1城市規劃服務社會的目的
城市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化網絡結構,任何一項政策與行動都是這個網絡結構中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會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在城市中生活的每個人都離不開城市規劃,它與人們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是它并不是僅僅為某一階層或多數人而做的,其面對的目標是整個社會群體。城市的社會發展需求是城市規劃的動力與來源,城市規劃的內容與方式均是在特定時期內為滿足社會普遍需求與愿望的真實反映,通過對城市社會系統進行檢測與反饋,從而達到控制城市規劃的目的。
1.2城市規劃的實踐性
制定城市規劃不是理念上的構畫,而是要將其應用在實際中,是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規劃。空想社會主義告訴我們,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找到改造社會的出路,實質就是要將規劃實施出來,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規劃的根本意義在于把城市建設的活動與過程作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依據,對城市規劃中的實施對象、方法、內容以及規劃與實施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使之成為政策的依據。公眾的利益與團體的利益在討論與協商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2.對倡導規劃的認識
城市規劃這項工作是由與城市規劃有關或與利益有關的人共同完成的社會活動。其對象反映的均是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與城市中各方面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影響城市規劃的因素很多,受到利益方的關注同樣很多。
“城市規劃人群”包括規劃師、城市規劃專家、規劃行政人員、城市規劃司法人員等,同樣還包括社會領袖、集團總裁、財團首腦、開發商甚至普通居民,只要是與城市規劃有關的人群都可以稱之為“城市規劃人群”。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人人都參與其中,滿足各階層的要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提供多種選擇,實現最終目標。
3.生態城市規劃主要內容
3.1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重點在于:
3.1.1水資源利用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藏雨水的設施,路面采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
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3.1.2能源
節約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3.1.3交通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3.1.4綠地系統
打破城郊界限,擴大城市生態系統的范圍,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化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游憩的影響,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3.2人居環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城市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普及對各層次,各行業市民的環境教育是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
4.生態城市科學規劃與開發的原則
生態城市科學規劃與開發的八項原則:恢復和充分展示土地的生態健康和發展潛力,
平衡開發強度與處理好土地承載力的相互關系,阻止城市過度開發與郊區無序蔓延,實現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的戰略思想,實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優化能源結構與效用,在生態環境優美的條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與游憩的空間,鼓勵社區福利化建設,講究生態開發策略,創造一個新型、現代的生態城市模式。
5.如何建設一個有序的生態城市
5.1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5.2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要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
6.在中國推行倡導規劃
在城市規劃中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城市規劃在保持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體現城市規劃的人民性,主體性,強制性,從我國目前城市管理體制來看,由于非政府的社區組織發育還不成熟,社會公眾參與主要是街道辦事處及其轄區有關單位和居委會代表作為基層公眾角色與到規劃的制定與管理。
7.結束語
在發展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應將以自我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深深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經濟與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倡導城市規劃理論不僅帶給我國城市規劃進一步的啟發,還要求我們真正將改革做到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溝通是社會各個階層在謀求自身利益時需要遵守的“契約”。土地調節城市的經濟、文化、社會與政治等眾多城市體系中出現的沖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城市規劃的參與人群是由特定紐帶聯結在一起的集合體,大家共同參與其中,為城市的發展作出努力,是城市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具體實踐相接軌的目標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是城市的規劃師,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眾都能夠參與其中的特色城市。
參考文獻:
[1]李博.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蔓延控制[J].城市問題.2009(01)
[2]張晉石.綠色基礎設施——城市空間與環境問題的系統化解決途徑[J].現代城市研究.2009(11)
[3]張泉,葉興平.城市生態規劃研究動態與展望[J].城市規劃.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