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煤田地質勘查院 730000
摘要:西部地區的公路、鐵路等交通干道處發生的泥石流災害總共占了全國交通泥石流災害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泥石流災害分布地區廣,成災形式五花八門,造成的危害慘重,嚴重限制了西部地區交通的建設。本文主要探討了在西部地區交通建設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泥石流災害以及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西部地區;交通建設;泥石流災害;防治對策
我國西部地區屬于干旱、高寒的內陸地區,地質結構復雜,板塊運動劇烈,容易導致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地形陡峭,當地生態系統脆弱,這些因素都為泥石流災害頻發創造了客觀條件,讓我國西部地區變成了世界泥石流災害高發的地區之一。西部地區的泥石流災害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秦巴山等地,泥石流災害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以危害交通設施為主,主要表現在公路和鐵路,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伴隨國家戰略的西移,長久以來交通落后、經濟緩慢的西部地區會成為一個交通建設快速發展的地區,但隨著西部地區交通建設的發展,泥石流災害也逐漸變成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泥石流對交通建設產生的災害
公路與鐵路屬于線性工程,交通線路一般都長達幾千千米,一旦某一處遭遇了泥石流,就會出現交通阻塞的現象,導致全網交通癱瘓,并且會影響其他交通線路正常運行,而泥石流對交通建設產生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扇形地形成對交通建設產生的危害
泥石流災害的形成是山體在受到地震等外力因素影響時劇烈運動引發泥沙滑坡,泥石流擁有強大的改造地表面貌的能力,經常可以在片刻之間讓原有地貌出現巨大的變化。山間道路的修建一般處于開闊平坦的山林地段,這種地帶是泥石流主要拋卸泥沙的地方,地勢往往也會變得更加快速激烈,從而導致泥石流災害時常發生。大范圍的泥石流可以一次性將大量泥沙搬離原有位置,造成扇形地快速形成。扇形地的發展擴張有時會將某個地段的河流沖至對面,造成對地基的猛烈沖刷。扇形地形成對交通建設造成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扇面抬高的同時路面坡度也會變高,這會使原來的設計指標產生變化,增大車輛爬坡的困難度;然后扇面地形的擴張會引發路面繞行,使車輛行車流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路面的彎道等指標。在西部地區交通的某些泥石流災害高發路段,因為扇形地此起彼伏,分布集中,道路崎嶇,交通建設與車輛運行都異常艱難。
(二)泥沙淤積與埋壓危害
泥石流形成后,因為地貌寬闊,溝床平坦,泥沙會逐漸在山前累積。如果交通線路建設在這種地區,由于山地較低,會出現泥沙將交通路線埋壓的危險,導致阻塞交通。為了防范泥石流淤積埋壓道路出現危害交通基礎設施的情況,往往會采用橋涵或者排導溝排除泥沙淤積,這么做雖然可以起到清理泥沙淤積的成果,但是也會限制住泥石流的堆積范圍,導致橋涵和排導溝泥沙淤積。這種泥石流雖然發生規模不大,但是分布廣,導致防治困難。
(三)泥石流堵江淹沒的危害
在泥石流危害中堵江淹沒是最嚴重的災害類型,主要在泥石流活動頻繁的峽谷地帶形成。峽谷地帶泥石流溝床分布密集,扇形地彼此相連,泥石流活躍,規模龐大,造成泥石流進入的河流呈現強烈淤積態勢。同時扇形地不斷擠壓,河床窄小且左右分布,造成河流流動不順,阻塞河流。一旦發生大面積泥石流便會阻塞河流,引發重大經濟損失。江河被大范圍淹沒的同時,還會令河道產生大幅度改道的情況。河流經常被堵江,泥沙淤積的速度就越快,中心河床也會被迅速抬高,造成路面標高相應下降,經常提高路基也不能擺脫泥石流堵江危害。
二、西部地區交通建設泥石流災害防治
(一)提前規劃交通路線方案,防患未然
防治泥石流災害最關鍵的步驟是規劃路線。交通建設在經過泥石流高發地區時,應該從投資比重、營運可靠、防治程度、維修保養等多重方面進行多次對比,敲定最終方案。在投資造價上要算好賬,評估好可能因為泥石流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之后的維護修理費用,不要因為想節約投資而帶來更為嚴重的安全后果。在遇到危害極大的大范圍泥石流溝群時,建議使用修橋越過、修建隧道以及繞過溝群等建設方案。面對泥石流頻發難以治理的地區,就算需要增加交通路線長度,也要大范圍繞開,在路線分布上,應該從地貌淤積較小的的地區跨過泥石流溝床??拷窖蜕侥_的交通路線應該要注意防范泥石流,以免路面被泥石流埋壓。泥沙大量匯入的河流應該要修建可以跨過泥石流溝床的橋梁,還要考慮發生泥沙堵江的概率和范圍。要在考慮到道路一邊發生泥石流災害的同時,注意對面因扇形阻塞河流引發的沖刷路基等問題。所以,要通過提前規劃交通方案,讓經過泥石流高發地帶的路線在技術允許的前提條件下,防患于未然,繞避過去。
(二)準確評估泥石流溝和其發展狀態
在察看階段,應該利用大量調查訪問,準確評估和判斷泥石流溝和泥石流的類型、規模以及范圍。所以,需要查清楚地區內的地貌現象以及溝床特征,如果將溝谷準確評估、處理恰當。就很少會出現泥石流災害,而一旦出現錯誤判斷,泥石流爆發就會造成嚴重災害。對于泥石流高發地區,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眼光,還需要根據溝谷和河流對岸的現象,對路線的途經路段地形做出綜合評估。另外,還需要重視泥石流的發展階段,除了需要注意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還需要預測后期泥石流產生沖刷的可能。
(三)限制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防范發生人為泥石流
研究表明,西部交通路線周圍發生的泥石流,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為導致或者加重的。交通沿線的泥石流大都是因為人力開挖導致植被松散,排洪力差而發生的。因為交通建設產生建筑垃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堆積形成泥石流。西部地區生態系統本身就很脆弱,地貌環境變差、沿途濫砍濫伐、山地墾荒等事件不斷的發生,容易引發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活動頻繁。而且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后,恢復速度會很慢。所以在進行交通路線規劃、建設、維護的各個階段時,必須保證在交通建設過程中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并在這個過程中將人為因素降至最低,防范因人為破壞而引發大規模泥石流災害。
結束語:
國家戰略的轉移,讓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但由于泥石流災害的影響,目前西部地區交通建設還存在著一定困難,在對泥石流的防治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運行狀況,將工程完善,形成成熟的防治泥石流災害的建設工程,并以西部地區交通建設作為起點,向全國交通范圍內推介普及。
參考文獻:
[1]姬怡微.李永紅.向茂西.賀衛中.李輝.陜西秦嶺南麓316國道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研究[J].災害學,2015,02:199-204.
[2]方海燕.蔡強國.李秋艷.孫莉英.和繼軍.甘肅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06:14-18+23.
[3]劉金鵬.高世銘.王得楷.藍永超.王國亞.甘肅河西地區泥石流溝分布特征與易發性評估研究.冰川凍土,2013,06:16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