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四川成都 610052
摘要:構造事件是構造演化發展的表現,也是構造階段劃分、構造演化發展特征的依據。主要對西藏—三江造山系中羌塘弧盆系內的塔什庫爾干—甜水海地塊及南羌塘增生楔在麻扎—塔吐魯溝一帶的構造事件、構造發展演化階段及各階段的特征的進行淺析。
關鍵詞:構造事件;演化階段;發展演化
1 概述
麻扎—塔吐魯溝一帶位于青藏高原北緣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結合部位,帕米爾構造結東側弧形灣折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西藏—三江造山帶中塔什庫爾干—甜水海地塊及南羌塘增生楔,自元古代以來經歷了長期復雜而強烈的構造演化,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頻繁、強烈,褶皺和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并相互疊加、改造、控(限)制,形成了現在的地質面貌和構造格局。
2 構造事件和演化階段劃分
該區構造事件從晉寧運動到喜山運動可劃分為12個構造次序(表1);依照構造次序該區大致可劃分為四個地質構造發展演化階段:一、前寒武紀裂陷沉積—拼合聯合古陸形成階段;二、結晶基底抬升剝蝕階段;三、特提斯洋萎縮階段;四、青藏高原隆升階段(圖1)。
表1 區域構造事件表
構造變動構造序次構造體制沉積作用變質事件巖漿事件構造變形事件同位素年齡
(U—Pb)
喜山運動D12收縮抬升 脆性斷裂,河流下切形成下更新統烏蘇群、上更新統新疆群、全新統河流階地
D11收縮抬升 脆性斷裂、河流下切、各級夷平面的形成
D10收縮抬升中新世酸性巖體 11.9±0.08Ma
11.48±0.1Ma
11.40±0.1Ma
燕山運動
早期D9下降收縮(特提斯洋向北漂移)中侏羅統龍山組砂巖段
印支運動D8下降收縮(古特提斯洋向北漂移)中三疊統和尾灘群
華力西期
運動D7收縮抬升 塔什庫爾干巖群、甜水海巖群第三次不同程度微變質,中寒武世侵入巖第二次微變質,奧陶紀中性侵入巖和上石炭統恰提爾群第一次不同程度微變質
D6下降收縮(古特提斯洋向北漂移)上石炭統恰提爾群
D5收縮抬升 形成大量的斷裂構造,直接的證據是奧陶紀侵入巖中形成的大量的斷裂構造362.9±4.9Ma
加里東運動早期D4收縮抬升 塔什庫爾干巖群、甜水海巖群第二次不同程度變質變質,中寒武世中酸性侵入巖第一次不同程度變質早奧陶世同碰撞中酸性侵入巖塔什庫爾干巖群一段、二段(部分)第二期變形,其余元古界地層遞增微變形,中寒武世侵入巖北西部第一期變形,區內大型褶皺和斷裂形成487.0±1.2Ma
464.6±1.8Ma
478.1±4.8Ma
D3收縮抬升 中寒武同碰撞的中酸性侵入巖 506.9±1.6Ma
504.8±1.5Ma
511.3±1.9Ma
晉寧運動D2收縮 塔什庫爾干巖群、甜水海巖群第一次變質 塔什庫爾干巖群、甜水海巖群第一期變形
D1伸展塔什庫爾干巖群、甜水海巖群原始沉積
整體上該區在晉寧運動早期即早中元古代處于拉伸沉積及海底火山噴發階段,其后該區基本上處于擠壓碰撞、抬升剝蝕過程,但局部階段、局部區域也存在有限的沉降、沉積作用。
3 構造發展演化階段特征
3.1 前寒武紀裂陷沉積—拼合聯合古陸形成階段
區內地質構造演化可以追溯到元古代,古元古界出露塔什庫爾干巖群,其上覆長城系甜水海巖群。塔什庫爾干巖群和甜水海巖群為一套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低角閃巖相—綠片巖相的變質巖,經原巖恢復為一套正常沉積的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及基性—中酸性火山巖;表明早中元古代處于較為穩定的沉積環境,僅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發生有限的裂解,規模不等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巖是最好的佐證。元古代的興地運動,使本區先處于伸展拉張的環境,時間跨度長,形成了早中元古代較厚原始沉積地層;元古代晚期洋盆和裂陷關閉,早期形成的古陸拼合在一起,形成聯合古陸,具體表現為:早中元古界地層發生了第一期變質變形,主要表現為強烈的面理置換作用,形成微片理S1,局部少量殘留原沉積層理S0,S0與S1呈小角度斜交,沉積巖向變質巖轉變,形成大量的石香腸構造和透鏡狀的石英脈。自此區內形成元古代結晶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