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國土資源局 山東萊蕪 271100
城鎮化、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土地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性要素,是城鎮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2002年以來,萊蕪市城鎮化、工業化迅速推進,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土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撐作用。
一、土地在城鎮化中的作用
1.土地的有效供給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土地供給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一般呈正相關關系,土地供應充分會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會倒逼土地的加速供應。2002年之前,萊蕪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速度比較慢,土地資源的消耗相對比較少,速度也不快,每年總用地量一般不足2000畝;2002年以后的10余年中,萊蕪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對土地資源的消耗也進入快速發展期。全市各級積極探索,千方百計保障發展用地需求,2002-2011年,全市新增用地9萬畝,其中工業用地達到3.43萬畝,有力保障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GDP從2002年的141.9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650億元。
萊蕪市加快實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加快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007—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3.02%,2011年達到350多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2.56%,高于同期全國51.27%、全省50.9%的平均水平。
2.土地的有效供給促進了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萊蕪市積極發揮土地的資本、資產功能,大力推進土地的市場化運營,土地收益量隨國家政策變化呈曲線波動:2003年萊蕪市土地出讓收入6.3億元,2007年接近20億元,2009—2011年平均13億元,2012年回升到18.6億元,土地收益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
萊蕪市合理二次分配土地收益,政府將土地出讓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也推動建筑業、房地產業的繁榮,帶動了建材、民用電器、五金、化工等產業的發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帶動了農村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部分資金投向山區土地整理項目,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為失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實現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3.土地的有效供給保障了城市規模的合理擴張。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轉移進城,公共基礎設施對土地的需求急劇增加。萊蕪市根據發展實際,近十年來先后征用城市周邊土地、鄉鎮周邊集體土地7.27萬畝,將農村土地轉變為城市用地,建成區面積從2002年的7.2萬畝增加到14.47畝,擴張了1倍多,對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承載能力等都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二、改進用地管理的幾點建議
1.明晰土地產權。土地登記發證是保障土地產權人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必須持證用地、依法用地。應該積極推進集體土地確權頒證,力爭實現全覆蓋。對合村并點的,可探索按照土地共有的方式辦理土地登記和產權調整。要通過明晰土地產權,推進土地抵押貸款,促進土地的資產化、資本化。
2.簡化審批流程。目前批次用地審批組卷材料近20項,材料繁多,耗時過長,成本高、效率低??商剿鬟m當下放土地審批權,加強市、縣政府的責任和權限,強化中央規劃計劃控制和土地執法監管,加大對基層政府的考核、監管、問責力度。
3.規范農村用地。對農村一戶多宅或超面積的,通過依法收回、有償使用、宅田掛鉤等方式清理整頓,減少矛盾糾紛、顯化土地權益。強力推進城鄉用地增減掛鉤,促進土地優化配置,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促進集約用地。對農民跨村安置的,要求退出現有宅基地。嚴格執法監管,始終保持嚴厲打擊違法占地行為的高壓態勢,切實保護耕地。
4.完善土地稅制。探索將所有的城鎮建設用地者納入征收范圍,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稅率。完善土地增值稅,擴大土地增值稅征收范圍,采取“普遍征收”的辦法。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通過稅收杠桿促進節約和集約用地,保護耕地。探索實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和作價入股,進一步增強土地的抵押、流通和兌現等功能。
5.實行科技管地。大力推進“一張圖管地”信息系統建設,以土地規劃數據庫、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為基礎,以輔助審批、快速定位、綜合對比分析、全程監管為突破口,對土地實行動態化、網絡化、常態化、智能化管理,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學、高效、規范、精細。
上接第495頁
3.2 結晶基底抬升剝蝕階段
自元古代以后至早石炭紀,區內整體處于抬升剝蝕狀態,無新地層沉積形成。加里東運動早期寒武紀開始該區以北庫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沖,該區形成同碰撞的中寒武世中酸性侵入巖,時限大致504Ma~511Ma左右。早奧陶世庫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沖達到鼎盛,該區也向南俯沖較強烈,區內發育大規模的同碰撞的中酸性巖體侵入。侵入巖明顯受構造控制,長軸走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
該階段區內元古界地層變質程度因距離變質中心的遠近各有不同,變質中心位于該區阿孜尕拉以北—窮托卡依北東一帶,變質中心帶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且具有從北西向南東延伸變質程度逐漸減弱的特征。變質中心的元古界地層發生了第二期變質變形,主要表現為以微片理S1或脈體為變形面的緊閉同斜褶皺、順層掩臥褶皺、面理置換、順層韌性剪切。變質中心的變形是在深部構造層次剪切流變環境,以片理、微片麻理S1為變形面形成的以S2為主導面理的變形,遠離變質中心的元古界地層該時期變質變形微弱,只是巖石變質程度遞增,但構造面理還保留著原來的S1面理特征,當然變質變形特征隨距離變質中心的遠近呈現連續逐次的變化,不存在階梯性,因此過渡帶上呈現S1與S2共存的特征。
該期變質變形之后隨著板塊的繼續向南俯沖,地層整體形成大規模的褶皺,區內形成一大型背形,背形核部與變質中心帶的位置基本一致,大型褶皺形成的同時在構造應力作用下下中部構造層變形機制為彎曲滑動,以塑性變形為主,多產生等厚褶皺,形成了大量的從屬褶皺;上部構造層主導變形機制是剪切作用,以斷裂構造為主,當然也存在構造層的過渡,以褶皺和斷裂構造并存為特征,但各自之間界限模糊。
華力西期運動在晚泥盆世區內乃至整個西昆侖地區發生了一次大的構造事件,引起了早期巖漿的局部重熔、再結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中寒武世的侵入巖中測得鋯石同位素年齡為362.9±4.9Ma。直接的證據就是早古生代侵入巖中發育的大小不等的斷裂及前期形成的斷裂的再次活動的特點,斷裂構造多為逆斷裂,說明構造活動以擠壓推覆為主,表明該時期構造環境處于緊縮狀態。
3.3 特提斯洋萎縮階段
華力西期到燕山期運動該區整體處于抬升狀態,但局部也存在不均勻升降,如形成了小面積的陸緣斜坡相沉積的上石炭統恰提爾群、淺—深海相環境的中三疊統河尾灘群、濱海環境的中侏羅統龍山組。
石炭紀開始古特提斯洋中的部分微陸塊也開始向北漂移拼貼于塔里木板塊南緣,華力西期在區內最后的運動表現為早二疊世古特提斯洋沿康西瓦斷裂向北俯沖于歐亞板塊之下,華南板塊向北漂移,洋盆開始萎縮。該時期擠壓抬升使得早二疊世之前形成的地層、巖漿巖發生了輕微變質作用,表現為恰提爾群微變質,元古界地層變質程度微加深特征。印支運動時期古特提斯洋繼續向北俯沖,直到三疊世末區內因俯沖作用南羌塘增生楔與塔什庫爾干—甜水海地塊以斷裂拼貼,二者一起繼續向北俯沖,自此新疆全部成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中侏羅世特提斯洋還在向北俯沖,侏羅紀新疆境內的海相沉積只在喀喇昆侖一帶發育,中侏羅紀之后該區整體收縮大幅抬升,古近紀末印度次大陸向北俯沖與歐亞大陸碰撞拼合,特提斯洋最終關閉,結束了新疆的海相沉積歷史。
3.4 青藏高原隆升階段
該區海相沉積歷史之后青藏高原開始大幅隆升,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和歐亞板塊的碰撞有關,且這種俯沖已被最新喜瑪拉雅深部地震測深資料驗證。
喜山運動區內一直處于收縮抬升狀態,區內最早表現為同碰撞環境強力就位的中新世酸性巖體的侵入,巖體呈北西—南西向分布,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之后該區一直處于收縮抬升狀態,區內主要表現為河流下切及風化剝蝕形成的兩級夷平面(圖9),1、老夷平面(I級面):即山頂面,區內一般海拔為5600~6200米。此夷平面可以作為高原隆升的起始點。2、較老夷平面(II級面):即主夷平面,發育在元古代地層之上,高程為4000米。二級夷平面形成之后,地殼依然大幅抬升,河流下蝕,直至更新統下蝕到海拔3700米處。從更新世開始至今,區內的隆升表現為河流下切,多級河流階地的形成,河流階地累計可>500米,中新世之后至今區內還有斷裂活動,一般為脆性斷裂,規模小,斷層面平直。
參考文獻:
[1]任紀舜等,1980,中國大地構造演化,科學出版社。
[2]匡愛兵、王云、劉兵、張銀洲,“新疆葉城縣麻扎—塔什庫爾干縣塔吐魯溝一帶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成果報告,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2013年。
[3]劉振濤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潛力評價”項目成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研究所,2012年。
作者簡介:
張銀洲 男 1985年生,甘肅,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