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文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
李斯文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目前,在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資金供需缺口大,融資困難,金融產品單一,而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聯網金融將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基于農村金融的特點,提出金融機構積極開發特色金融產品、建立針對農村地區的網貸平臺、開展“互聯網+產業鏈”模式等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系統;網貸平臺;互聯網+產業鏈
一、引言
2014年底我國鄉村人口總數為61866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5.52%。2006年我國啟動了新一輪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放寬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降低了準入門檻,鼓勵發展適合農村地區特點的多種金融模式,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等相關現代信息科技為基礎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雖然我國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但作為新型金融模式的典范在近幾年蓬勃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日趨成熟,互聯網金融正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與價值創造方式,影響著傳統金融業務,逐步成為整個金融體系中不可忽視的新型業態。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大數據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網絡借貸等。相對于傳統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注重信息的收集整合,運行成本低,效率高。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鼓勵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截至2014年末,在我國運營的P2P平臺已經接近2000家,成交額超過2000億元;眾籌平臺128家,2015年數量依然呈上升趨勢。互聯網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結合必然會改變農村金融原有發展模式。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供需缺口不斷擴大
我國農村資金供求嚴重不平衡,農戶與農村企業資金需求量大,而金融機構提供的可貸金額少且門檻高,農業由于其自身生產資料的特性,一般無法向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抵押品進行貸款,受制于農業生產風險與收益的不確定性,傳統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資金供應量不足。2014年底,占我國近半數人口的農村居民從主要金融機構貸款105742億元,僅占全國年底貸款余額的12.18%。這使很多農戶與農村企業無法獲得所需資金,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主體單一,缺乏創新產品
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程中,許多中外合資銀行、投資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中,但農村信用合作社與傳統商業銀行依然占主導地位,提供的金融服務大多局限于存款與貸款,開發了少量針對農村的信貸和商業理財產品。由于農戶的自有資金不足且很難提供抵押品,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與生產周期影響難以實現規模化,再加上農戶涉農貸款效益低等原因導致出現大量的金融機構離農脫農現象。農村地區融資渠道單一,傳統金融機構不能提供滿足農村市場的貸款服務和理財產品。
(三)資金支付結算不夠便捷
在農村地區還未建立起響應信息數據庫,很多農村居民無法通過互聯網進行生產和生活的支付結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運用也不廣泛,增加了交易結算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從長期來看,互聯網技術的落后必然會阻礙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策略
(一)加快開發特色金融產品
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的主體,依然發揮主導作用,這些機構應提高創新能力、業務水平和自身競爭力,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特色金融產品。
1.發放針對農業生產的專項貸款。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特點,銀行可以專門針對個體農戶提供小額短期貸款,以其擁有的生產要素數量與質量、以往的信譽度為依據制定合適的利率,保證其在生產周期末期還本付息。
2.開放針對農村地區的理財產品。根據農村地區實際情況與國家相關政策,金融機構應設計周期與農戶生產周期相一致的理財產品,鼓勵農戶在生產周期收益期購買來獲得利息收益,在生產周期非收益期撤出本息,獲得生產資金。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拓寬農戶的投資途徑。
(二)建立農村地區網貸平臺
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的P2P網貸、眾籌等平臺,都可以為農民及農村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建立針對農業的借貸平臺,構建針對農村居民的信用評級系統,有助于短期資金流通。不僅可以解決以往借貸過程中難以獲得抵押品的問題,還可以降低資金借貸成本,使資金直接從供給者到達需求者。網絡借貸融資模式便捷高效,但交易風險也大大提升,所以應建立完整的資信評級系統,提供融資機會的同時把風險降到最低。
(三)發展“互聯網+產業鏈”模式
“互聯網+產業鏈”模式是一種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內生性農村金融創新模式。鼓勵龍頭企業承擔起價值鏈中核心企業的角色,替代外部金融機構,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則,利用自身所具備的資源以借貸的方式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面向三農提供創新高效的資金融通、支付和提供信息等功能,運用先進的互聯網金融工具,在提高龍頭企業自身競爭力與收益的同時,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
1.建立大數據網絡平臺
核心企業通過建立網絡平臺,獲取農戶與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收益數據信息,包括進行借貸交易用戶的融資消費數據。大數據系統的建立有利于信息的整合與搜索,不僅可以便捷地發現農戶的資金需求,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農村金融服務奠定穩固的數據支撐,有效促進農村金融的供需匹配;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網絡平臺讓社會各界獲得一些優質的農村項目信息,從而將社會閑散資金引導到農村金融領域,彌補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
2.為上下游產業提供多樣性線上服務
(1)建立原材料銷售與生產工具租賃網絡平臺。核心企業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為農戶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原料,統一配送,可以有效地保證農產品的來源和品質。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周期性,依靠農戶或小型企業的自有資金,很難購買成本較高的設備來滿足生產需要,核心企業集中采購一定數量的生產設備,建立農具設備租賃平臺,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根源上增強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
(2)通過網貸模式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核心企業通過參股或建立一些P2P網貸平臺,可以為農村地區提供一條可行的融資渠道。不僅可以促進企業更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還可以為企業創新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 國際經濟評論,2014(5):103-118.
[3]陶婭娜.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J]. 金融發展評論,2013(11):58-73.
[4]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 南方金融,2013(5):86-88.
[5]陳元澈,曹玲.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機制建設的路徑選擇[J]. 經濟與管理,2015(2):58-61.
[6]吳玉宇,楊姍,張蔚怡.“互聯網+產業鏈”:農村金融內生化的新路徑[J]. 西部論壇,2015(5):12-19.
(責任編輯:張彤彤梁宏偉)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3-0098-02
[作者簡介]李斯文(1995-),女,河北滄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