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中德合作工業機械專業BSH項目為例,通過基于德國“雙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提出實施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模式,有利于解決職業院校生源的質量和規模問題,有利于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有利于職業教育觀念的改變,有利于與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接軌,有利于解決校企不銜接問題,有利于解決企業高技能人才缺乏問題。
關鍵詞:雙元制 校企合作 中德合作 工業機械專業BSH項目
1997年,原滁州技工學校(現滁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滁州市職業教育領域與德國企業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合作的項目學校,率先引進世界先進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理念。二十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針,內化并推行“雙元制”辦學理念,積極構建理論教學、實訓、實習畢業設計和實習就業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體系,積極創新以“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學徒制”等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重實踐、重技能、重能力、重企業”的“雙元制”辦學特色,實行教室與實訓室一體化、老師師傅化、學生徒弟化的轉變。
截止到2014年,學校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康佳集團公司和長電集團公司等知名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共同實施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技術交流與服務,實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加強。畢業生培養的規模和質量都走在同類學校的前列,為地方企業培養輸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其中許多已經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和生產技術管理者,實現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用人單位的零距離對接。
一、“政企校”共同參與,積極構建“雙元制”培養體系
1997年,滁州市政府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滁州技工學校具體實施,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聯合培養“雙元制”專業技術人才,涉及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兩個專業,主要為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培養懂工業電子和熟練操作工業機械的技術人才。培養實施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班級冠名為博西華班(BSH),該項目為學校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一個典范。
學校與企業及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協議規定了學校、企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學校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理論和職業素養教育,企業負責學生的實訓、實習技能教學,同時企業為每位學生提供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及獎學金,學生按照學校與企業的雙元制培養計劃做好“學生”與“員工”的學習和工作,學生畢業后需在企業服務五年。這些都為“雙元制”校企合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政策和經費保障。
二、校企聯動各負其責,確保“雙元制”的學生培養質量
1.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招生工作
采取“政府主導、企業為主、校企聯動”的招生方式,每年高考后學生憑高考成績自愿報名,然后政府組織學校與企業有經驗的老師、培訓專員對考業人員進行考核,通過對實際操作、口語能力、團隊合作、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和生活習慣等綜合素質進行測評,擇優確定培養對象。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養計劃
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借助德國原版“雙元制”教學計劃框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雙元制”培養體系,如下表所示。
校企雙方結合實際情況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比例權重等內容上進行協商,確定以1∶1的時間配比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教學計劃,理論課教學與企業實踐技能培訓1∶2,學校選擇有豐富理論知識且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在學校的理論課教學工作,同時企業建立培訓中心,每個班級配有培訓專業人員擔任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訓教學工作,這些培訓專業人員都接受過德國“雙元制”的專門培訓。采用“技能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法”授課,一個星期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兩個星期在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的學習,實現“理論—實踐—理論—實踐”“學校—企業—學校—企業”的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同時引入德國工商行會的AHK證書考試,實行一年半中間考試,有理論綜合考試、綜合技能測試,實行淘汰制,三年結束進行畢業理論和實際操作的全面考核,兩次考核都合格者頒發德國的AHK證書,同時免試頒發中國相應工種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學生培養整個過程緊湊合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與傳授知識、傳統學校教育與企業文化培養有機統一,讓學生接受原版的德國“雙元制”培訓,真正實現了學校學生與企業員工的零距離轉換。
3.校企合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
學校非常重視每個專業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堅持“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建設原則、教室與實訓室統一建設的要求,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公司廠內建設有2000多平方米的培訓中心,培訓中心擁有鉗工實訓室、機械加工實訓室、數控實訓室、液壓與氣動實訓室、電工電子實訓室和自動控制室等。生均設備經費萬元以上,為學生實踐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校企合作人才資源共享
學院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指導思想,每年假期把專業課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其實際動手能力。同時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及新產品開發等工作,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成長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把企業的能工巧匠、工程技術人員請到學校來給學生講授專業課,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理實一體。學校已經擁有一批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人才保障。
5.校企共同參與學生培養全過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院高度重視BSH班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專門成立院長垂直領導的協調機構,由機電工程系的兩個教研室承擔兩個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院長直接領導下協調學校、企業和政府,積極組織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教學資料,銜接理論課與實踐教學。每個月召開一次教學工作協調會議,每學期進行一次教學工作總結會,保證信息的暢通,對所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按照理論和實踐教學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
學院每門課程結束后及時進行考核,企業培訓中心每個課題實訓結束都進行考核,同時精心準備參加德國工商行會的AHK證書考試,嚴格執行考教分離的原則,理論與實踐同樣重要,實行淘汰制。二十多年來,每屆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順利畢業,就業于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三、出口旺進口暢,積極打造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品牌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企業發展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
作為地方政府舉辦的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圍繞滁州市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開設專業進行教育教學,走出校門與有條件的大型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雙元制”辦學。
目前,學校采取“雙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為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長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畢業生,有很多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技術力量,大大改善了企業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現狀。根據畢業生和企業反饋調查,“雙元制”培養的學生能夠很快適應企業技術崗位的發展需要,贏得企業的充分信任和好評,企業評價畢業生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雙元制”培養的畢業生,二十多年來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2.積極探索推行校企合作“雙元制”教學模式,為學生成長提供平臺
學校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及時調整專業,在每年招生計劃確定前主動走出校門,調查企業用工需求,尋求企業合作。二十多年來,學校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長電科技集團公司等企業成功合作,企業根據發展需要與學校簽訂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計劃,學校把這些計劃納入當年的招生計劃中。每年招生期間咨詢“雙元制”校企合作的較多,學生選擇了學校專業也就選擇了未來就業的企業和工作崗位,學生的學習具有針對性,通過三年的學習98%都就業于校企合作的企業,能夠很快勝任工作。滁州地方企業很多技術骨干和生產管理者大多是學校畢業的學生,學生成長空間比較大。
3.校企合作實現互惠共贏、共同發展
中間教學有保障才會迎來“進口旺”,學校每年招生都比較火爆,學校辦學走上規模、質量良性發展的軌道。學校為地方企業發展提供大批量高技能技術人才,畢業生是企業發展的新生力量,所以滁州許多知名大型企業都非常重視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工作。“雙元制”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獲得社會、學生及家長的充分認可,取得良好的辦學成效,反過來又幫助學校不斷獲得優質生源,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學院的規模和辦學質量都走在同類學校的前列。
四、小結
學校的校企合作“雙元制”模式從1997年發展至今,在學校內部產生了巨大變化。“雙元制”模式從當初一個系部兩個專業延伸到全部系部更多專業,由學生培養延伸到教師培訓,由原版德國“雙元制”延伸到本土“雙元制”共存互補的發展局面。
學校實施校企合作“雙元制”培養模式,有利于解決職業院校生源的質量和規模問題,有利于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有利于職業教育觀念的改變,有利于與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接軌,有利于解決校企不銜接問題,有利于解決企業高技能人才缺乏問題。學校與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合作的BSH班就是合作成功的典范。
下一步,學校將在校企合作“雙元制”職教理念的引領下進一步探索實踐,改革創新,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效,發揮好“后示范”效應。在建設地方高水平技能型大學的進程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積極服務地方企業發展,產學結合互利雙贏,統籌協調招生培養就業,為建設安徽職教大省強省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美惠.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0(8).
[2]洪利華.借鑒“雙元制”探尋我國職校校企合作發展之路[J].青春歲月,2010(12).
[3]何文娟.淺析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校企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08(2).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