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技工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升,原來以教務處(科)為教務教學管理核心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學校發展的要求。本文就技工院校院系兩級管理下教學部門的職能進行研究,提出應厘清教學部門的管理職能,將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到系,實行教務與教學管理分離是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院系管理 教務管理 教學管理
隨著技工院校辦學功能的不斷拓展、辦學層次的不斷提高、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辦學理念的逐漸形成,學校原來垂直式、集中式的集權管理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技工院校實行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體制。厘清院系兩級教學部門職能、明確權責,是技工院校實施院系兩級教學管理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一、技工院校教學部門職能的衍變過程
1.發展初期教學部門的職能
大多數技工院校都經歷了辦學規模由小到大、專業門類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在辦學初期,由于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有限、專業類別集中,學校的辦學能力(生產力)較弱,相應的生產關系也比較簡單,再加上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課程大多按文化基礎課、技術(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設置,而教學大綱(課程大綱)比較統一和規范,便于教務部門統一管理。因此,這一時期,大多數技工院校無論是從管理成本,還是從管理效果來看,都只設一個教務處(科)作為教學教務的管理部門,教學部門之間是一種垂直管理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在這個階段,教務部門不但要承擔教學的日常管理工作,例如巡堂、排課、課室安排、成績管理等,還要負責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的制定、教研、教改和教師的管理。這時候的教務處(科)實質上是教學管理的綜合部門。所以也有學校在教務處(科)里設日常管理、專業建設、實習、實驗等管理崗位來統籌管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很多院校為了強化管理,又在教務處(科)統一管理下設立若干個專業教研室,并在各教研室里按課程性質細分了若干個教研組來進行多層次的垂直管理。同時,教師的行為管理,例如,考勤、備課、上課、課堂效果等也都由教務處(科)負責。由于管理層次多,往往造成信息傳遞遲緩、信息失真、系部缺乏活力和積極性等問題,一些好的決策方案經常執行不到位。通常是領導在臺上喊,中層在中間急,到了專業教研室、教研組這一級由于責、權、利不明晰,往往積極性不高,責任意識不強,只是作一個傳聲筒。同時,由于沒有行政管理的職責,各專業教研室的專業建設、教研、教改工作也很難按學校的要求開展起來,老師更是感到茫然。
2.發展中期教學部門的職能
隨著學校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專業的增多,學校管理幅度和難度也隨之增大。這種行政部門與教學部門、行政權力與學術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教務處(科)更難履行教學教務管理職能。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就是分工越來越細,到底學生規模到什么程度,專業類別到多少數量,教務、教學才分離?這就要看學校的實際情況,但教務與教學管理的分離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于是,各學校紛紛進行機構改革,成立專業科、教育研究室(所)等教學教研管理部門,將教務、教學的職能分離。此時的教務處(科)工作以日常教學管理為主,兼以圖書館、信息、教材等教輔工作,形成了院系管理體系下教務管理部門的基本雛形。同時,此時期大多數技工院校提升了實訓中心(處)的管理職能,由教務處(科)與實訓中心(處)共同管理教學工作。其教學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
但這個時期的教務、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能還是有很多交叉,學校的教學管理仍過多地集中在校一級職能部門,例如教務處(科),各系部還沒有真正全過程地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例如,學生的實習環節大多由招生就業部門負責,很難控制和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再如,教師的業務檔案,按職能應由教務處(科)、人事部門建檔管理,而教師的管理職能已由教務處(科)轉移到專業科,但此時的專業科只配備了科長、副科長,并未配備行政管理人員。如果規模小,問題也不大,但如果教師規模達到兩三百人,那就成問題了。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得我們不得不考慮新的管理體制——院系兩級管理。而在新的管理體制下,教學部門的權責如何劃分,教務處(科)的角色怎樣定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有效實施院系兩級教學管理的前提條件。
二、院系管理體制下教學部門的職能
1.院系管理體制下的教學管理架構
在院系兩級管理體系下,技工院校大都以某一專業技術為核心成立了專業系,或圍繞產業鏈上各類型企業產品對象或服務內容成立產業系,賦予系(部)在人事、財務、教學、教研、專業建設、學生工作等方面獨立自主的權利,使其具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工作自由度,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時候的教學管理架構如圖3所示。
2.院系管理體制下教學部門的職能劃分
在院系管理體系下,教學管理組織架構簡化,管理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大,教學部門的管理職能更加明確,教學和教務的關系更加明晰。
(1)專業系職能。學校的管理重心下移至系部,系部主要承擔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管理、教育教學研究、社會服務、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資源配置和校企合作等責權。
(2) 教研室職能。教研室作為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規劃、決策咨詢、組織、指導和監控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統籌和規劃、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組織和指導、教科研課題的指導與管理等職能。
(3) 教務處(科)職能。教務處(科)作為教學工作整體策劃、統籌、協調和監督的職能部門,
主要就是協助教學副校長管理、協調教學工作,統籌教務管理,制定教學管理制度,下達教學文件編寫任務,檢查和監督教學任務執行情況,會同教研室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進行評價。
這時候,教務管理與教學管理是分離的,校一級教學部門作為教學服務部門,主要以宏觀決策與管理服務為主,教學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專業系。教務處(科)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僅限于教學組織、檢查和評價,而教學的實施、專業的建設、教師的管理等職能都由各專業系負責。在這種職能分工的框架下,教務處(科)除了完成上述基本職責外,還要重點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無論是傳統的學年制的教學管理制度,還是現在正在推行的適應于彈性學制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都是教學管理的“綱”,所以教務處(科)要根據上級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管理規范,結合學校的特點,起草和編印適應本校實際的教學管理制度或制定管理實施細則。這些制度和細則是教務處(科)、專業系進行教學管理的依據。在制定這些制度和細則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程序進行,由教務處(科)起草、收集、編寫,再經過相關部門討論、專家論證、教學副校長審核、校長批準才能正式生效。特別是涉及諸如教師教學評價、教師酬薪管理辦法等重要方案,還要提請教職工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同時,教務處(科)要以目標管理為核心,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目標體系和評級激勵體系,提高教學管理績效。
二是維護和管理日常教學秩序。教務巡堂是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的重要手段。教務處(科)要編排由教務員,教務、教學管理部門的中層領導干部參與的日常巡堂表,組織巡堂并及時處理教學事故,定期向教學副校長(校長)匯報。
三是發現和推廣教育教學的教研、教改成果。新的職教理念,新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各系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好的教學經驗和做法,教務處(科)有責任去歸納、總結,形成制度在校內推廣或試行。
四是建立教學信息反饋制度。教務處(科)負責召開教學管理例會,通報各類教學檢查情況,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這種例會一般每月召開一次,教學副校長、教研室、各系教學管理代表參加,教務處(科)負責組織會議的材料。通過類似會議,一方面可以強化教學管理的統一性、協調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教務處(科)在教學管理部門中的權威性,更好地發揮核心作用。
厘清教學部門的管理職能,將教務與教學管理分離,將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過程管理自主權向系部轉移。只有使系部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甚至人、財、物等方面享有較大的管理自主權,才能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上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促進技工院校主動適應市場經濟。
參考文獻:
[1]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0.
[2]劉保良,徐健,韓清恩.高職高專院校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體制研究(上)[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
(作者單位: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