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一個合作取勝、協作競爭的時代。本文就中職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論述,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合作比知識更重要,懂得交往、善于互助,是當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
關鍵詞:中職學生 合作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
從某個角度看,沒有合作就沒有成功。正是因為科學知識的迅猛發展,社會分工愈來愈細,人們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全能角色。人人都需要借助別人的智慧與能力去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最終在這個充滿了競爭與挑戰的世界中收獲合作與快樂。
一、中職學生缺乏團隊合作能力的原因
1.在家庭中
如今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依賴思想嚴重,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缺少合作的氛圍,更無合作的意識,常常唯“我”獨尊。
2.在學校里
新課程改革實施已經多年,但是部分學校還是看重成績,仍然側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致使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教育缺失,學生合作意識淡漠。以學習為中心使得一些家長只要求學生成績好,認為其他均不重要。
3.在社會上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競爭意識已經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人們更多地去強調只有競爭才能在社會上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利益空間。在功利主義的導向下,對競爭與合作的問題的看法往往多有夸張,而輕視或忽視競爭中有合作。
二、職業核心能力中合作能力培養的價值
在一本名為《我為什么不要應屆畢業生》的書中,真實記錄了11位Boss、CEO、人事干部所講述的辭退應屆畢業生的緣由。這些被用人單位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內解雇的畢業生,專業能力各個達標,而根本原因卻是:“不了解工作的真正含義,更不用說對他人、對工作、對社會要有責任感”“常常心浮氣躁,把‘謙虛、勤奮、努力、耐心’這些最基本的素質置之腦后”“沒有主動性,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沒有合作意識與合作熱情”“協調性弱,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分享、溝通、合作。不僅僅是人際關系差,在工作中也缺少必要的熱情,不能融入社會”……書中被辭退的畢業生身上,所缺少的不是專業能力,恰恰就是合作的職業核心能力。在職業核心能力中強調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才能使學生在融入社會的時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掌握與人合作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大有裨益。
三、中職學校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1.大力轉變師資隊伍教學觀念
培養中職學生合作能力的關鍵在于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這也就要求老師不斷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2.明確目標,革新教學大綱,開設相應的素質教育課程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既讓學生學會做人,又讓學生學會做事。既要讓學生具備高技能,同時又要讓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不斷發展和完善整個職業生涯。因此,中職教育必須革新相關的課程大綱,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3.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為學生合作能力培養創造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教學或學習方式的變化等,師生角色隨時發生變化,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機會隨時可見。同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教育和引導學生,只有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才會更好。
4.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中職教育的各個教育環節注重合作能力的培養
教師可以指導展開豐富多彩的、鍛煉合作精神與能力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創建有中職學校辦學特色的學生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競賽,如舉辦團體知識競賽、合唱比賽、各種球類比賽、拔河比賽、辯論賽、拓展訓練等群體類項目,積極創建健康文明的寢室文化,組織學生創業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達到“磨煉意志、陶冶情操、熔煉團隊、完善人格”的訓練目的,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形成團隊合作的習慣,鍛煉合作能力。
四、小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關注職業核心能力,將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列為首要考核的內容。合作意識與能力已成為畢業生就業、再就業和職場升職所必備的能力,同時也是在校、即將就業和已就業人群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健康發展,是職教教師育人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重視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畢業以后能夠大膽地走向社會,滿足各種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謝軍.影響學生健康的家庭環境因素及對策研究[J].社會體育科學研究,2004(3).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黑龍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