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證融通”的教學理念,為園林技術專業的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中職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植物識別課程教學現狀為例,探究了如何將“雙證融通”的理念運用到園林技術專業教學中,旨在通過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雙證融通 園林技術 園林植物識別 教學
課 題:本文是上海市級課題“中職園林專業雙證融通教學方案設計研究”(項目編號:NZJ2014004)和校級課題“雙證融通〈植物識別〉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雙證融通”理念概述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出臺了《關于本市開展“雙證融通”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雙證融通”是指基于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間共同的職業能力為本的教育培訓要求,通過學歷證書與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內涵的銜接與對應,實現學歷教育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要求的融通、教學課程評價方式和職業技能鑒定方式的融通,實現“一教雙證”。“雙證融通”旨在幫助學生同時獲取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就業競爭力,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雙證融通”是貫通教學要求與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橋梁,意在把專業崗位的知識、技能和專業素質的要求整合到課程體系和專業教學的全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素質。
2012年5月,上海市教委經過調研決定在中職教學領域設立“雙證融通”改革試點,先期選取了6類專業,在10所中職學校實施改革。截至2015年9月初,共有27所職業學校、13個專業、31個專業點開展了“雙證融通”改革試點工作。筆者學校自2014年6月開始在園林技術專業實施“雙證融通”改革。在市教委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指導下,學校已完成《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園林技術專業“雙證融通”改革試點教學實施方案》的編制,并逐步實施試點工作。
二、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植物識別課程教學現狀
園林植物識別課程是中職園林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綜合課程,核心要求是能根據植物的某些特征識別園林植物的科名和種名。植物識別技能也是綠化工、插花花藝師、花卉園藝師、苗木經紀人等職業資格規定的必備技能。但隨著園林行業的蓬勃發展,傳統的課程教學問題日益凸顯,總體來看,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植物識別課程在借鑒傳統園林樹木和園林花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片面強調了對園林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要求,并沒有突出本課程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另外,雖然園林植物識別課程教材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但這些教材工具性過強,實用性尤其是適合中職學生的實用性較差,有待進一步開發。具體來說,現有的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弊端和不足。
1.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可操作性不強
目前,園林植物識別課程內容主要有園林植物總論、園林植物分科檢索、常見園林植物識別。其中,園林植物總論和分科屬檢索不僅理論性強,不易被中職學生接受,而且涉及園林植物、植物生理、植物環境等許多基礎知識,與其他課程重復多,造成課時的浪費和教學內容的重復,不符合中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2.教學條件受限,不利于崗位能力的提高
園林植物識別技能適用于特定的苗圃或綠地,在傳統的教學實施中,教師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缺乏具體的工作環境,教學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而且園林植物的識別受季節、育種發展等的影響較大,如果課程僅在春季或秋季學期開設,就不能使學生直觀、全面地學習植物識別,學習效果會受到影響。加之來自市區的學生生活中缺乏對植物及習性的了解,多數學生沒有植物識別和種植的經驗,如果教師不能深入淺出地解惑釋疑,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熟練地進行植物識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通過已經掌握的植物知識和特征,去探索未知,就需要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場景。
3.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較差
在教學中,多數學生在識別園林植物時不是以樹形、葉形、葉脈、樹皮紋理等植物典型特征培養識別技能,而是以識記植物所處地理位置和植物名稱來識別園林植物,所以造成學生在校內棵棵植物熟悉,到苗圃種種植物不敢認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掌握園林設計或施工核心技術才是學習目的,導致對園林植物識別不重視,知識和技能積累不夠,影響了學習效果。
4.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忽視職業能力的培養
目前,沒有試行“雙證融通”的園林技術專業班級的園林植物識別課程多在一年級開設,但是綠化工等職業資格的理論和技能考核卻是在三年級,導致學生認為時間尚早,產生了以應付課程考核為主的消極思想。并且課程考核以理論考試為主,少有技能考核,尤其忽視了體現職業素養和崗位要求的過程評價。另外,現在上海市中職學校內多數學生把中職學習作為升入高職院校的跳板,所以把三校生高考考察的內容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向,輕視專業課的學習,更談不上對就業教育的重視。
三、“雙證融通”對園林植物識別教學的啟示
“雙證融通”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將行業職業標準融入職業教育課程,使其能為學生畢業工作提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中職課程對職業資格標準在教學內涵上的涵蓋關系或專業核心課程與國家標準之間的對應關系。目前,國內園林技術專業“雙證融合”研究和實踐主要是在高職院校,采用園林技術專業課程教學與綠化工三級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學生只要每門專業課程均合格,就可以同時取得畢業證和技能證。高職院校園林技術專業“雙證融通”模式對中職園林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推行中職園林技術專業中職學歷教育與綠化工中級職業資格“雙證融通”的過程中,園林植物識別教學內容與綠化工中級職業資格標準及鑒定中植物識別的項目要求相一致。針對中職園林技術專業園林植物識別課程教學,結合“雙證融通”要求和試點現狀,對課程改革和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結合職業標準要求,整合優化課程
實行雙證書制度的關鍵是制定融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融合崗位技能要求的專業課程標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就業需求,確定相關專業資格證書,進而確定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課程種類、課時數、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方法等。可以將與核心技能最接近的課程設置為面向就業、面向崗位的課程組合,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能所需的相關職業資格認證,相關課程標準要與職業資格認證要求基本統一。
2.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思路的轉變
制定了“雙證融通”中職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以后,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應隨之改變,要改革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轉變意識,要樹立“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其次,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專業教學要參考職業技能培訓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將崗位要求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將崗位核心職業能力與專業技能訓練結合起來。要達到這個目標,必然要求教學模式由以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以崗位技能獲得為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改革考核方式
在“雙證融通”教學理念中,園林植物識別課程考核的目的應該是既注重考察植物外部形態、內部生理,環境生態等基礎分類知識,又注重考查學生對喬木、灌木、藤本、地被和花卉等園林植物識別要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目前,我們仍然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這種方式只能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雙證融通”教學理念所要求的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不相符合。因此,在課程考核方式上要采取理實一體的形式,仍然是一張試卷,但試卷上除有部分理論題目以外,還有一個表格,現場識別指定的標本或者植物,填寫完成表格,同時完成試卷,完成本課程的考核。考題既要加強基本理論,也應結合規范,貼近苗圃實地,考試過程甚至允許學生帶相關規范和教材,關鍵測驗學生正確應用相應規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手段固然可以培養學生識、繪、寫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鞏固已有知識和學習新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當學習到某幾種特別相似的植物的識別要點時,即使通過理論對比和現場識別也很難達到效果,因為有時候植物的特征未必那么明顯,教師可以將收集到的最有特征的植物器官制成網絡視頻、微課、手機APP或其他信息化形式,便于學生課前課后、線上線下學習。
5.引入職業素養和工作態度評價
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采取模擬公司的管理模式,分組組建模擬公司,制定公司章程,進行分工,制定公司資質的進取方式和不同資質與課程成績的對應辦法,使學生提前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耐挫能力。同時,引入職業素養和工作態度的過程性評價,從自我認知、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執行力、主動性、創新意識、環保意識、靈活性、安全意識、經營理念及公司規章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
總之,針對課堂教學有效性不佳引入“雙證融通”理念,只有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課程評價方式,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于本市開展“雙證融通”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OL].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http://www.12333sh.gov.cn/wsbs/zypxjd/2007zpsy/2007zcjd/200701/201506/t20150625_1210551.shtml.
[2]顧建中,李巧云,史小玲.“雙證融通、能力為本”的高職園林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8).
[作者單位: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