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如何對機械行業有關單位進行調研和分析,根據學院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劃分教學單元,對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整與重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情境,制定出考核評價體系,并在機械類專業學生中試點實施。
關鍵詞:公差配合 工作過程 教學情境 評價體系
我國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體現“實用性、針對性、必需性、夠用性”的原則,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具有適應某類工作群和轉崗的能力,讓學生畢業后可以順利就業,就業后可以直接上崗操作。因此我們將實際工作過程融于教學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化設計,有利于實現這一目的。
一、對情境化教學的認識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改革有積極的影響。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配合學生、激發學生,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其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工作過程導向指教學中用到的典型的工作任務是根據實際工作要求確定的,而且為實現任務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按照工作程序安排進行的。把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主要體現的是“課程目標崗位化、教學內容情境化、教學過程工作化、教學評價綜合化”的教學思路。將企業工作任務轉換成學習領域中的學習內容和能力目標,然后把學習內容劃分成較小的學習單元,對這些學習單元進行教學情境設計。
情境化教學是以企業的案例為載體來設計的,因此有豐富的學習素材和教學資源,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但含在其中,還可以在其中應用,不僅在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有積極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教與學,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二、公差配合課程現狀
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是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術語多、概念多、國家及行業標準多,再加上該課程操作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普遍反映該課不好學。國內職業院校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和企業的發展需求沒有很好地銜接,教學內容連貫性不強,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沒有緊密結合。
把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應用于公差教學改革中,改革教學思路,重構教學內容,精簡教學知識點,增強教學內容的連貫性,使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能更加緊密地結合。在教學內容重構的過程中,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上,結合企業案例,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依據企業案例,教學內容情境化,為學生今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分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畢業后的就業積累更強的競爭力。
三、高職公差課程情境化教學設計
筆者對行業企業崗位進行調研,發現企業提供給畢業生的崗位有機床操作、設備維修、產品檢驗、產品裝配等。這些崗位要求學生能看懂圖樣上的各種標注,會使用常用的一些量具,了解配合公差選用的基礎知識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模塊、公差與配合的選擇原則模塊(以典型零件為例)以及機械零件測量模塊。通過對企業進行調研,確定該課程所涉及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通過任務驅動化教學,按“教學做”一體化的思路,設計了7個教學情境,以完成公差課程的教學任務。
1.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課程教學內容分為7個教學情境,目的是學生在學習完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后,能夠理解互換性的概念以及尺寸公差相關術語、定義的實質,會查閱公差配合的國家標準;掌握圖樣上標注的公差配合要求的含義,學會查有關配合的表格;掌握常用標準零部件(滾動軸承、螺紋連接件等)公差配合的標注,會選用簡單機械零部件的公差配合;了解各種典型零件的互換性及其誤差檢測方法,會對一般幾何量進行綜合檢測。通過設計教學情境,重構教學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可以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分組協商、討論、合作,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及團隊合作精神,逐步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表)。
表
教學情境項目載體承載的知識、能力學時
尺寸檢測軸、軸套1.游標卡尺、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2.尺寸公差的標注
3.工件尺寸誤差的判定能力12
形位誤差
檢測軸類零件1.90°角尺、萬能角度尺、百分表的使用方法
2.工程圖的識讀能力
3.形狀、位置公差的標注方法
4.形位誤差檢測原則12
表面粗糙
度檢測基準平板1.表面粗糙度的檢測工具和使用方法
2.零件圖上表面粗糙度的含義4
錐度檢測錐套、錐體1.游標卡尺、萬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
2.錐度量規的使用原理
3.百分表測錐度4
螺紋檢測絲杠1.螺紋塞規的使用方法
2.螺紋合格性的判定原則8
量規設計
與使用套筒1.量規設計原理
2.會使用量規判斷套筒類零件是否合格4
綜合檢測模具模型綜合類零件的檢測方法的設計以及檢測儀器的選擇10
2.課程考核方案設計
考核與評價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評,包括對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考評。考核主要采用過程化的考核模式,多向評價(主要形式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與答辯相結合)有機結合,注重過程考核,旨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開發和提升。
平時表現考核:平時表現包括學生的出勤、課堂紀律、課堂反應以及平時作業等方面的考核。要求學生嚴格要求自己,按時上課,學習態度端正;劃分學習小組,教師給出學習任務,小組成員自己分工合作,完成小組任務。根據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給出平時成績,該分數占總成績的30%。
平時基礎知識考核:每個教學情境中都有相應的知識要求,以便于學生了解本次課的學習目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與此同時,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和體現。該部分考核分數占總成績的30%。
綜合應用能力考核:該項考核重在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檢測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程度。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分占總成績的40%。
四、小結
設計教學情境,把工作過程融于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總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情境設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文俊.基于工作過程的《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思路[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2).
[2]李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林權.基于項目法與CAE技術公差實驗教學改革[J]. 宜賓學院學報,2013(6).
[4]韓鳳霞.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0).
[5]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