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力發展中職教育的背景下,英語教師從實際應用的方向創設課堂教學。但組織課堂上的會話交流依然成為教學重難點。針對現狀,本文介紹了作者圍繞教材、創新實踐、嘗試打造適合中職應用的道具情境教學法,在一系列親身實踐、梳理反思中,理實結合、因材施“道”、以“道”促教,力求在中職英語口語教學中,深入淺出、寓教于樂、拓展吸引學生的語言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口語應用能力。
關鍵詞:道具情境 情境教學 會話交流
中職英語教學中,因時間、場地、難度、課堂管理等因素限制,教師很少組織會話訓練,學生難于廣泛參與。若長期缺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習得就會停留在識記、理解的知識體系,會背誦復述,卻不會思考交流。語言的學習,就會失去它的活力,更淹沒了它交流運用的現實意義。如何激發并帶領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口對話、互動交流,是廣大中職英語教師思考并研究的問題。
筆者參閱案例,發現情境法在英語口語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就此作為切入口,筆者進一步分析現狀、改良策略、賦予實踐,逐步形成了適應中職學生的英語道具情境教學法,即教師圍繞教材主題和教學內容,制作、攜帶、組織相關道具,注重給出有效指令,創設完整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編演、團隊協作,達成口語交流的較高目標。
一、分析:情境教學的現狀以及局限性
1.利用聲音創設情境
如播放“Christmas Time”可立即進入圣誕情境。生活中各種聲音,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音樂設情境,能吸引學生,渲染氣氛,對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連貫作用,但是對技能提高,效果甚微,往往使用在導課或引出某話題中。
2.利用肢體創設情境
如通過動作表情,手捂住胃部,臉部呈難受狀,說stomachache,胃疼,將詞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此方法停留在詞匯學習上,對高層次的口語交流練習,不適宜。
3.利用圖片創設情境
PPT普及,教師投影相關實物或場景的圖片,學生能有一個直觀的認知。主要運用的環節是識記單詞、對話練習。但是相對于要展開想象的對話表演來說,圖片呈現有空間局限,學生設計的對話往往千篇一律,沒有拓展性。
4.利用多媒體模擬情境
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增大容量;幻燈片和影片視頻,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但是“觀看”多媒體,學生處于觀者的位置,有種“站在門外看風景”的感受,互動缺少三維感知,進一步結合活動展開的效能性不大。
以上情境法滿足了較低水平的口語操練,著重理解和識記,卻難以啟發學生靈活應用和交流的能力。而我們的培養目的和方向應該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一項實際技能,通過互動訓練、評價指正,完善表達,真正讓學生運用語言,而不是紙上談兵或者照本宣科。
二、策略:設計有中職英語特色的“道具情境教學法”
1.思考——該法能不能用?(可行性)
(1)現用教材的編排適合應用道具情境教學法。現用教材為高教出版社的基礎模塊,一冊書十個單元,每單元一個主題,部分主題有相關性,如第二冊中Unit 5 “It’s time to change”關于生活健康,Unit 6 “Tell me when the pain started ”關于醫患用語。這種編排,便于教師圍繞特定內容,準備和選擇道具。又因話題的相近性或關聯性,某些道具可被反復使用,提高利用效能,節約前期準備的時間和精力。
(2)中職學生英語水平和心理投射易于接受道具情境法。中職學生面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難以堅持,加上基礎薄弱,缺乏信心,不愿或不敢開口。筆者使用貼近生活或新奇有趣的道具情境,創建類真實性的語境,使所教知識生動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針對學情,筆者給出相應的要求或提示,在文字參考或指導下,學生會減少開口的畏懼感。情境和道具的豐富性也能改變單人的練習方式,讓學生形成互動互助、角色分配、組織語言的團隊協作,從而達到運用所學、開口交流的目標。
(3)成功的培訓案例證明道具情境的有效性。比較有代表的是英國純正英語教學品牌,海倫多蘭少兒英語機構。它提倡P.I.G.S(Props/Interaction/Games/Songs)教學模式,即通過道具、音樂、故事及游戲讓孩子培養英語能力。P.I.G.S中,道具的教學使用占了第一位,老師將道具與教授內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玩樂中理解學習內容,并反復練習來鞏固記憶,通過互動了解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與P.I.G.S相似的教學背景是,中職學生形象思維強,邏輯思維欠缺,條條框框的文字說明,對他們來說不具有吸引力,也起不到主動操練復習的效果。教學道具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創造性思維的作用,能使教學活動再現真實性。
學情的不同處:海倫多蘭的教學對象多為兒童,意識蒙昧,本能學習為主,幾乎不可能自行編排會話。而我們的學生對交流的技能要求更高,道具情境創設的最終用途應該是擴大學生想象力,調動和鍛煉學生自我選擇學習材料的能力,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整合和會話輸出。同時使學生在合作中加深了解,為互動學習以至今后工作中團隊能力的鍛煉做好鋪墊。
(4)師資投入實現了道具情境法的實施。目前,筆者所在的英語學科組和全校的外語教研大組,教師隊伍建設良好,教學理念明確,業務水平平均,對教材的分析和解構合理,善于結合時事和新鮮事物來設計課堂,且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重點解決和處理學生的口語演練。團隊內老師們群力群策,樂于奉獻和分享,為道具情境法的實施出謀劃策,營造良好教學研究氛圍,使該方法能進入課堂,受益學生。
2.設計——該法怎么使用?(操作性)
(1)道具情境的使用環節——單元復習,能力提升。初始課中的詞匯、句型的認識、操練,可用圖片、肢體或多媒體展示來授課,使用道具,反而大材小用。筆者建議在單元的后期反饋,或者提升口語能力階段,使用道具情境教學,一般是每單元的第四課時。這個階段,學生對整個單元的主題已經明確,對識記知識基本掌握,對話和片段可能熟讀或背誦,此時如果結合與單元相關的道具,并輔助必要的指令或引導語,學生可以重溫已學知識,延展想象力和對知識點的綜合理解,在團隊中討論情境方案,應用所學,互動演練,起到較好的交流目的。學生在會話后的評價過程中也能總結經驗,加強對英語交際的把控能力。
(2)具體道具情境的選用——因材施“道”,劃地為“境”。道具是情境法的實物化或類情境的體現,是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奮劑。道具的選用,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維度與教材結合,誘發學生創造性發揮,輔助教學目標的更好達成,同時也要考慮教師的可操作性。生活常用、輕便可取的物品,拿實物作為道具,如,“Trading”或“Shopping”主題中涉及了不同面值的現鈔,教師可以用紙幣來做道具,或者網上尋找各國紙幣的圖片,打印下來;“Material”主題中涉及的不同材質的實物也可選取身邊的物品,如,積木由plastic制成,手套由cotton制成,帽子由wool制成,眼鏡由glass制成等;不能實物展示的則可以圖片或剪下的形狀為道具,如,“Direction”主題中涉及方位的表述,可設置教室內的過道為××street,把各式建筑物的道具圖片擺放在學生的桌面上作為位置坐標。給出定向任務后,學生站在特定位置上,通過英文描述,如,“Go ahead”, “Go straight.” “Turn right.”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traffic lights.”等,走到或幫助其他人到達指定的位置。在設計中,要考慮到學生拿到道具操作時,對相關的口語練習有一定的預測性,不會一拿到道具,引起太多的未知懼怕心理。并且教師也不必動用太大的精力去制作或購買道具,教學理念和課堂設計是道具教學法的核心價值,不能本末倒置。筆者支持道具情境法也是希望其在常態課中能幫助教師和學生生成更好的互動,而不是給教師們造成太大的負擔。
(3)道具情境與指令的有機結合——有的放矢,創設有度。有效指令是開啟道具情境效能的鑰匙。道具首先要圍繞教學材料的主題或內容,又要留有想象的余地,不能讓學生看到道具后,只能照本宣科單元內容;也不能讓學生拿到道具,覺得思路很亂,不知“從何說起”,那又會造成口語操練的障礙,學生會感到在組織會話中沒有方向,無從下手,也會打擊一部分學生參與交流的熱情和信心;另外,課堂實操時,部分同學會缺乏協同合作的習慣,會出現有人無事可做的現象。
出于以上考慮,教師要體察學情,減小任務難度,給出合理指令,循序漸進來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傳遞團隊精神,幫助更多學生投入到口語操練中。比如在“Travel”主題單元里,給出實物或紙質道具,如泳衣、厚毛衣、襯衫、花裙、信用卡、護照、照相機、背包、帳篷、移動電話等。指令內容是“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in your group,design a place for holiday, and give us a report: one person tells the reason why you choose the place , and one explains what the items you got can be used for, and another one tells us what you can do in your chosen place. Please help each other, wish you a good job!”在有效指導下,學生們圍繞道具展開想象,但是又要按照指令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們在思考時,有選擇,有判斷,并且有合理的表述。為了發揮道具情境法在教學中的作用,道具和指令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老師在精心準備、給出道具的同時,提供有效指令,能幫助學生們操練時少畏懼,展思考,不跑題,有合作。
3.實踐——該法好不好用?(實效性)
以一堂調研課為例,來展示情境道具與指令結合的實踐過程。課程內容:基礎模塊2,Unit5 It’s time to change. 主題:培養健康身心,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學生:13輔導1班。教師設置的道具、指令、情境如圖1所示。
圖1
(1)該班學生課堂表現:興趣盎然,積極討論,各組學生產出的情境對話內容切題,演繹生動,能應用本單元及相關單元的詞句。相比模仿課本對話,產出豐富。
(2) 該班本單元測試:語序排列和中英互譯部分,得分率分別為8(滿分10,理解,應用,稍難)、9(滿分15,綜合,難),總得分率為 68%。高于高二普通班的平均分值。
(3)情景法的40人調查反饋:有10%學生自我評價英語水平高,有19%自評較好,有24%自評中等,有38%較弱,有6%自評放棄英語,有91%的學生覺得該方式有趣,樂于接受,有78%的學生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減少畏懼感,有31%學生畏懼團隊英語表演,有90%的學生希望教師給出跟道具匹配的指導或信息,有73%學生愿意幫助教師制作或準備道具。有94%的學生希望口語練習多做游戲,不要太難,有獎品。
(4)其他影響:增強學生信心和膽量,加大學生表達英語的機會,促進專業部活動和比賽的達成,如本學期的“英語才藝秀”,學生表現比去年更自信,節目與專業結合緊密,故事有趣。說明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逐漸養成了領會指令、英語表達、團隊合作的習慣和能力。
三、推廣:中職英語“道具情境法”的普及
筆者圍繞基礎模塊2,創設道具教學。另以Unit 4、7、9為例進行簡單說明,希望為中職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英語口語的學習契機。
例如:
Unit 4 I ha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主題:談論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適用的情況。
情境、道具:以明星綜藝節目《極速前進》為情境。教室地面隔一段距離,放場景的道具圖品,圖片后藏著一張最合理的交通工具圖片。交通工具圖片:轎車、自行車、公交車、船、飛機、步行(圖片為球鞋)。
要求或指令:學生分成四組,老師給出有5~6個站點構成的線路和交通圖片道具,請學生設計每兩站間使用的交通工具,并且說明選擇的理由。學生闡述理由成立的,能夠拿到藏在圖片下的交通工具圖。前進到下一站,理由不充分的前進但沒圖片拿,最后看誰到達目的地時候得到道具最多。
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
主題:談論旅游目的地和進行的活動,安排行程內容。
情境、道具:老師給出四個旅游地點名稱和少量信息,學生思考前往該目的地需攜帶的物品。
道具:泳衣、眼鏡、手電筒、相機、手機、球鞋、手杖、繪畫本、休閑書、雨傘、現金、信用卡、藥瓶、筆記本、肥貓(寵物)、充電器、地圖、指南針、零食、水、蔬菜、快餐、手套、帳篷。
要求或指令:每組用英語表述一個理由,可以取走一個相關的道具。當已有的道具拿完了,可以給出理由,“搶”其他組的道具,如果理由充分,對方無力反駁的,搶奪道具成功,最后看哪個組先拿到六個道具。
參考文獻:
[1]馮克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與論著選讀[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4]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杭州旅游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