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有良好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既是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行業、企業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本文探討了將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相融合的途徑,介紹了實踐探索經驗,以期與同行分享,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職業技能 職業精神 融合 途徑
課 題: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二五規劃課題“構建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課程體系研究 成果。項目編號:NGJGH2015014,主持人:雅梅。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職院校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仍沿用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仍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目標,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現象。另一種是所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中,單純加大實踐教學比例,突出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職業精神的培養。這兩種現象都偏離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制約著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新時期加強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亟待研究并加以解決的課題。
構建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支撐、以評價方法和校園文化氛圍為保障的“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的培養體系,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系統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
一、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目標,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藍圖和總體設計,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制定的具體的、可實施和操作的方案,主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才和如何培養等問題。構建“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要遵循德育優先,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原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原則。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上體現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所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突出實踐技能培養,并將職業精神培養融于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
二、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核心,實施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與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必須緊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如何突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提高其素質為出發點,從系統培養專業人才角度出發確定一條主線,形成新的高職課程體系。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主線構建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等組成的高職課程體系,根據各課程的特點,制定課程目標,系統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發揮公共基礎課的基礎和引領作用
公共基礎課在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方面起著基礎和引領作用,根據專業需要確定公共基礎課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要體現職業精神要求,思想政治課要增加職業精神相關的教學內容。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系列化,使職業指導系統地貫穿于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突出職業精神培育。如大一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二開設就業觀念與職業素養的培養,大三開設求職準備及創業指導。
各門課程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職業精神的培育滲透在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過程中,把學生職業精神的行為表現(紀律觀念、學習態度、文明禮儀、遵守公德、責任心、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納入到課程成績評定中。
2.突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在“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定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精神培養目標,將職業精神內容滲透到全部專業課程標準中,落實到教學環節中。把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納入到課程成績評定中。
3.強化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實踐教學既是高職學生職業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環節,又是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入學教育軍訓、實習實訓、頂崗實習及社會實踐的真實或仿真環境中,感受和嘗試履行相關崗位職業精神要求,在職業實踐中增進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的認識,提高對職業精神的認同,增強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自覺性。為此要將學生職業精神方面的培養計劃融入到實踐教學計劃中,在不同實習實訓環節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這一平臺,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并將職業精神考核評價納入到實習、實訓及頂崗實習成績中。
(1)注重入學教育及軍訓。制訂入學教育及軍訓和職業精神培養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如組織學生參觀學校、企業;邀請優秀畢業生、企業先進員工、成功職業人士來校給學生作專題報告、專題講座等,對學生進行愛校教育、校規校紀教育、適應性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安全穩定與衛生教育等。通過入學教育及軍訓,提高學生職業認知程度、夯實職業理想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化紀律觀念、磨煉學生意志、培養吃苦耐勞和抗挫折能力。
(2)在實習實訓中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制訂“提高職業技能與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的實習實訓計劃,并落實到具體的實習實訓過程中。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嚴格的實習、實訓管理辦法;安排企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實習前的崗前培訓和企業相關規章制度的學習;聘請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指導、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示范和教育;實習過程中由指導老師組織學生交流工作心得等。要求學生將職業精神認知,體會等體現在實習實訓報告中,結合學生技能操作和平時職業精神行為表現,由指導老師和企業師傅共同評定實習實訓成績。
(3)在頂崗實習中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制訂“提高職業技能與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的頂崗實習計劃,將學習企業文化、企業條例、準則、守則、安全知識、規范操作、一個合格的職業人應具備的職業精神等納入到頂崗實習內容中。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強化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與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嚴格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記錄學生頂崗實習技能操作情況及職業精神行為表現情況。學生以職業技能學習訓練和職業精神培養為內容撰寫頂崗實習周記,以工作崗位職業技能學習成果和職業精神風采為主要內容,以文字或ppt形式撰寫頂崗實習報告。以學生頂崗實習技能操作情況及職業精神行為表現、頂崗實習周記、頂崗實習報告為依據,由指導老師和企業師傅共同評定頂崗實習成績。
三、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原則,構建考核評價方法
正確的考核評價方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導向和動力的保證,學生成績評價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了給學生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構建有利于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課程成績評價方法和學生操行分評定辦法,以考核學生職業技能為核心,將職業精神的行為表現納入到每門課程成績考核和學生操行評價中,實施教學和操行評價過程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
注重形成性考核評價,將結果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制定操行考核辦法;加大實踐技能考核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課程成績要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同時將紀律情況、學習態度、團隊精神等納入考核范圍。采用筆試、口試、實際操作、作業、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平時操行表現等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評價;課程成績評價主體由教師、企業技術員、學生組成。操行分成績評價主體由班主任、任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組成。
四、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出發點,營造滲透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包含物質層面(如校園的基礎設施)和精神層面(如校園文化氛圍),貫穿和體現著“環境育人”的教育思想,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將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任何一個企業的文化都包含著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精神的基本要求,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從先進企業的文化理念中汲取有價值的元素,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出發點,營造滲透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利用宣傳欄、黑板報、櫥窗、廣播、學校網站等進行職業精神方面的先進事跡、先進人物的宣傳,營造育人環境。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如校企共同開展技能大賽、文藝表演、專題報告、講座等。建立仿真實訓室,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等,實行與企業接軌的實習實訓管理制度等,營造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及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成立各種社團組織,活躍校園生活,豐富校園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五、小結
總之,以“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融合”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其貫穿于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符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有利于學生就業和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參考文獻:
[1]徐勇.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1).
[2]郝志翔.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J].企業文明,2014(9).
[3]董煜峰.中等職業學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08.
[4]姬穎超.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錫林郭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