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陸,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降水量不多,隨著工農牧業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開始在農牧業的發展中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使用,其中膜下滴灌和大型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進行了研究,從內蒙古節水灌溉的概況、內蒙古進行農牧業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意義、當前內蒙古推行節水灌溉工程技術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內蒙古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概況這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內蒙古;農牧業;節水灌溉;技術
引言
內蒙古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降水量少而不勻,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牧業、農牧業和畜牧業用水量逐漸增加,出現了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因此實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內蒙古節水灌溉的概況
當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的節水灌溉措施主要以以下四種為主:噴灌、低壓管灌、滴管和渠道襯砌等。到2015年,總共的灌溉面積達到398.7萬hm2,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54.2萬hm2,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57.6 hm2,其中發展噴灌面積達到58.7萬48.6萬hm2,低壓管灌達到58.6萬hm2 ,滴管面積達到49.2萬hm2,渠道襯砌面積達到85.7萬 hm2。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將會逐步發展大型噴灌、渠灌區節水改造和膜下滴灌等技術,從而加強對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力度,實現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2、內蒙古進行農牧業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意義
內蒙古進行農牧業節水灌溉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第一,內蒙古地區進行農牧業高效節水工程,會使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和設施,從而轉變傳統農牧業的生產和用水方式,使農牧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也得到改善,從而促進農牧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業高效節水示范區中,在整個農牧業作業環節都使用了大型先進機械,不僅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還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從而使農牧業生產力不斷提升;第二,與傳統的地面灌溉相比較,通過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技術能夠使每公頃的節水量達到1500立方米,還能夠節約大量的肥料使用量。此外,發展節水灌溉還能夠節約勞動力費用和節約機耕費用,從而使農民的支出大大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另外,高效節水和傳統的地面灌溉相比還有很大優勢,能夠使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轉變,使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三,內蒙古農牧業高效節水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牧業水利的現代化發展,通過膜下滴灌逐步建立起節約型的種植業結構,不僅能夠充分有效克服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更能夠有效解決內蒙古地區節水的現狀,使得農牧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能夠有效發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從而能夠保證糧食的安全生產。此外,內蒙古地區能夠通過先進的灌溉系統進行打藥和施肥,通過機械作業替代人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農牧業傳統耕作技術和種植結構的創新,使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業現代化能夠更好發展。
3、當前內蒙古推行節水灌溉工程面臨的問題
3.1 內蒙古地區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強
內蒙古地區由于地處我國中部,與東部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很多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強,傳統的灌溉方式深入人心,使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對于新型的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也難以得到推廣,從而制約著當地農牧業的發展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當加大宣傳節水的意識,從而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
3.2 內蒙古地區的節水缺乏相應的驅動機制和制度保障
當前內蒙古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缺乏相應的驅動機制,沒有對農牧業的節水進行嚴格限制,也沒有做好農牧業節水的宣傳工作。此外,當地政府對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規定,這樣農牧業高效節水就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嚴重影響著內蒙古地區高效節水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今后應當制定相應的節水驅動機制和制度,從而保障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3.3 內蒙古地區缺乏先進的節水技術和先進設備
由于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當地政府對農牧業先進節水技術和先進設備的投入不夠,尤其是在特別貧困的地區,農牧業灌溉依然采用牲畜和人力進行灌溉和耕作,從而影響著農牧業高效節水增產的效果,也阻礙著農牧業機 先進技術和設備,推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順利開展。
4、內蒙古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概況
內蒙古地區今年圍繞玉米、大豆、馬鈴薯和番茄等開展了大型噴灌、滴灌和渠灌等試驗,新增了四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支撐項目,大大促進了當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4.1 大型噴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噴灌是把由水泵加壓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壓水通過壓力管道送到田間,再經噴頭噴射到空中,形成細小水滴,均勻地灑落在農田,達到灌溉的目的。通過大型噴灌,能夠達到水均勻、節水、少占耕地和節省人力的目的。在內蒙古的赤峰和呼倫貝爾地區通過開展灌溉制度試驗,對馬鈴薯和大豆進行覆膜和不覆膜的對比試驗發現,覆膜后需水量大大減少,而且產量還會增加,水分生產率也得到提高。由此可見,膜下滴管水培一體化不僅實現了水和肥料的高效利用,還大大提高了水分生產率,不僅了農業的集約化管理和高新技術的應用,并提高了節水灌溉工程的效益。
4.2 膜下滴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滴灌是通過安裝在毛管上的滴頭、孔口或滴管帶等將水一滴一滴地、均勻而又緩慢的滴入作物根區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由于滴水流量小、水滴緩慢人土,因而在滴灌條件下除緊靠滴頭下面的土壤處于飽和狀態外,其他部位的土壤均處于非飽和狀態,土壤水分主要借助毛管張力作用入滲和擴散。從2010年開始,膜下滴灌高效節水工程普遍實行,并應用到馬鈴薯和玉米的種植當中。其中赤峰市一共完成了300萬米的管道鋪設,鋪設玉米膜下滴灌帶達到127畝,烏蘭察布實發展膜下滴灌達到38.72萬畝,到2015年已經達到63.47萬畝。此外,通過幾年的實驗得出了不同條件下玉米和馬鈴薯等膜下滴灌推薦的優化灌溉制度,并根據當地的土壤特性和需肥規律來確定最佳的需水量,對于當地農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4.3 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技術
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技術主要包括聚苯乙烯保溫板防凍脹技術、聚氨酯保溫板防凍脹技術、風積砂換填防凍脹技術、膜袋混凝土渠道襯砌技術、土壤固化劑渠道襯棚技術和膨潤土防水毯渠道襯砌技術這六種,每種技術都有自身的優勢,在不同的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采用具體的節水改造工程技術,從而保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更好發展和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促進當地農牧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滿金,郭富強,高文慧,楊宏志,李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J].黑龍江水利,2015,08:6-10.
[2]程滿金,王向東,馬蘭忠,陳德亮,郭富強.內蒙古自治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綜述[A].中國水利學會.科技創新與水利改革——中國水利學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中國水利學會,2014:4.
[3]高海明.內蒙古水資源供需問題對策研究[D].中國農牧業科學院,2007.
[4]王向東.呼倫貝爾市嶺東南地區農牧業節水灌溉研究[D].中國農牧業科學院,2006.
[5]黃修橋.灌溉用水需求分析與節水灌溉發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6]程滿金,程爭鳴,尉全恩,潘智剛,郭寶麗.內蒙古丘陵山區集雨節水灌溉工程試驗與推廣的技術簡介[A]..中國水利學會一九九九年優秀論文集[C].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