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對水利工作的重視,使上海這座江南水鄉的水利工作迎來歷史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上海市浦東新區郊區河道整治的實踐和經驗出發,就農村河道治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和建議,期待給上海郊區的河道治理工作以啟發,促進新區農村河道的健康、生態發展。
【關鍵詞】農村;河道;整治;生態;溝通
1、河道治理的現狀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東緣,東臨東海,北靠長江,南倚杭州灣,處于太湖流域下游,地勢平坦。上海郊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河網密布,縱橫交錯,且水系雜亂。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利工作的重視,上海郊區河道的綜合整治工作也力度空前,就浦東新區而言就先后經歷了“萬河”整治、“創模”黑臭河道整治、園溝宅河整治、中小河道整治、中小河道輪疏、村莊改造河道整治等一系列的河道整治工作。通過截污、疏浚、治岸等治理手段,農村河道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河道防洪排澇能力增強,河道水質得到改善,百姓生活環境得到提升。
浦東新區農村河道整治的重點主要是清淤工程和岸坡工程,其中岸坡的護岸形式主要是生態土坡護坡、小木樁護坡、板樁式護坡、重力式擋墻護坡、生態石籠護坡等。
2、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們農村的水利工作已由原來的主要圍繞保障農業灌溉和農業生活用水轉向改善水質、修復生態的目標上,我們的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農村河道的整治工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農村河道整治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一、治理還未形成一套系統的適合農村河道的治理思路、方法和技術。
當前我們對農村河道的治理還處在一個邊實踐邊摸索的階段,對農村河道治理的經驗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統農業水利工程的技術和經驗;二是在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中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技術;三是國內外中小河道治理的技術和經驗。然而,縱觀我們對農村河道的治理歷程,首先我們在水質改善和水生態修復上還未形成系統的思路和方法;其次,農村河道的主要污染源、整治目標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和城市河道、大江、大河存在差別;再次,我們現在的農村生活方式又和國外的農村生活方式存在差異。因此,生搬硬套其中的任何一種方法都是不適合農村河道的發展的。我們需要在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能體現現代農村特色的,適合當前浦東農村河道治理的思路、方法和技術。
二、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式不相適應情況。
農村河道承擔著農業灌溉、調蓄分洪、船舶運輸等基礎性功能,同時又是農村地區生態和環境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們對農村的河道進行了大范圍的整治,使河道槽蓄能力、環境面貌、水質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從農村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河道整治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式又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情況,主要表現在:
一是部分河道污染源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存在工程反復的情況。一些河道周邊存在畜禽場或工廠等,由于畜禽場污染和工業污染整治沒有走在河道整治之前。生產和生活廢水、污水未及時截污納管等,造成當地河道的整治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源頭進行整改,進入反復污染,反復整治的怪圈,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
二是溝通水系、調活水體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滿足農業灌溉、排水、除澇是農村河道最主要的功能。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大改革,各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利用如火如荼,卻忽視了河道的功能需求,斷頭浜越來越多,填堵河道現象屢見不鮮,區域內水系平衡被不斷破壞。同時隨著房屋經濟發展,農民違章搭建侵占河道的河道也屢禁不止,農村河道被阻斷、被侵占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溝通水系、調活水體已成為農村河道整治的當務之急。早些年河道行政審批工作相對滯后,以拆壩、拆違章為手段的河道整治方式,很難得到涉事單位和百姓的支持,給河道水系溝通工作帶來難度。今年8.23上海的一場大暴雨讓上海郊區依靠自流排水的農村鄉鎮老港、書院、萬祥等地一夜之間汪洋一片,問題矛頭直指河道的水系暢通情況。
三是河道整治目標定位不清。城市河道治理與農村河道治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市河道的治理除了排水除澇,治理黑臭之外,必須兼顧建筑與河道的和諧美觀,同時也是居民休閑娛樂的一個場所。為此,多年來城市河道在治理過程中結構性的護岸形式會多一點,往往城市河道多會考慮建設親水平臺、親水步道,河岸上青草茵茵,綠樹成行。但是這番美景安插在鄉村田野的某條河道上,就不免讓人覺得不那么和諧,農村河道應該要有農村河道的特色。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比起岸坡上的綠化,農民更樂意在岸坡上收獲美味的蔬菜、香甜的瓜果!比起親自然的岸坡形式,硬質護岸更加容易滋生違章搭建!
3、河道治理的建議
一注重科學規劃和河道治理的可持續性。首先農村河道在整治過程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水系整治規劃,整治規劃要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整治。其次河道整治在設計方案階段要做好與區域治理、新農村建設、鄉鎮建設等的規劃和銜接工作,處理好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河道整治也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道路。
二標本兼治,治理污染須先行。近年來上海郊區的河道可以說是力度空前,河道景觀的改善我們也是有目共睹,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整治工作更多的是側重于岸坡工程和清淤工程,一定程度上這些工程措施確實能夠實現短時間“水清、岸潔”,但是這不代表河道系統內實現了獨立、完全的河流健康。我們河道治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工程性措施解決河道阻滯、不暢,并最終修復或重建河道水體自凈機能。要實現這個終極目標,需要我們標本兼治,污染源整治優先。通過截污納管、簡易污水凈化處理、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減少農業污染、提倡健康環保理念等方式,減少河道污染源的產生。對于有嚴重蓄禽場污染、工業污染的河道,堅持污染源不除,河道治理不啟動,督促相關部門加快河道污染源的整治工作。
三是溝通水系,提高河道自凈能力。水系溝通是指對存在水體淤滯、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斷頭河等的問題河段,通過拆除堰壩、拓寬河道卡口段、增大過水涵洞、新增引排水河道、拆壩建橋、改涵建橋、溝通斷頭河等措施,增加水動力,促進水體流動,從而達到改善水質和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的目的。近年來我們的河道整治工作也已經越來越重視水系的溝通工作。但是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還不時碰到各種困難,我們的相關部門要堅定水系溝通利處多的思想不動搖,在規劃設計階段做好與土地利用規劃、村鎮建設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和銜接;在施工過程中做好與涉事人員的解釋工作。
四因地制宜,岸坡形式合實際。農村河道的護岸形式在選取的時候,應充分尊重農村的鄉土人文情懷,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護岸的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1生態護岸為主。盡量保持岸坡的原生態,僅在緊鄰道路、橋梁和房屋等構筑物的河道上增設少量硬質護岸,并優先選用生態化用材。2兼顧親水和便民。護岸的選取應最大程度地方便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3保護河道形態的多樣性和河道水生物的多樣性。盡量維護河道的自然形態,防治人為侵占河道和使河道直線化、呆板化。保護河道生態鏈,確保水生植物多樣性。4做好與民宅、農田、道路與跨河建筑物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水資源保護》,朱偉,姜謀余,蔡勇,楊平,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