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對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那么要做好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就必須從水土保持工作做起。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工程,它是當前生態環境建設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旦忽略了水土保持工作,就會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因此,就必須要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同時加強這方面的重視,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的相關法律法規。本文從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兩者之間的關系入手,對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重要作用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對能源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一旦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直接影響的就是人們的正常生活。水土流失現象是由于地表植被受到破壞,土壤的水侵蝕力度加大所引起的自然災害,一旦對其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就會間接引發其它地質災害,這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也有客觀的必然性,刻不容緩,只有協調處理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兩者的作用,才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1、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
1.1 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態環境建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地域面積遼闊,地形極其復雜,不同地區的地質地貌各有差異,其中高山丘陵地貌占有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這就使得森林植被的綠化率很低,造成水土流失現象的頻發,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水土流失現象還亟待改善。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成為了必然選擇,那么對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兩者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整個生態環境建設體系中,對于水土的保持是重中之重。
1.2 水土保持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
水土流失問題一旦擴大化,不僅會引起其他相關地質災害,而且還會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喪失。土地是一個在地質、地貌、氣候、植被以及土壤、水文等共同作用下的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都是不能相互替代和缺失的,而且只有所有要素的綜合作用才是土地價值體現的保障,一旦某一環節出現了差錯,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因此,從這方面來說,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減少土地資源的流失,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就十分重要,只有水土得到了保持,土地資源價值得到了體現,生態環境建設才可以順利進行。
1.3 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兩者的目的相同
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關系,從兩者的具體實施和作用原理來看,兩者的各項措施實施主體都是以自然環境為主的,依據自然環境來采取各項改善措施,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協調處理好各方面主體的關系,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確保自然環境的良好,減少人為的破壞,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作用,同時對生態系統中的自然資源起到保護作用,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2.1 固定溝床的作用
水土保持對于溝床的固定作用可以通過技術措施實現,可以對泥沙起到攔截和儲存,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對于溝床固定工程來說,它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溝道底部出現下切現象,把侵蝕基準面固定并抬高,這樣就可以對山洪的流速起到減緩作用。可以在山區地區建設谷坊和攔沙壩,對山洪中的固體物質起到阻隔作用,避免泥沙災害對建筑物的造成的破壞,而且也可以對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土層地表的營養不會流失。除此之外,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還可以恢復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可以為動植物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這對生態環境建設來說也是有重要推動作用的。
2.2 立體化的保持生態建設良好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用骨干壩、淤地壩、小型水庫等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發揮在溝道中對上游淤泥的攔截和下游水量的儲蓄作用。在溝道上建設的壩體,加上壩體內所淤積的土地稱之為是壩地,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泥淤地起到攔截作用,泥淤地通常是不能進行長期貯藏的,加上壩體自身對于下游的灌溉要求較弱,這就會導致淤泥淤積的面積不斷擴大,這樣就會導致壩體和壩地兩者形成一個整體,可以把這個整體看作是一個重力式的阻擋淤泥墻壁,減少反濾體排水設備,這樣可以使壩內的地下水及時排出,降低了壩體內部的pH值,使其土壤肥力不會損失,從而確保壩坡的穩定性良好。構建溝道壩系體系可以實現對淤泥的攔截,如果是有水源的溝道則可以建設小型水庫,起到水土的協調作用,進而實現攔、排、蓄、灌的立體化治理模式。
2.3 協調地區的局部氣候,豐富生物多樣性
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恢復地表的土壤肥力,使地區的植被生長更加茂盛,而植被的生長又可以使近地層地區的小氣候向良性的方向發展,保證近地層的溫度降低,濕度增加,減少了晝夜溫度差,這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密切關系。一旦地區的氣候條件得到了改善,則良好的氣候條件又可以對該地區的森林植被生長提供各方面支持,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豐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又可以平衡生態系統,因此,局部氣候的改善所帶來的益處是多方面的。此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還可以進行挖條溝措施,對原有的板結土壤和母質層地表起到改善優化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起到攔沙蓄水的效果,蓄水功能的實現就可以為植被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植被的根系就可以起到穩固土壤的作用,也就促進了林木的健康生長,有利于物種豐富度的提升,與此同時,這對生態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和自動調節能力提高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2.4 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人們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生活的綠色化和環?;捎诮洕ㄔO中不合理的能源開發方式,對森林資源的濫砍濫伐,導致生態系統惡化,水土流失加劇,從近幾年所發生的地質災害來看,大多都與生態系統的失衡有關,究其原因,水土流失是不可忽視的。那么為了長遠發展,就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時代的發展變化,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對水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促進土地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處理好生態環境中的各個環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構建一個完整系統的生態環境建設體系,那么從這方面來講,要首先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切實發揮水土保持的作用,就要對水土保持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包括地質、水文、氣候等等,例如采取攔蓄降水,可以使地表水引入到深層土壤之中,進而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實際儲藏量,尤其是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地區,這樣可以使地區的地表植被生長更加茂盛,減少了暴雨所帶來的水侵蝕危害,進而使水土更為穩固,不會因為暴雨沖刷而流失,也就降低了其他自然災害發生的機率。
除此之外,這也可以大大減少江河河道的淤泥淤積,提高水利工程設施的使用壽命,總之,這些水土保持措施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有重要作用的。
3、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水土保持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它在整個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而且也可以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在具體的措施落實上,要正確把握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兩者之間的關系,按照統一的規范性指導文件,對水土保持所涉及到的各項措施進行明確,實現水土保持的長久化,進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劉巧蓮.淺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J].科學之友,2011,(01):154-155.
[2]郭慧芳.淺談水土保持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0):165.
[3]劉震.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發展研究,2015,(10):1-5,15.
[4]袁敏.水土保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與途徑[J].城市地理,2015,(2):165-165.
[5]張佳,孔令法,王啟猛等.水土保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J].山東水利,2014,(2):20-21.
[6]馬勇.水土保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與途徑[J].商品與質量,2015,(21):35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