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及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米袋子”、“菜籃子”影響到城市的發展。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的形成既有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有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健全的影響,還有農村的環境保護設施和投入嚴重不足影響。提出了防治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及措施。
【關鍵詞】農村;環境問題;現狀;背景;原因 ;對策
在城市工業化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城市污染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污染流向農村,農村一邊自身產生的污染無法處理,一邊卻要接受城市的污染。可以說農村環境的惡化已經影響到農村人口的生存,影響到新農村的建設,已成為社會和諧建設的一大障礙。在這種背景下,對中國農村環境問題原因及對策的探討就顯得十分必要。
1、產生農村環境問題的原因
1.1 農業生產、生活方式落后
1.1.1 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而謀取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方式,而中國農村農業生產方式落后。中國農業生產的特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的、原始的生產經營和傳統的養殖與無節制地使用化肥、農藥相結合的方式。由于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大量的農藥、化肥投入到農田生產中,導致了土壤板結和土地生產力的下降,而農藥化肥流失又造成水體污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造成對人體的危害,以致農民不敢吃自己種的糧、養的魚。
1.1.2 農業生活方式落后。農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較深,在日常生活中較少考慮到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
(1)缺乏規劃建設。由于千百年來的習慣和農民自身對環境問題的漠視,形成了多數農民守土戀家,居住分散,布局混亂,缺乏整體規劃狀況。
(2)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衛生差。我國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相落后,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養殖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使我國大部分農村“臟亂差”現象嚴重,環境衛生狀況差,生活垃圾沿河、路等隨處亂堆、亂放,堆存產生的濾液,是蚊蠅、細菌、病毒孽生繁衍場所,也是污染水體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或直接排放,沉積在村邊溝壑或村莊地面,最終對飲用水造成污染。
(3)人畜混雜,一些農村現在仍然是人畜共處一院甚至是一室,大量的畜禽糞便在道路兩側、庭院一角隨意堆放或隨污水就近排進溝渠河道,對空氣、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4)農村生態破壞嚴重。目前我國還存在掠奪式的采石開礦、挖河取沙、毀田取土、陡坡墾殖、毀林開荒等行為。很多生態系統功能遭到嚴重損害。
1.2 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健全
1.2.1 相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不健全。中國的環境保護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1989年12月通過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但中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仍不健全。法律規定在條文上過于抽象,實踐中難于操作,缺乏調整和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
1.2.2 農村環境司法上存在問題。當農村環境污染事件造成公共環境、利益或者農村群眾人身財產傷害時,公眾多愿意選擇向政府環境管理相關部門上訪、投訴,通過調解、賠償等方式解決問題,而不向司法機關提起環境行政訴訟或者環境民事訴訟,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1.3 農村的環境保護設施和投入嚴重不足,環境保護意識不到位
一方面,政府過去長期“重經濟、輕環境”、“重城市、輕農村”,在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向經濟發展和城市環境保護方面傾斜,造成對農村環境的忽視和農村環保宣傳和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差。目前,農民受自身文化素質和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認識不到環境污染深層次的危害性和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村級組織對農民的號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現農村公共環境無人管、管不了的現象。
2、農村環境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2.1 加強農村的環境宣傳教育
一要加強輿論引導,努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強大的輿論氛圍。
二要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來改善目前農村出現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污染的問題。中央政府及各級政府有責任指導和幫助農民,增加他們受教育的機會,使農民懂得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讓農民知道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 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整治,節約資源、走生態農業道路
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對于生活垃圾,要修建垃圾處理點,集中存放、定時清運,進行無公害處理和處置。發展生態養殖,促進畜禽糞便資源化,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發展沼氣技術,變畜禽的排泄物為沼氣,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經濟。要加大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村生活污染、秸稈焚燒污染和化肥、農藥、農膜污染防治力度,推動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
2.3 健全機制依法治理環境,加大環保投入
各級政府的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切實擔負起改善本轄區環境質量的職責。對重要的規劃和建設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防范決策失誤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要把環保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落實任期目標責任制,將環保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領導的政績考核范圍,把貫徹執行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作為各級領導的行動規范,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各級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保證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大對農村生態建設環保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積極爭取農村環保專項資金,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重點工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傾斜,加大財政資金的專項轉移力度,明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資金渠道和部門責任,對農村環境保護治理好村鎮和生態村的以獎代補方式加大投入, 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應強化環保內容,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檢查、考核獎懲機制。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小城鎮環境問題及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50.
[2]賈風姿,楊馭越.中國農村環境問題成因透析[J].遼寧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