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河湖管理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分析了邢臺市現狀水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水生態建設的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管理六個方面,提出了河湖管理的主要任務,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湖管理;水生態文明建設;水資源
序言
邢臺市素有泉城之稱,景色壯觀,享譽中外。近幾年來淡水大量流失、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濫用水資源、河流急速干涸等,導致邢臺出現了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退化等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此水利部制定了《關于加強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促進河湖休養生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1、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邢臺市水資源短缺、防洪排澇標準不夠、水資源配置體系不完善、水資源利用率偏低、飲用水安全不達標、水土流失嚴重、天然河湖濕地生態系統受損、地下水超采、泉水干涸等一系列問題。河湖管理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河湖防洪排澇能力較低
防洪工程多興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蓄水、排水系統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水庫、湖泊、河道、滯洪區蓄排水能力較低,河道堵塞淤積嚴重,排水不暢。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河流治理剛剛起步,防洪減災的任務依然繁重。
1.2 地下水超采嚴重
隨著淺層孔隙水污染加劇,巖溶水的開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達活泉、百泉相繼斷流,甚至枯竭。標準最低的狗頭泉近年有泉水自流。2005年引朱濟邢向市區供水,關閉電廠、鋼廠自備井,巖溶水水位回升,9月泉水復涌,之后又枯竭。
1.3 水污染現狀令人堪憂
全市地表水Ⅲ類以上水僅占地表水總量的37.9%;劣Ⅴ類水占地表水總量的50.8%。深層承壓地下水中Ⅳ類和Ⅴ類水監測井占總監測井比例達62%,主要超標因子有礦化度、總硬度、氟、鐵等,部分井檢測出亞硝酸鹽等人為污染物。據統計,市區排污量最大,占全市排污總量的29.6%;污水排放量在1000-2000萬t的縣市有邢臺縣、沙河市、隆堯縣3個縣市,占排污總量的21.3%。
2、河湖管理與水生態文明建設
2.1 建設目標
邢臺市以現有河流、水庫、湖泊、泉水為基礎,保護水源地,保障飲水安全,加強河湖管理和保護,恢復水生態系統,健全水文明管理體系,建設“泉水復涌、水清岸綠、貼近自然、適宜居住和發展”的水生態文明城市。
2.2 建設體系
水生態文明建設可分為水資源建設、水環境建設、水管理建設三大體系。河湖管理主要任務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體系建設內容緊密相連,詳見表1。
2.3建設保障
2.3.1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邢臺市水務局局長任組長,分管河道管護副局長為副組長,各有關職能部門共同參加的河湖管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邢臺市水務局,負責落實各項工作展開。
2.3.2 落實管理經費。邢臺市水務局可根據河湖管護任務要求,合理核算管護經費,拓寬經費渠道,穩定經費來源。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試點工作期間經費可由邢臺市財政負擔。待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后,按照“鄉鎮自籌為主、市縣補助為輔”的原則,多元籌集管護經費。
2.3.3 提升管理能力。各村組建河湖管理保護隊伍,負責本轄區內具體管理養護工作。管理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并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識,經教育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3、結語
河湖健康不僅關系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關系到流域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河湖健康管理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均尚處于探索階段,應結合本地水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河湖管理模式,從而推進邢臺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