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連
摘要:唐代的箏樂十分盛行,上至宮廷與官樓,下至民宅與商船,幾乎處處都能聽到古箏聲。當然,箏樂的盛行必然離不開箏樂演奏家,更離不開他們精湛的演奏技藝。《全唐詩》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詩人對那個朝代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本文主要通過研究《全唐詩》中與箏人有關的詩篇,來窺探唐代的箏人箏藝。
關鍵詞:唐代箏人 《全唐詩》 箏藝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的一個時期。那時的社會安定、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藝術,也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唐代的眾多樂器中,古箏是佼佼者,正所謂“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可見古箏藝術在當時非常盛行。在這一盛況下,唐代詩人用大量的詩作對古箏藝術進行了深入而又細致的描寫: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藝人的不凡身手等等,這些詩作為我們當今唐箏研究者研究唐代箏樂藝術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不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因此歷來被人們所稱頌。
一、唐代箏人概述
唐代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唐詩則是唐代文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詩人對那個朝代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通過研究《全唐詩》中與箏有關的詩篇,來窺探唐代的箏人、箏藝也是非常具有學術保證的。
通過研讀相關文獻,我們能看到到唐代的箏樂十分盛行,上至宮廷與官樓,下至民宅與商船,幾乎處處都能聽到古箏聲。當然,箏樂的盛行必然離不開箏樂演奏家,更離不開他們精湛的演奏技藝。唐代箏家層出不窮,人才濟濟,單唐詩中提及的就有薛瓊瓊、襄陽女子、李元憑、崔氏女、常建、謝好、姚美人、崔七、秦姝、鄭女、田大夫、丘妓、王郎中妓、郭無名、李程妓、李湖州孺人、李中丞洪妓、白居易、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李周、伍卿等十幾位名手。這里既有宮廷箏手、王公貴族家私養的箏妓,也有為了生計而演奏的青樓里的箏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會時常演奏箏樂,偉大詩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箏樂愛好者,從他的詩篇可以看出,他不光賞箏,還特別愛親自彈箏。也正因為有了白居易這種文人雅士對箏樂的愛好,并把自己對箏樂的所見所聞所感用詩篇記錄下來,我們今天才有幸能再次了解和感受唐代的箏樂。
二、唐代箏人的箏藝表現力
通過研讀相關文獻,我們能夠了解到唐代的箏人很多,從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而從《全唐詩》的相關詩篇,我們仿佛還能看到箏家演奏時高超的彈箏技藝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此,我們將從唐詩中找根據,分析當時比較著名的一些箏家及其箏藝表現力。
(一)薛瓊瓊
當時“梨園弟子”里箏部的“箏長”就是“開元第一箏手”薛瓊瓊,人稱“教坊第一箏子”、“理箏為宮中第一”,直到宋代還被推祟。卷891崔懷寶《憶江南》:“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詩中的玉人就是指的箏妓薛瓊瓊,因中宮楊羔潛還,崔懷寶邀楊喝酒,在飲酒中,羔令崔作詞,正好看到薛瓊瓊,故做此詩。
(二)襄陽女子
盛唐箏人。卷119崔國輔《相和歌辭·襄陽曲二首》:“少年襄陽地,來往襄陽城。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詩中沒有具體說明是哪一位女子,所以只能根據詩人的生活年代以及詩的內容推斷此女子為盛唐時期的箏人,而且生活在襄陽城里。
(三)常建
卷144常建《高樓夜彈箏》:“高樓百馀尺,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
常建是盛唐詩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官吁胎尉。后隱居鄂堵的西山。本詩前四句扣題,后四句寫所奏箏聲的急切和悲涼,全詩只一個“苦”字,就定下了整個的感情基調。從“急”、“鳴”可看出,作者彈箏的速度快、音色洪亮,從詩中我們不難看出,常建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擅長演奏箏樂的音樂人士。
(四)姚美人
中唐宮廷箏手。卷277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美人曾在禁中)》:“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張應繁節,玉指回旋若飛雪……昭陽宮里最聰明,出到人間才長成。遙知禁曲難翻處,猶是君王說小名。”
本詩一開始就描繪了美人的出場,“恨識遲”更是表達了詩人對其美貌的贊賞。然后描寫她拍箏前的準備以及箏聲高急輕慢的變化,表現了姚美人高超的彈箏技藝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最后感嘆如此聰明的美人,只有“出到人間才長成”,間接的述說了宮人之苦,詩篇表明姚美人是箏藝高超的宮廷箏妓。
(五)鄭女
中唐箏人。卷265顧況《鄭女彈箏歌》:“鄭女八歲能彈箏,春風吹落天上聲。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髻鬣,三聲白猿臂拓頰。鄭女出參丈人時,落花惹斷游空絲。高樓不掩許聲出,羞殺百舌黃鶯兒。”
詩作首先介紹鄭女八歲時就已經能彈箏,又以“天上聲”以及三聲不同的描述暗示了鄭女高超的箏藝水平,而“鄭女出參丈人時,落花惹斷游空絲。”一句,更是隱喻了鄭女的可憐身世,從“落”、“斷”、“空”等用字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鄭女所給予的深切同情,最后以“羞殺百舌黃鶯兒”相反襯,更肯定了鄭女的彈箏技藝和美妙箏聲。
(六)崔七
中唐時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帶)的箏伎,擅長演奏悲哀的曲調。白居易在江州任司馬時曾聽過她的演奏,并寫下了《聽崔七伎人箏》、《聽夜箏有感》兩首詩。
卷438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詩中寫到:“花臉云鬢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此詩描述了崔七妓人演奏的愁怨曲調,詩人白居易當時剛從京都貶至江州,心情非常壓抑,在聽了崔七妓人的演奏以后,更是產生深厚的愁思,甚至使詩人的頭發完全變白了,雖然在此使用了藝術夸張的手法,但是也說明了崔七的演奏非常具有感染力。
(七)秦姝
秦姝,不知其真實姓名,她是中唐詩人劉禹錫友人房開士的侍姬,善箏,應是長安一帶人,所以被稱為秦姝。曾屬教坊梨園子弟,是樂妓出身。
卷356劉禹錫《傷秦姝行》:“長安二月花滿城,插花女兒彈銀箏。南宮仙郎下朝晚,曲頭駐馬聞新聲……從此東山非昔游,長嗟人與弦俱絕。”此詩先是描寫了秦姝的箏藝高超,使“南宮仙郎”房開士“心中蕩漾”、“馬蹄逶遲”。然后專門拜訪并一見鐘情,而再一次傾聽其演奏后更是增進了愛慕之心,最后終于迎娶。詩篇尾聲又描寫了秦姝的死使侍兒掩泣,鸚鵡不語,爐香自滅等,也是暗示其箏藝之高超。
(八)謝好
謝好是唐代寶歷年間杭州的名樂伎,善歌舞,尤善彈箏。白居易在卷444《霓裳羽衣歌》中提到“移領錢唐第二年,始有心情問絲竹。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在初次看了《霓裳舞》之后,其藝術魅力使他大吃一驚,時隔多年之后,當詩人調至杭州任職時,才有機會教會了玲瓏、謝好等一些樂伎演奏這首曲子。
(九)李湖州妻子
卷265顧況《李湖州孺人彈箏歌》:“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上陽宮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憐碧玉。思婦高樓刺壁規,愁猿叫月鸚呼兒。寸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獨把《梁州》凡幾拍,風沙對面胡秦隔。聽中忘卻前溪碧,醉后猶疑邊草白。”
詩中李湖州指湖州長史李洪,李洪于大歷末建中初曾為荊州刺史,后遭讒外貶,貞元五年正月任湖州長史。孺人在古代指丈夫的妻子,也通用為婦女的尊稱,這里指李湖州的妻子,此詩前半部分主要是描述宮人和思婦的愁、怨心情,而后半部分主要通過描寫李湖州孺人演奏箏曲《梁州》的情形,把她的演奏技藝描繪的出神入化,“寸心十指”兩句,說明她演奏時心指相合,隨心所欲,而“聽中忘卻前溪碧,醉后猶疑邊草白”表明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非常強,能吸引聽者完全沉醉到她的音樂中去。
(十)李中丞洪妓
中唐箏妓。卷821皎然《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時量移湖州長史)》:“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畦宛轉聲相隨。夜靜酒闌佳月前,高張水引何淵淵。美人矜名曲不誤,蹙響時時如進泉。趙琴素所嘉,齊謳世稱絕。箏歌一動凡音輟,凝弦且莫停金罍……”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此箏妓為御史中丞李洪的家養箏妓,貌美藝高,而且演奏的是軋箏,詩中還介紹了軋箏是竹制的絲弦樂器,并從多個側面暗示了箏妓高超的演奏水平。
(十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祖籍太原。五六歲開始學作詩,八九歲便懂得聲韻。他不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詩人,而且也是一位卓有貢獻的音樂家,具有高深的音樂修養,他不僅擅長演奏多種樂器,而且在音樂評論方面和用詩歌來描寫音樂舞蹈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
卷442白居易的《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此詩為詩人自己月夜彈箏。詩人不僅能彈箏,而且“自彈自感暗低容”,以至曲終還“別有深情一萬重”。這首詩說明了白居易不僅善于鑒賞,而且自己也精于音律,結句強調了音樂的情感作用,這是白居易音樂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
(十二)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
李青青、龍佐為中唐宮廷箏手,李青青享譽元和至大中年間(806-860),卷519李遠《贈箏妓伍卿》:“輕輕沒后更無箏,玉腕紅紗到伍卿……”輕輕在此疑作“青青”,即李青青,無箏是指沒有彈箏的高手,這首詩從側面反映了李青青的技藝超群。
李從周、常述本、史從為晚唐箏手。據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箏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李青青及龍佐,大中以來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從、李從周皆能者也,從周即青孫,亞其父之藝也。”由此可知,李從周是箏樂世家,從其爺爺李青青開始,包括其父親都是彈箏高手。
(十三)李周
卷687吳融《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應宮出入年方少。青驄慣走長楸日,幾度承恩蒙急召……年將六十藝轉精,自寫梨園新曲聲。近來一事還惆悵,故里春荒煙草平。供奉供奉且聽語,自昔興衰看樂府。只如《伊州》與《梁州》,盡是太平時歌舞。旦夕君王繼此聲,不要停弦淚如雨。”
詩篇主要描述了晚唐時期著名的宮廷箏手李周的事跡,深入描繪了箏手李周從少年到老年的箏藝生涯,從詩中能看出李周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古箏演奏家,七、八歲時就通曉五音六律,尤其擅長箏藝,年近花甲的時候,不僅演奏技藝轉變得更為精湛,而且還改編、創作了許多新的箏樂作品,最后被提拔為梨園供奉的晚唐一代箏家。
(十四)伍卿
伍卿是晚唐的著名箏妓,卷519李遠《贈箏妓伍卿》:“輕輕沒后更無箏,玉腕紅紗到伍卿。座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
這首詩作描寫的是詩人李遠在聽完了箏伎伍卿的表演后,深受感動而作此詩篇贈與伍卿,詩篇生動描繪了伍卿演奏的箏樂使“座客滿筵都不語”,而“一行哀雁十三聲”一方面將箏曲哀怨的情緒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藝術表現力與演奏者的技術是分不開的,所以也更深層的反映了伍卿彈奏箏樂的技巧以及表現力非常強,感人至深。而且通過前兩句的描寫,從側面說明了伍卿的箏技在晚唐時期非常出名。
三、結語
由此可見,唐代的箏人層出不窮,人才濟濟,僅《全唐詩》中提到的就有十幾位,從初唐一直到晚唐,既有宮廷箏手、王公貴族家私養的箏妓,也有為了生計而演奏的青樓里的箏妓,甚至普通百姓、文人雅士也會時常演奏箏樂,而通過這些詩篇有限的文字表述,我們也能感覺到箏家高超的技術和精堪的藝術表現力,以及強悍的藝術感染力,她們做到了真正的“人琴合一”,這是值得我們當今的古箏演奏者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