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敏
摘要:所謂的理解音樂,其實就是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過程,也就是了解音樂的特點、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在特性、內在結構的過程。找出制約這些音樂作品的那些具有規律性及性格特性的內容和正確的演奏方法,以及通過這種能力去把握聽覺本身所感受到的音樂作品中如音色、力度、速度、協和、不協和等音樂的感性因素。
關鍵詞:音樂作品 理解 創作者
在我們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有理性和感性兩種因素對我們理解音樂起著重要的作用,理性因素需要有較高的理解音樂的水平,但是不能脫離其較低的理解水平而存在,感性因素也只有和理性因素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時,才會使我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成為可能。
構成音樂作品欣賞者的理解音樂過程是多種多樣的,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欣賞者有著很多心理活動。比如:想象和聯想。這些活動都是一些主動性的活動,它制約著、控制著一些其它的想象活動。這就說明了理解音樂作品的過程是一項多種多樣的心理活動的綜合體現,這些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相互補充和互為轉換,欣賞者在欣賞音樂作品接觸時所產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水平改變著音樂作品的表達意愿,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欣賞者和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就無法實現,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構成音樂理解的不是欣賞者那些有認識性的、邏輯性的一些活動,理解音樂的過程不同于理解音樂中圖像、符號、所指物的識別過程,當我們談到怎樣理解音樂時候,我們總是想音樂所要表現的內容是什么,具體形象是什么。但是音樂的理解是一種智力活動,他們同文學不同,也不同于音樂外的其它領域,音樂所反應的是人對作品的體驗及在理解認識上的反應程度。當我們在談到如何欣賞音樂作品,也就是理解音樂作品時,這種理解它不像其它如文學、詩歌中對所要表達的有著明顯目標,但我們仍然承認音樂作品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多種產品中的一種,是一種符號的綜合體。
一部音樂作品,都有著自己特定的音樂語言,我們要根據不同的作品去不同的一位音樂創作者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時,總是要求欣賞者把握和理解這部音樂作品的音樂形象和要表現的內容含義,所以,他不僅要選擇能夠表達這種音樂形象和內容風格的特定的種類和形式,而且還要選擇他所想要表達的內容的綜合體,在各種各樣的藝術表達中,對象征性的符號在接受過程中都具有多義性的,但是不同的是在不同種類的藝術中這種多樣的多義性在表現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在音樂中表現程度是最大的,理解音樂是接受音樂的過程,不同接受者,理解音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接受者理解力的水平越高,對音樂作品理解得也越深,傳遞給他的東西就越多。但是對一部音樂作品的理解沒有唯一的理解標準,當欣賞者想理解好一首音樂作品時,就必須去聆聽和欣賞音樂作品,這種聆聽和欣賞是一種人類正常的活動現象,而這種現象是通過欣賞者自己獨特的手段來實現的,并且還能將作品傳遞到另外一些欣賞者和接受者,盡管他們各自屬于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類型。
音樂作品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所要表現的多義性使得我們在理解音樂作品時只能采取非常傳統的方式去感受,在理解音樂作品時能做到不能把一首抒情作品理解為一種諷刺性的作品,例如在欣賞《夜鶯在歌唱》這首樂曲時,欣賞者都會努力地去辨別鳥叫的音樂要表現是夜鶯還是布谷鳥的叫聲,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也不能把一首哀怨的樂曲理解為一首歡快的作品。例如在欣賞《化蝶》這首作品時。欣賞者就不能把這首作品理解為歡快的感受,因為在化蝶樂曲的背后反映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對舊社會傳統婚姻禮儀的抗爭與憤怒,對完美愛情的向往和追求,訴說了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一部音樂作品,只有在被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喚起欣賞者的特定情緒反應,這是音樂作品審美表達的一種形式,只有欣賞者的知覺活動能使自己對特定的音樂符號做出理解后,才能產生他的情感反應。音樂作品和其他文學等藝術種類一樣,在本身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刺激物體系,這些獨特的刺激物在不同的層次上喚起不同的情感反應。
例如在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刺激物,像樂曲的速度、力度、色彩等各種不同的結構原則。因為音樂作品的風格、類型不同,欣賞者對音樂所產生的理解就不同,我們在去聽音樂會之前,通常會看到節目單,通過作品的名字和作曲家的名字去了解這些作品所屬的時代、特點和風格。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欣賞好音樂作品,從而去理解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帶給我們的魅力。例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作品,通過他的名字和樂曲名字《愛情的故事》,我們就會理解成是一首反應現代愛情的浪漫的樂曲,這樣就理解了音樂作品的內容與思想。
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只有欣賞者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與創作者的思維和意識達成共鳴時,這部音樂作品才能實現它的自我和意義。例如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中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欣賞者與貝多芬所要表達的思想同步時,才能使欣賞者了解貝多芬的音樂的特點,理解《第五交響曲》的創作時代與背景,以及貝多芬晚期與生命抗爭的生活狀態,大致理解這部音樂作品的內容,那貝多芬作曲的目價值的達到了,理解音樂的過程也就是欣賞音樂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交融的過程,主體這里指的是音樂的欣賞者,客體指的是被欣賞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也就是理解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作為客體的音樂作品將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獻給欣賞者,以豐富多變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聽覺。于此同時,作為主體的欣賞者不斷地將自身情感和想象投放到作品中去,即使是這樣,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也是存在著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不同理解方式。
如何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就是要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和音樂形象,把握音樂作品的音響符號的含義,其次就是對音樂作品音響的理解。欣賞者對音樂的理解就是各種各樣的理解和理解之間的一種過渡,對音樂作品的每一次接受與理解,都在改變著欣賞者對音樂的新的接受和體驗,也都在改變著欣賞者的接受狀態和對音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