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
隔段時間,我都要去一趟濟南回民小區。干什么呢?套用濟南俗話,是“裁縫掉了剪子——只剩下尺(吃)了!”
我們總是先到回民小區吃早餐,再買回各種各樣食貨。
早餐最常享用的是甜沫和牛肉燒餅。
魏新在《魏道泉城》欄目繪聲繪色描寫回民小區的甜沫:連接濼源大街的街口處有三家,哪家喊得好聽,哪家甜沫好喝……兒子看過文章后笑道:“看來他不常到那邊吃。”據說真正懂行的甜沫“吃家”,要拐彎抹角深入街道中部。此處有家甜沫店回頭客最多。他們用的小米面、粉絲、花生米、豆腐皮與其他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他們用適量姜沫兒,小白菜則是切碎后碼到碗里,將煮好的粥直接傾到上邊,小白菜嫩綠如翡翠,清香撲鼻,口感甚佳。我說:這里的甜沫太咸!可是現在不管中餐還是洋快餐,哪有不咸的?想認真控鹽,只能在家里自己做飯。
去甜沫店的路上有好幾家賣牛肉燒餅的。確切地說,該叫燒餅夾牛肉,類似于西安“白吉饃”。煮好的牛肉與老湯一起放在大桶里,用的時候,夾出一塊肉,最好是肥瘦相間的肋條,剁碎,澆上一勺老湯,夾到剛出爐的燒餅里。燒餅必須現烤,外邊微黃酥脆,里邊柔軟多層,有椒鹽味兒。回民小區的熟牛肉都必須用老湯,老湯老湯,湯“老”到什么程度?有人開玩笑說:最好的“煮家”用的是乾隆時期的湯!一代一代,一年一年,一鍋一鍋延續下來。我自己也在家里做醬牛肉,可惜沒有“乾隆”湯。
我到回民小區做“吃貨”,都是兒子“導引”。兒子曾在青州上過一年高中,住在回民小區,吃在回民小區,對各種回民吃食如數家珍。青州回民的生活習慣大概會影響他一輩子。女兒則對回民小區的飲食“不感冒”,人家喜歡我叫做“又貴又不好吃”的西餐。孫女阿牛與小姑姑有同好焉,也講究吃飯吃有空調放音樂的洋“氛圍”。阿牛稱我“奶胖”,有一次她感嘆:那家著名牛排店的牛排,“還真不如奶胖燒的牛肉好吃!”而奶胖煮的牛肉又比回民小區的稍微差一點點。
其實早在兒子上小學時,我就是回民小區常客。幾乎每個星期天我與先生都會騎上自行車,從山東大學宿舍出發去買一周用的牛羊肉。年輕騎車不費力,不知不覺已過泉城路,到西門橋,免不了停下車,觀賞一番橋下清清河水,河邊依依楊柳,然后從共青團路拐進市場。這里是濟南知名的牛羊肉集散地。每天天不亮,黃河岸邊、泰山周圍的清真肉戶就把當天“成品”運來。我們九點到達,這里已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來采購者不止回民。我常有騎了十幾里路車卻買不到牛腱子的“煩惱”,那時我會買些熟牛肉回來。有幾家真算得上“名牌”,牛腱子、牛口條、牛百葉,味道醇香,回味悠長,家人百吃不厭。我還是某家羊肉店的常客。店主夫婦會將羊肉剔好洗凈鉸成肉餡,再告訴我們:市場上哪家牛肉最好。聊天中,我知道店主孩子一個念回民中學,一個到中央民院學舞蹈去了。賣肉者的孩子學芭蕾舞?真有想象力!是啊,在這個萬花筒似的社會中,人所處的階層會不斷互相換位。只要你肯努力,什么變化都會發生。
到回民小區采購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順路進五龍潭一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把五龍潭叫“凈池”。這名字太棒了!在我眼中,五龍潭有“二凈”,一曰干凈,二曰清凈。真真是碧水錦魚,夾岸桃花,風景幽雅,恍若仙境。五龍潭泉多、樹多、花多、鳥多,人比較少,最宜讀書人在此歇息沉思。我年年進五龍潭,唯一一次“留影”,居然是前不久年方五歲的外孫女寶寶牛給“胖姥姥”拍的。背后是花和泉水,還有依稀可見的水中游魚。我有時感嘆:同樣這么好的泉這么好的景,五龍潭“名氣”怎么就不像趵突泉那么大?這大概和社會人生相似,默默耕耘常不及大聲喧鬧?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老之已至。現在到回民小區,都靠兒子開車了。此處的牛羊肉市場亦“鳥槍換炮”。似乎規模更大質量也更好了。賣肉者不再像過去那樣散兵游勇、沒名沒姓,好多成“氣候”了。各家都有醒目招牌,許多家門前擺肉架,牛肉掛在架子上。這說明肉沒注水。牛腱子仍經常買不上。兒子喜歡在某家買羊里脊,回家用電烤爐自烤羊肉串。哦,對了,濟南不是還有個名字叫“擼串之城”?有人曾統計濟南人一天吃掉多少噸羊肉串。大概還沒算上兒子這種“自烤型”吧。
我們在回民小區早餐后完成采購,都是吃的:牛羊肉、鍋餅(做燴餅用)、餅絲(做炒餅用)、五香花生米、葵瓜子、青菜……必不可少燒餅和包子。回民小區滿街都是隨到隨買的燒餅鋪,兒子卻必須排隊買一家的燒餅,因為此家烤制燒餅不用液化氣,而用無煙炭火。往往是喝甜沫前交錢預訂,喝完取貨。還要到某居民樓五樓買馬蹄燒餅。這兩家燒餅專業戶每天都只做固定的數,賣完收攤,有再多的人想買也是“明天見”。店主曾說,錢夠用就成,干什么那么勞累自己!至于包子,我們也固定在一家買,那里僅牛肉包子種類就六七種,也得排隊。我對這家牛肉包子鋪的評價是:僅次于我做的。這似乎是吹牛,其實已算很高評價。“文革”期間我曾被造反派發配食堂勞動一年。我做包子餃子的水平不低,我當然比需要掙錢的商家更注重真材實料。
小區外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小區內卻有低矮的平房、狹窄的小巷。在這里頂頭遇到個姑娘,大眼睛,長睫毛,高鼻子,櫻桃口,黃褐色卷發,像從新疆過來的維吾爾族人,其實絕對是“本地戶”。既有波斯“泊來”的面貌及生活習俗,又融合了華夏文化,這,大概就是濟南回民小區常給人的印象。這樣的“小區”已經成了一種“中國特色”。我的家鄉青州有,如東關;北京也有,如牛街。這些地方其實都可以叫“穆斯林美食街”。
漫步回民小區,路經南大寺,常令我撫今憶昔、思聯中外。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父親擔任益都縣主管文教的副縣長時,就主持修復青州元代清真寺。我曾當隨從參加過開齋節活動。我印象中童年活動有一項是:按照母親吩咐,手提一只吱吱叫的雞,到寺里找“師傅”(阿訇)“奉真主口喚變成人類的食物”。“文革”前父親擔任省民委和省伊協領導時,常到南大寺主持活動。那時我正讀中文系,對宗教活動知會不多。“文革”中南大寺受到嚴重破壞,碑刻、匾額、文物被毀,禮拜殿被改作工廠車間。父親受機關造反派沖擊,被發配燒鍋爐。在非常歲月中,南大寺周邊穆民從未參加這類“革命”,仍與父親來往,仍然尊重他,信任他。他們知道“馬主任”原是著名中醫,有疑難大病,可以向他求救。父親歸真,南大寺教長給他念經,我參加了跪經;父親的衣物按穆斯林習俗,散給了回民小區需要的穆民。
南大寺是何時建的?已不可考。元代元貞元年(1295)遷至永長街現址。明代修了院墻,擴建了大殿,建起講堂沐浴室等。現在的南大寺,門前有高大的過街影壁與街道隔開,是不是有意讓宗教與現實生活保持一段距離?而距離往往產生神秘感,產生美感。南大寺中軸線上,邦克樓、望月樓、禮拜殿,由外及里,一座比一座高,給人雄偉肅靜深邃之感。正門門樓邦克樓中西合璧,下層是阿拉伯穹窿圓頂風格,上層是中國建筑風格。望月樓與禮拜大殿相望,樓上書“望月思真”四個篆體漢字,樓頂中心豎有穆斯林鮮明標志月牙。禮拜殿可容納600余人同時禮拜。殿里有很多珍貴文物,特別是高四米寬一米的六架硬木門扇,扇窗鏤空,雕有《古蘭經》,精美異常。宮殿般的禮拜殿前后殿屋頂連接。我曾多次帶外國朋友到南大寺參觀。教長介紹:禮拜殿的后殿無前墻,前殿無后墻,后殿為廡殿頂,前殿為歇山頂,抱廈連接前殿,這種兩殿完美結合的形式,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非常少見。更有意思的是,后殿和前殿是明朝建筑,抱廈是清代建筑。這從禮拜殿外墻用磚可以判斷:明代砌墻用大磚,清代用小磚。幾百年間兩代工匠眾擎群舉,最終定型現在的南大寺。有一次我帶幾位金發碧眼教授看南大寺,聽到介紹禮拜殿“兩代合成”,仰望十五世紀就卓然存在的禮拜殿,從建國兩百年的超級大國來的“老外”感嘆不已。當我帶點兒炫耀領他們去看一箭之地花木蔥籠的清真女寺,他們對淡綠穹頂、潔白瓷磚的禮拜殿嘆為觀止。幾位戴頭巾的女穆民神情安詳,莊重地介紹如何沐浴如何做禮拜,還請外國朋友品嘗油香。我最欣賞穆斯林民眾的是:不管貧富貴賤,不分地位高低,禮拜寺內不卑不亢、人人平等。
除了濟南南大寺,我對另外幾處清真寺也印象深刻,比如:西寧清真寺、大馬士革倭馬亞清真寺、伊斯坦布爾藍色清真寺。
西寧清真寺。二十幾年前我曾和好姐妹楊暉一起去拜訪。韓教長領我們到禮拜殿上看,他用頗難聽清的西北口音介紹,給我留下兩個難忘的細節:一個細節是“寶瓶”,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清真寺禮拜殿頂都是月牙,這里卻是藏族活佛送的三個寶瓶。穆斯林民眾樂意接受活佛的祝福。一個細節是“大梁”。這座清真寺經過多次重修,有一次重修時需要一條巨大橫梁,全省找遍,最后在一家漢族祖墳上找到一棵長了幾百年的樹。范姓老人聽說,要用他祖墳上的樹給清真寺做大梁,二話不說,捐贈!用時髦的話來說,西寧清真寺簡直可以做民族團結和融合的教材了。
倭馬亞清真寺。1997年我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在敘利亞呆了半個月,看了許多清真寺,倭馬亞清真寺首屈一指。它于公元705年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一世主持建造。原址是羅馬主神朱庇特的神廟,后改作圣約翰教堂。倭馬亞清真寺規模很大,有個很大的院子。拱廊墻壁上有用金砂、石塊和貝殼鑲嵌成的巨大彩色壁畫,描繪倭馬亞時代大馬士革的盛景。禮拜殿正面仿拜占廷式樣,有凱旋式穹頂大門,門旁由大理石圓柱支撐,柱頂如巨大皇冠,柱頭金箔閃閃發光。寺內最重要的古跡,當屬同時保存了不同宗教先哲施洗約翰和薩拉丁的陵墓。女性進入倭馬亞清真寺必須蒙頭,我借一頭巾一黑衫,再把鞋存起來,才得以進寺。
倭馬亞清真寺安寧肅靜,寺周圍卻是繁華市場。各種各樣敘利亞手工藝品都可以買到。我用五美元買回件“阿拉伯長袍”,回賓館試穿時大樂:阿拉伯文是找不見的,連人們常說的英文“中國造”商標都沒有,直接印中文“鵝牌”!
每當想起倭馬亞清真寺,我心中就隱隱作疼:現在敘利亞飽受戰火,大馬士革到處彈痕累累,倭馬亞清真寺還能保持那份從容靜謐嗎?清真寺周邊的市場還能保持繁華嗎?當年接待我們的敘利亞作家朋友,你們還安全嗎?敘利亞作協送給中國朋友手繡桌布餐巾、《古蘭經》和錄音帶。時隔十七年,桌布餐巾仍是新的,因為不舍得用。標準阿拉伯語誦《古蘭經》特別感人!印刷考究的《古蘭經》則送給南大寺教長。“寶劍送壯士”,得其所哉。
藍色清真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算得上全世界最美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老城區。原名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十七世紀初建造。禮拜殿是阿拉伯風格的圓頂,中間一大圓,四周四小圓,小圓套大圓,煞是好看。圓頂建筑周圍有六根尖塔,叫“宣禮塔”,據說塔的數目越多,越說明清真寺的重要性。藍色清真寺的宣禮塔只比麥加清真寺少一根。當年奧斯曼帝國皇帝艾哈邁德一世把藍色清真寺的宣禮塔修成六根,與麥加大清真寺的宣禮塔數目相同,顯然僭越,惹出風波。故而艾哈邁德一世出資給麥加大清真寺加修了一根宣禮塔。藍色清真寺寺內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瓷磚裝飾。寺里260個小窗、兩萬多塊磁磚、數百塊名貴地毯和眾多精美絕倫的阿拉伯書法藝術作品,令人留連忘返。
在伊斯坦布爾呆了五天,藍色清真寺只去過一次,但其影響天天存在。我們下榻離藍色清真寺不遠的“皇帝賓館”。每天清晨蒙蒙眬眬中,音韻悠揚的《古蘭經》誦經聲響起,頓生神圣靜穆安祥之感,看看窗外,晨曦微露,看看手機:五點十五分。誦經一天五次。我們在伊斯坦布爾不同場合聽到,也在不同場合看到有人虔誠禮拜。我曾看到個店主在小商店角落鋪個小拜毯,跪在上面。大小飯店一般都有專供禮拜用的小房間。我們是應土耳其文化部邀請前來訪問的。東道主告訴:伊斯坦布爾犯罪率很低,為什么?人們認為,不管你做什么,真主看著哩。
哦,實在想念土耳其美食!土耳其烤肉、鹽焗羊腿,無比鮮美,但價格不菲。我們曾在藍色清真寺旁買過熟玉米,站在街頭大模大樣啃。多少錢?一美元一個。如果在咱們濟南回民小區,可以買回一大堆鮮玉米啦!
又回到濟南回民小區,又回到“吃”。
是的,濟南回民小區的人特別擅長做吃的,且物美價廉,還很講究衛生。地溝油、蘇丹紅之類丑聞,很難在穆斯林兄弟這里聽到。父親當年曾說,新中國成立之前,回族有錢人不多,“大回不過百,小回不過十”。回族群眾一般肩挑貿易,比較清貧。而講究誠信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法寶。現在的回民小區里,仍然小商小販多,但也有較大商鋪和開到全國的連鎖店。
于是,我在回民小區采購時,免不了把一些“名牌”產品,比如回民糕點帶回家。我還特別想讓敘利亞土耳其等穆斯林朋友也到濟南回民小區轉一轉,嘗嘗地地道道的中國回族名吃,看看南大寺和清真女寺。這里真是一道古樸而又獨特的華夏民俗景觀。
責任編輯 石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