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崇鐘
又是一個四月天,再次捧讀林徽因的詩篇《你是人間四月天》。然后,情不自禁地走在林徽因的時光里……
玫瑰紅的風,隔著世紀的時光吹拂著她那白色的衣裙,百花也羞愧地飄零。
被胡適譽為一代淑女才女絕唱的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清晨仙逝,時年51歲。其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2007年8月23日,杭州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在杭州花港觀魚公園為林徽因建造的紀念碑落成,前往憑吊者川流不息。
林徽因原本是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的大家閨秀。林氏以達觀進取、博采創新的風格立家治學,其“但開風氣”的先知先行在書香世家中卓然自立。從祖父林孝恂中進士入仕,到“民”字輩的林尹民、林覺民(黃花崗烈士)、林長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福建大學校長等職,1925年5月,在參加討伐張作霖的戰爭中殉難)為革新社會、救民族于水火而不惜為國捐軀,再到芳華絕代的林徽因。真可謂百年家族,三代人杰!
林徽因也許并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階層杰出男性的紅顏知己,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階層杰出女性的夢想與追求,但她確實上演了一部瑰麗的人生詩劇,營造了一個時代的特別驚喜。作為一種至高的存在,她留給世界的記憶是那么深刻、那么生動鮮活,牽動著今天的人們對著永恒而又神秘的時空久久地凝望。
她隱含的奢華,明凈的優雅,靜謐的吸引,她的品格、智慧、美貌、能力,再過多少年也是時尚,是美麗,是與未來同等重要的情感欲望在美學意義上的自我救贖。
她高貴,無論身份、學識,還是美貌、氣質,都是當之無愧的貴族。
她完美,無論是為人師、為人母,還是為人妻、為人友,沒有哪一個人生角色不讓人傾羨。她不僅有能力自己掙錢買花戴,而且有無數的優秀男人用千萬束鮮花簇擁著她。
盡管她已經仙逝了半個多世紀,可始終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遠離我們。有關她的研討會、紀念會的規格不斷提高,有關她的不同版本的傳記、專著如《林徽因傳》《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建筑師林徽因》《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中國建筑之魂》《林徽因美文》《林徽因經典作品》《林徽因建筑文萃》等不斷再版,以她為女主人公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在多家電視臺爭相熱播……于是,點點滴滴的林徽因不但生動呈現,而且在喧囂的生活中演變為一種審美,一種符號,一種情結,一種消解情感饑渴的瓊漿。
一身詩意千尋瀑
半個世紀是一段不短的時光,人們在這段時光里會遇到很多的人,經歷很多的事。歲月鋪陳,人來人往,盡管“遍地英雄下夕煙”,可沒有幾個女子能像林徽因那樣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
這是一個值得探尋的話題。
在人類進入文明史的幾千年里,中國女性一般都被深藏在歷史的黑洞中。女性的解放,比母權制的喪失——女性世界的失敗,要漫長得多。
20世紀初,一場由知識分子領導的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參照系進行民族自省的思想文化運動,使中國女性的地位開始有了改變。中國女性先覺者采取與新文化運動共體的方式,開始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她們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讓人們見識到了一些有別于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云的美麗人生。
在那群穿著石榴裙的弄潮兒中,不乏慘淡經營、滿目瘡痍者,而林徽因卻是很特別的一個。說她很特別,第一要素當然是她取得了探索的成功,而且找到的道路華麗而完美。在20世紀留給人們的記憶中,她不但是美女淑女的絕唱,而且是一位非常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曠世才女,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在中國,林徽因之前,只有深宮中的后妃和風塵中的名妓才能以女人的身份進入正史或野史被樹碑立傳,偶有特別,也多半是為了和某位大才子的曲折情事,而林徽因之后的年代,又逢淑女和大家閨秀的荒年,女人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利和責任,行止與顧盼間都少了些韻味與從容,芳華絕代的林徽因就顯得更為特別了。
她的名字與建筑大師梁思成、天才詩人徐志摩、哲學泰斗金岳霖等頂尖級男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梁思成是她的夫君,對她既呵護體貼,又理解欣賞,一生相濡以沫。徐志摩把她作為詩意的源泉,情感的夢幻,后來為專程趕去聽她的演講而魂歸藍天。金岳霖則為她一生沉醉在柏拉圖式的愛情里,一直相伴其鄰,終身沒有娶妻生子。
而她本人,從文藝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國現代建筑學的先驅”,以其天然的才氣、“精致的洞察力”,在詩歌、小說、散文的文學創作領域,戲劇舞臺美術設計的藝術領域以及建筑學領域,均“留下了厚重的印痕”。
從1930年到1945年,她與梁思成一同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尋訪荒寺古廟,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物,保護了不少古城,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不少奧秘,協助梁思成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其間疾病與很多困難那么執著地前來打擾她,都被她用柔弱的身體對付過去了。她這一路的行走,每一個腳印都無比堅實,一直到她生命的終點。
她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撰寫了《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城市規劃大綱》《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和《中國建筑史圖錄》(英文稿)等建筑方面的著作,還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十幾篇介紹我國古建筑的通俗讀物。她用熱血和智慧撰寫的那些建筑美文,實際上是她對自己獨特生命的一種建筑。
她一直在行走,一直在為自己的靈魂之船拉纖,甚至賭上了整個生命。她不僅和梁思成一起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而且為設計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改造傳統景泰藍作出了卓越貢獻。她應多所大學和眾多外國駐華使節邀請,作了《建筑與文學》《園林建筑藝術》《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美》等精彩演講,單獨設計了福州東街文藝劇場、北平大學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清華大學教師住宅等,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意見,專業造詣不讓須眉。有一張照片記錄了她和夫君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屋頂上考察測繪古建筑的情形,所以她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
在文學領域,她的詩歌《你是人間四月天》《激昂》《晝夢》《冥想》,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悼志摩》及譯文、書信等,無不閃爍著藝術的神光。其中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悼志摩》,字字珠玉,至今讀來仍讓人擊節嘆賞。20世紀30年代,她曾應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為培養文學新人、推動文學創作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她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烘云托月鑄女神
林徽因的成功,不僅僅是她的美貌與氣質、豐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和多方面的才華,更重要更實質的是她受到了中國的男性主流文化和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的培育,先天優越而又后天自覺,像黎明抵達,像島嶼浮出海面,以可感可觸可視的真實個體和高貴優雅的質感,滿足著中國知識階層的男人們精神追求的無限可能性:林徽因式的女子,是這個男性群體的精神寄托。
如此,又引來眾多女子生生不息的注視和樂此不疲的參與。她們紛紛幻想成為又一個林徽因。
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東城時,她家的客廳名為“太太客廳”。這是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間著名的客廳,眾多文章和書籍資料都有過記錄。無數知識界名流之所以神往那里,不僅僅是因為那里的女主人貌美、熱心,落落大方,比一般女子更人性化,更主要的是因為那里的女主人知識淵博、思想獨特、個性特別、談鋒機敏、語言幽默。
而這間客廳之所以特別,不同于權貴、交際花和社交界的客廳,則是因為它不帶功利特色和無聊成分,在沙龍聚會中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它作為一種象征,表述的是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先鋒與大眾之間,這種沙龍形式,把中國知識分子試圖以文化的力量推動社會變遷的理想變得通俗而有效。這應該也是為什么在后來的回憶中,凡是去過那個客廳的人無不由衷贊賞的主要原因。
“客廳”的座上客大多是男性,都是當時知識界最優秀的學者、教授,如政治學家張奚若(大學者,新中國成立后任過教育部部長等職,為新中國國名命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哲學家金岳霖、物理學家周培源,以及名滿天下的胡適、沈從文、徐志摩、朱光潛、朱自清、梁宗岱、馮至、鄭振鐸、周作人、卞之琳、何其芳、蕭乾等,也有費慰梅、冰心、凌叔華、文潔若等杰出女性。他們的名字燦若星辰,在今天仍然如雷貫耳;而他們的學識、見解,我們今天的文化精英們,也沒有多少能望其項背。
這些精英大都在少年時代就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青年時代又接觸到了“五四”時期的民主、科學意識,后來又滿懷抱負和理想出國留學,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滋養下形成了自己全新的價值觀。后來抗戰爆發,這個群體的成員或流落到云南西南聯大,或流落到山城重慶,或流落到四川宜賓。他們不為物欲所動,不隨波逐流,在困境中堅守心靈的純凈。無論是西裝革履,還是長袍馬褂,都有金石一般的氣質。
讓人琢磨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個優秀的男人群體中,林徽因永遠是“太太客廳”里的“主角”。美國著名學者費慰梅女士回憶說:“每個老朋友都會記得徽因是怎樣滔滔不絕地壟斷了整個談話。她的健談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嘆服的是她也同樣擅長寫作,她的談話和她的著作一樣充滿了創造性。話題從詼諧的軼事到敏銳的分析,從明智的忠告到突發的憤怒,從發狂的熱情到深刻的蔑視,幾乎無所不包,她總是聚會的中心人物。當她侃侃而談的時候,愛慕者總是為她那天馬行空般的靈感中所迸發出來的精辟警語而傾倒。”文學大師沈從文永遠也忘不了梁氏夫婦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無私援助,更忘不了林徽因在眾多文人雅士中妙語連珠、調笑無雙的風姿與神韻。20世紀30年代初,沈從文的名篇《邊城》還未問世,林徽因便看出他日后必有非凡成就。有一次,沈從文去京郊香山看望在那里療養的林徽因,隨身帶著一本自己的作品,準備題贈給一位女詩人,正在扉頁上寫下“送給詩人”四個字時,沈從文看出林徽因極想得到這部作品,隨即將題詞改成“與其送給詩人,不如送給詩一樣的人。”著名作家蕭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一文中回憶了林徽因對他在文學創作上的鼓勵和幫助,并對其才華表示了由衷的贊美:“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我后來心里常想:倘若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18世紀英國的約翰遜博士那樣,身邊也有一位博斯韋爾,把她那些充滿機智、饒有風趣的話一一記載下來,那該是多么精彩的一部書啊!”
眾多成熟優秀的男人集體默契,甘愿烘云托月,讓一個女子站在他們的塔尖眼波靈轉,文思如瀑,嫵媚婉約與思想才情交相輝映。這只能說明這位女子不僅特別優秀,是他們的精神對話搭檔,而且他們樂意縱容她。
林徽因確實特別優秀,無論是容貌,還是才華、人格魅力,都令人仰慕。
她的容貌宛若天仙,超凡脫俗、攝人心魄,幾乎掠盡了人間的美,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沒有一絲瑕疵。她那純凈的眼神,讓空氣里彌漫著青春的陽光味道,留給人們最純真的感動和最美好的回憶。早在20世紀20年代,她就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嘆為“人艷如花”。1924年4月23日,擁有巨大世界聲譽的印度作家泰戈爾來華訪問,徐志摩、林徽因所在的“新月社”成員用英語趕排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演公主齊德拉。演出結束后,泰戈爾走上舞臺慈愛地擁著林徽因的肩膀贊美道:“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你的饋贈,不只是讓你擁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隨你終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輝。”她的照片一刊登出來,便洛陽紙貴。當時的社會名流說,林徽因要是當演員,定會成為一代影后。梁思成的續妻林洙永遠也忘不了少女時期第一次到梁家見到的林徽因:“我終于見到了這位美人……在我可憐的詞匯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給人的是一種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雙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蘊藏著的美。”
林徽因在建筑和文學藝術領域都能達到別人在這個領域的專業水準,這說明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文學家的藝術氣質在她的身上糅合得渾然一體。對此,兒子梁從誡(著名歷史學家)對母親的評價是:“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里,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和才華——文學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匯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林徽因是一位非常堅韌和剛強的女子,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貧困與艱辛,永遠保持著昂揚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中年時一貧如洗,美國多次高薪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可她卻激動地回絕道:“狗都不嫌家貧,何況人乎?我是炎黃子孫,永遠愛著自己的祖國,哪怕她現在還很貧弱!”林徽因身體不好,患肺病長達15年直到去世。肺病在那個年代很難治療,她因此經常抱病臥床,長期與病魔抗爭,但卻表現出難以置信的激情和生命力。在抗戰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她親自提著瓶子到鎮上的街頭打油買醋,為當好賢妻良母而嘔心瀝血。還抱病閱讀《二十四史》,為寫作《中國建筑史》做資料準備,后來她寫了該書的第七章(五代、宋、遼、金部分),并承擔了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在被醫生斷言最多只能再活五年的時候,她躺在病床上寫作《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介紹歐美國家的經驗,為低收入者設計住房,可她卻“一生沒有住過自己設計的房子”。新中國成立后,病魔纏身的林徽因,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祖國的建設事業。1950年6月20日晚,在政協國徽審查組最后一次會議上,敬愛的周總理根據李四光、張奚若、邵力子等絕大多數委員的意見,拍板同意了梁思成和她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當全體政協委員起立鼓掌通過該方案并向他們祝賀時,林徽因已經病弱得幾乎不能從座椅上站起來。為了改造代表中國極高藝術成就的國寶工藝景泰藍,她帶領學生發掘、設計、制作,誰能想到那時的她已是一天只吃二兩飯只睡四五小時覺的危重病人呢?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全心投入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工作,直到去世。
她同時是一位詩人和作家,具有極其豐富準確的表達力與活躍的思維,她反應敏捷,妙語連珠,語言中的鋒芒和閃爍的智慧、學識引發共鳴,感染和影響著他人。如此,她作為“太太客廳”永遠的“主角”是不難理解的。她那永不熄滅的激情,是一種足以沖破任何阻礙的力量,是一種靈魂的飛揚。從人性角度來看,真正可以進行心靈交流或精神對話,能夠相互袒露內心和感知內心的朋友,大多是在異性之間,即所謂知己。同時,異性之間的互相溝通往往容易達到最大的愉悅體驗和幸福狀態。
林徽因這樣一位才情并茂的女性,以智慧的冷靜和無顧忌的熱情進入到男性群體,構成了推動他們內心豐富的一種力量,使之變得激情而充滿趣味,蘊蓄的熱情得到釋放,沉默里有了期待和向往。這樣的變化通過這么一種美感而進行,就產生了新的模式,或者說達到某種境界。
在一場場的沙龍聚會中,當年到底有多少頂尖級的男人參與其中,我們不得而知。但我想,林徽因其實是那個沙龍聚會中的最大受益者。“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諸君那么多席話,她該有多少想象不到的收獲呵!
一切都在不經意間發生。在語言的交鋒中,那些見多識廣的男人們的思想被開掘出來,世界的光怪陸離使她讀懂了生活的惆悵與歡欣。她在那個優秀的男人圈子里接納新東西,思考新問題,走的是一條比讀千卷書、行萬里路的求學道路更優捷的途徑。她走的是直徑。
如此,其實是那些優秀男人直接開發了林徽因的天賦和潛質,給了她不斷提升自己的視野、經驗、方法和信心的源泉。她在這個過程中構筑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世界,既有了全新的思想、判斷,又有了兼容性的道德觀、價值觀。而有了這些,不僅可以自自在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可以從從容容地觀察著別人的世界。
曠世奇緣化完美
林徽因身懷曠世奇緣,且不說有多少頂尖級的男人參與打造了她并口口相傳,更有那關鍵的四個男人,對于絕大多數女子而言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首先自然是她的父親林長民。林長民為一代鴻儒,與梁啟超是至交。從一開始,他就把女兒當成女公子來培養,讓林徽因從很高的起點上得到了開放的自由的全面發展。
1916年,林徽因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讀書。1921年春,隨父親到歐洲出席“國際聯盟協會”的會議。在1921年3月至1922年11月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們游歷了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在歐洲的文化名勝、博物館,還有工業革命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家家工廠、報館里感受人類的文明成果。
這期間,發生了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愛情,開明的父親進行了非常妥善的處理。當時同在倫敦的徐志摩對林徽因產生了愛慕之情并寫信傾訴,林徽因把信交給父親,林長民并沒有大驚小怪,也沒有責怪女兒,他自己給徐志摩回了封信。信上說:“閣下用情之烈,令人感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為答……”
林長民如此處理,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對女兒的呵護,也使尚處在學生階段的林徽因對愛情、對男人有了初始的健康的穎悟。
林長民曾經不無驕傲地對徐志摩說過:“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從林長民的這些言行舉止,我們可以看出,林徽因成長的家庭環境非常開明和寬松。這應該是林徽因后來形成樂觀、開朗、坦然等性格要素的基礎。這些性格要素對林徽因的社會人角色很有用。張清平曾評價林徽因說:“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由于有這樣一位父親,林徽因在人生的起步年齡就接觸到了很多優秀和成熟的人,具備了其他同齡人所難得的視野,為其完美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林徐之間的情感故事,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凄婉動人的神話。人們在津津樂道之余,難免有人要譴責一下林徽因,認為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態度模棱兩可,害得徐志摩一直單相思,甚至因為她而丟掉了性命。這或許是個誤解,林徽因曾經解釋說,徐志摩愛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詩人想象中的林徽因,自己受傳統教育長大,絕不會叫一個男人離婚再跟她結婚,她連這個念頭都沒有。可是,她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念頭呢?也很難說。徐志摩飛機失事后,他在康橋的英文日記保管在凌叔華處,林徽因托胡適索來后,這兩冊日記便在人間永遠消失了……
徐志摩年長林徽因8歲,他們相識時,徐志摩已經是一個兩歲男孩的父親。據與徐志摩一同在倫敦拜訪林長民的張奚若回憶,林徽因當時梳著兩條小辮子,差一點把他和徐志摩叫做叔叔。林徽因外表的美麗,蘊于內而體現于一顰一笑的大家閨秀的氣質讓徐志摩贊嘆不已。隨著交往的增多,林徽因的聰慧、幽默、追求獨立、堅持己見等品質越來越散發出迷人的光輝,讓徐志摩深深折服。在林長民忙于公務的日子里,徐志摩陪著林徽因,對她講自己的理想,講英國的詩歌,講他對西方的理解。林徽因常常被徐志摩的學識與激情打動。
在徐志摩的影響下,林徽因開始進行文學創作。雖然他們的情感是個“無言的結局”,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林徽因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有理智、有分寸的奇女子,對愛情、友情、親情的理解清晰無誤,因而發生在她身上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到很美。她心中有一桿愛的天平,對愛的把握恰到好處,沒有在愛的路上迷失方向,因而不會選擇結過婚的風流才子為終身伴侶,可兩人一直保持著知己的情誼。正如張曼玉所言:“最刻骨的愛情往往是還沒有愛夠就分離的愛情。”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始終重于世上的任何女子。徐志摩英年早逝,便是因為要趕去聽林徽因的演講。當時他連夜搭乘一架郵政小飛機從濟南趕往北平,不幸飛機失事。梁思成和沈從文從北平趕去處理喪事,在現場撿了一塊飛機殘骸拿回去給了林徽因,林徽因就把那塊殘骸掛在臥室的床頭,直到去世。捧讀林徽因后來為之抒寫的文字,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樣深刻的一種懂得,還有那樣一種美好得令人落淚的至純懷念。
林金之間的情感故事,是現代文學史上又一個美麗的神話。“中國哲學第一人”金岳霖,191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后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國。回國后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由于飽受“歐風美雨”的沐浴,因而生活相當西化,西裝革履,加上一米八高的魁梧身材,儀表堂堂,極富紳士氣度。
金岳霖在晚年回憶說,他還是通過徐志摩認識林徽因的。為了能夠多多地看到林徽因,金岳霖總是跟隨梁家安排住所,往往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住前院,金岳霖就住后院。林徽因一家在北京東城總布胡同居住的時候,金岳霖與林家比鄰。每到下午四點的喝茶時間,金岳霖就從小門走進“太太客廳”談笑,而到了星期六,梁思成和林徽因就穿過小門,到金岳霖的“湖南飯館”(與“太太客廳”同為當時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龍)參加聚會。
據說金岳霖的生活十分講究,他家的廚師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給林徽因家送去,沒事了就到梁家喝茶聊天。這樣交往久了,兩人就互相有了愛慕之心。1932年夏天,梁思成從河北寶坻考察古建筑回來,林徽因告訴他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
當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對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你們永遠幸福。”
梁思成后來對他的續妻林洙說,當時他和林徽因都哭了。
后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話向金岳霖原原本本復述了一遍。金岳霖十分感佩梁思成的大度和信任,終于選擇了棄權。他百感交集地對林徽因說,思成能說這個話,可見他是真心愛你的,不愿你受一點兒委屈,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退出吧。
從那以后,他們三人毫無芥蒂,相互間更加信任。梁家的廚子做中菜,金家的廚子做西菜,中午就端在一起吃。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終身未娶,用經典的柏拉圖式的愛情護衛了林徽因一生。
林徽因去世多年以后的一天,金岳霖突然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布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舉座感嘆欷歔。
1984年10月19日,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一代邏輯學大師、中國第一批院士金岳霖逝世,享年90歲,標志著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他們同時代的密友,在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奮爭之后,全部凋零花落,隨風而逝。留下的只是一段關于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不可磨滅的寶貴記憶。也許是天意吧,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國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有一箭之遙。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寶山革命公墓。他們三位,在另一個世界里,又毗鄰而居了。
可以想象,做林徽因這樣優秀女子的丈夫,其壓力有多大。即便是梁思成,也不得不承認作為林徽因的丈夫確實有點累。他說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林洙問他關于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身不娶的故事。
據林洙回憶,梁思成當時笑了笑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筑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筑,測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梁思成這樣評價過林徽因之后,詼諧地說:“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也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作為夫君的梁思成,在與林徽因一起攜手人生的日子里,一直是以這樣欣賞和包容的愛,給了林徽因實現自我價值的家庭土壤,使她能夠率性地發展和自我創造。
據《林徽因傳》的作者張清平介紹,當年梁思成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筑學而學建筑的。建筑學在他們之間,是共同的事業,也是心靈的詩歌。
中國工程院院士關肇鄴教授回憶說:“在先生那樸素而高雅的書房里,經常可以聽到他們對學術上不同觀點的爭論。有時爭得面紅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論據。我在旁靜聽,極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飾在敦煌某窟或云岡某窖、某一詩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爭論而評比記憶力,等到查出正確結論,都一笑而罷。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趙明誠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關肇鄴:《憶梁先生對我的教誨》)
沒有梁思成的理解,就沒有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的職業女性林徽因。而沒有梁思成的呵護和體貼,詩意棲居的林徽因自然就不會恣意地幸福,也不會有邂逅美麗人生的各種驚喜。
林徽因是幸運的,因為她一生都沐浴在優秀男人的愛里。這樣的愛給她提供了很多次改變和發展自己的機會,她也成功地利用了這些機會豐富和提升了自己。
其實,林徽因的幸運不僅僅是偶然,實質上具有很多必然性。從林徽因一生的經歷,可以找出這種必然性的幾點關鍵元素:在她的一生中,周圍皆是成熟而優秀的男人,她一直置身在男性世界,并因為性別的差異,得以在他們的熱情與沉默中感懷其中蘊含的豐富與智慧、沖動與缺憾,在紅塵的繁華與寥落、人性的璨美與無情中,得到了很多次改變和修正自己的機會。
她始終把理想基于現實的人生態度,使她在重大的人生選擇上表現出極強的把握能力,比如對婚姻、職業等理智選擇,降低了她的人生經營成本。她把個性置入共性,很容易尋找到可以和自己結盟、給自己支持幫助的社會生存伴侶,并獲得奔向人生輝煌的力量。其實,她的美貌也絕非傾國傾城,可她卻完成了傾國傾城的女子做不到的事。這完全靠她的性格和自內而發的魅力。
她恬靜的氣質和從容的神情令人心曠神怡。她的詩意張揚使她活力迸發。她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讓人難以拒絕。林徽因人生中的神來之筆,應是她的組合優勢。她與男性群體同行,但她的性別元素和性別符號卻極其典型。通俗一點說,她是一個女人味很濃的女子:唯美、悲憫、有情趣、有味道等等。另外一個組合優勢則是她既是建筑學家又是詩人。她是會寫詩的建筑學家,研究建筑學的詩人。
她的才華和一生的傳奇經歷既為當世仰止,又光照來人。她在建筑領域不及梁思成,在文學領域不及徐志摩,但這兩個領域在她身上的組合效應,發掘了她的潛質,開發了她的知識系統以及這個系統中不同學科的碰撞和互為補償,從而拓展了她的思維視野,使她自成系統。她因為跨專業而與眾不同,因而在本專業的領域里不再平凡。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時,如果她不是病魔纏身,如果她的詩作文論有人編纂整理,或許今人讀到的會是一個光彩奪目的女詩人,會是一個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一代歌后、影后梅艷芳生前最愛唱那首《女人花》。“女人如花花似夢”,醉倒幾多護花人。
人們愛花,因為她是愛與美的象征。在自然界中,花開花落,四季無常,歲月更迭花非花。而花中之花的林徽因,卻是人們心中永不凋敗的完美之花!
責任編輯 郭金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