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CT及MRI在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
朱新1,許艷春2
(1.北京市煤炭總醫院影像科,北京朝陽區100028
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1醫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摘要:目的:觀察X線、CT、MRI在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取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66例,對患病關節分別進行X線、CT及MRI檢查,觀察組患病關節軟組織和骨內痛風石、骨質破壞、軟組織腫脹、關節積、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腫情況,對比三種檢查方法對上述痛風性關節炎損害病變征象的檢出率。結果:X線檢查對軟組織腫脹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于CT、MRI檢查(P<0.05),CT軟組織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MRI檢查(P<0.05);MRI對關節積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腫檢出率顯著高于X線及CT檢查(P<0.05);X線及CT檢查均未檢出關節積液及滑膜增厚。結論:MRI可對痛風性關節炎做出診斷,檢出率優于X線及CT檢查。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X線;CT;MRI;診斷價值
文章編號:1006-6233(2015)10-1600-02
基金項目:*北京軍區醫療成果項目,(編號:2009229)
文獻標識碼:B
痛風性關節炎為臨床常見病,高發于40 歲以上的男性患者,病因主要為尿酸鹽在關節囊、滑囊、軟骨等關節相關組織中過量沉積,導致關節組織發生炎性反應[1~3]。該病起病急,易復發,可隨天氣、飲食變化而加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4]。因此,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對抑制痛風性關節炎病程進展意義重大。目前,臨床用于痛風性關節炎篩查的影像學手段主要有X線、CT及MRI等[5]。筆者為觀察X線、CT、MRI在痛風性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選取收治的痛風關節患者,對患病關節分別進行X線、CT、MRI檢查,對比3種檢查方式對痛風性關節炎篩查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收治的痛風關節炎患者66例,男62例,女4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48.7±2.3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6.3±2.1年,本組患者痛風性關節炎診斷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2010年提出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診斷標準[6],血尿酸值223.1~733.8μmoL/L,平均467.4±20.5μmoL/L。本次共檢查患病關節108個,1個關節患病50例,2個關節患病8例,3個以上關節患病8例;其中踝關節32個,踝下關節32個,膝關節16個,第一跖趾關節28個。
1.2檢查方法:對所有患病關節分別行X線、CT、MRI檢查,X線檢查采用PhilipSDR系統進行攝片,受檢關節均行正、側位片拍攝,足部關節、踝關節拍攝條件為55Kv、6.24mAs和19.93ms,膝關節拍攝條件為66Kv、8.98mAs和23ms。CT檢查在飛利浦Brilliance l6排CT機下完成掃描,采用Extended BrillianeeTM workspaeev 3.5.0.2254工作站進行后期數據處理。MRI采用 Philips 公司生產的 1.5 T Intera 型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常規進行平掃及加強掃描。
1.3結果判定:所有檢查圖像均由本科兩位高年資醫師進行結果判定,分別評價患病關節是否存在軟組織及骨內痛風石、骨質破壞、軟組織腫脹、關節積液、滑膜增厚、骨髓水腫等。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X線檢查對軟組織腫脹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于CT、MRI檢查(P<0.05),CT軟組織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MRI檢查(P<0.05);MRI對關節積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腫檢出率顯著高于X線及CT檢查(P<0.05);三種檢查對骨質破壞檢出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X線及CT檢查均未檢出關節積液及滑膜增厚,結果見表1。

表1 檢查結果比較 個(%)
3討論
痛風性關節炎好發于40歲以上男性,北方發病率高于南方,是因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骨質、軟骨、滑囊和關節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多見于第一跖趾關節,亦可發生于其他較大關節,以踝關節與足部關節多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多于夜間發病,受累關節疼痛劇痛,關節紅、腫、熱、壓痛,患者可伴發熱、頭痛、全身無力等癥狀,發病可持續3~11d,過勞、暴食、飲酒、著涼、精神緊張、手術刺激均可成為發作誘因[7]。
痛風性關節炎的間歇期可持續數月或數年,隨病情反復發作,間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漸轉成慢性關節炎;急性發病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約11年左右,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30%左右病人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并癥,以及輸尿管結石等,晚期有高血壓、腎和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少數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8~10]。痛風性關節炎可根據臨床表現、化驗、X線檢查明確診斷,但完全確診要由滑膜或關節液查到尿酸鹽結晶[11]。早期臨床常用X線檢查來評價痛風性關節炎關節的病變程度,但X線檢查敏感性較低,檢查陽性關節時,病情多已進展至晚期;隨著影像學技術及設備的快速發展,CT及MRI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中體現了巨大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X線檢查示軟組織腫脹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于CT、MRI檢查(P<0.05),CT軟組織及骨內痛風石檢出率顯著低于MRI檢查(P<0.05);MRI對關節積液、滑膜增厚及骨髓水腫檢出率顯著高于X線及CT檢查(P<0.05);三種檢查對骨質破壞檢出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X線及CT檢查均未檢出關節積液及滑膜增厚。表明MRI對類風濕關節炎病變關節征象做出準確評價,且檢出率高,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案的制訂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謝雷,呂建廣,邱國時,等.痛風性關節炎的MRI診斷[J].中國社區醫師,2013,18(17):134~135.
[2]陳麗萍,周海偉,朱鋮,等.痛風結節超聲顯像與X線檢查對照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34(15):129~130.
[3]謝雷,尹繼權,莫子良,等.痛風性關節炎的X線與CT對比表現[J].中國當代醫藥,2013,27(19):162~163.
[4]陳漢玉,翁庚民.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1(10):136~137.
[5]段瑞軍,王涌臻,孫玉朝.高寒地區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特征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16(14):154~155.
[6]初仁珠,姜連忠,林明強.原發性痛風性關節炎的X線表現(附18例報告)[J].中醫正骨,2012,36(17):169~170.
[7]羅麗,韓福剛,劉勇,等.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MRI表現與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5):758~761.
[8]王旭,劉斌.痛風性關節炎的影像診斷及進展[J].國際放射學雜志,2012,35(3):251~254.
[9]張慧博,劉敏,王麗,等.手及腕關節MRI對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45):3598~3601.
[10]王勇,李鴻斌,肖鎮.MRI對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價值研究[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34(5):379~382,386.
[11]王雪梅,池淑紅,楊吉娟,等.腕關節磁共振成像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12):116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