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巴馬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張義
(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廣西巴馬縣擁有發展生態旅游的旅游資源、政策、市場等有利條件,近年來生態旅游發展迅猛,但同時在基礎設施、管理、產品研發、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本文從旅游發展規劃編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人才培養、旅游品牌形象打造、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等方面提出巴馬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巴馬 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確定的一種區域發展戰略,是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和理解自然景觀及當地文化為內涵,以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小化和環境保護為標志,以對當地社區和居民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旅游現象。在短短三十余年里,該旅游形式發展非常迅速。廣西巴馬縣作為世界著名長壽之鄉,擁有絕佳的生態環境及優良的生態文化氛圍,受到許多旅游者的喜愛與追捧,近年來游客數量大幅增加,2006年該地國內外游客只有11萬人次,而2014年已超過319萬人次。大量游客的涌入給當地帶來可觀的旅游收入,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但與此同時出現了不少問題,對該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政府部門、從業者等利益相關者對之應予以高度重視。
(一)擁有豐富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
氣候宜人。巴馬冬短夏長,春秋相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豐沛,陽光舒適,日溫差小,氣候清爽宜人。日照時間適中,且80%以上的陽光是被譽為“生命陽光”的4-14微米波長的遠紅外線。
空氣純凈。巴馬生態保護完好,山水美麗如畫,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平均含量達到2500個/立方厘米以上,是一般地區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
水質獨特。該地區的水均穿越地下暗河,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極為潔凈;尤其珍貴的是,流經斷裂帶的河水在強地磁作用下由大分子轉變為天然弱堿性小分子團六環水,能活化細胞酶組織,激發生命活力,被稱為“健康之水”、“生命之水”。
地磁極強。該地區原生態地磁場保持良好,地磁強度高達0.5高斯,高于其他地區一倍,有利于改善人的睡眠、呼吸和心血管機能、調節神經及全身機能,有助于人體保持“磁平衡狀態”。
食材綠色。作物生長于巴馬特殊的純天然生態環境,在獨有的高品質水、地磁、空氣的作用下,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營養,更有利于人體吸收和健康,極為養生。其中巴馬香豬、山茶油、火麻、糖蔗、礦泉水、珍珠黃玉米、龍骨花等是代表,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推薦為“綠色長壽食品”。
喀斯特地貌廣布。境內分布著獨具特色的巖溶洞群體及天坑群,有號稱“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令人嘆為觀止的“水晶宮”、被稱為“水上蘆笛巖”的百鳥巖等。還有秀麗迷人的盤陽河風光和湖光山色的賜福庫區千島湖風光。其中,“水晶宮”、盤陽河風光已成為國家4A景區。
獨特的民俗風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巴馬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生態民俗。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盤陽河沿岸的裸浴習俗,壯族、瑤族為家中老人舉行的“補糧”儀式及備棺習俗。
(二)政策優勢
近年來,新興的旅游產業拉動了巴馬GDP的快速持續增長,成為巴馬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成為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因此,各級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巴馬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為促進巴馬旅游業快速發展,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廣西盤陽河長壽旅游帶發展規劃》。《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巴馬長壽養生”列為廣西五大旅游品牌之一,“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列為廣西六條旅游精品線路之一,“長壽養生”列為廣西九大旅游產品之一。2013年出臺了《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業跨越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作為全區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一打造,巴馬旅游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三)市場優勢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提早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依托類型多樣、特色突出、稟賦優良、組合程度高、開發條件好的旅游資源,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為巴馬開拓旅游市場提供了發展空間。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疏離、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城市污染日益嚴重使城市居民對生態旅游的需求日益強烈。巴馬擁有豐富獨特的生態養生資源,故對其開發迎合了旅游市場需求發展,具備明顯的市場優勢。
(一)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
一是至目前為止,全縣還沒有一條聯系外部的高等級
公路或鐵路,現有的二級公路也只是“三等”二級路,路況不能滿足旅游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二是部分景區路窄彎多,存在行車安全隱患,如前住儒禮桃花源景區的道路全線路面寬度不足4米,車輛進出會車困難。三是景區景點設施滯后,接待功能不足。如水晶宮景點停車位不足、公廁少,旅游高峰期接待能力明顯不足。此外,整個縣城內無一處較大停車場,城區道路兩旁停車位不足,部分農家樂旅館設備滯后,這些基礎設施滯后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縣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二)對生態旅游業的相關管理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是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管理做得還不夠好,一些景區景點還沒有很好地扶持和引導,部分農家旅館和餐館建設不夠規范,影響景區協調發展;二是導游隊伍素質有待提高,部分導游知識面還不夠廣,普通話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對旅游市場監管不夠到位,對部分游客反映的問題還不能及時解決。
(三)對生態長壽文化、綠色長壽食品及相關生態長壽產品的研究、開發、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是對生態長壽文化的研究和開發還要進一步加強。目前,全縣對生態長壽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不夠深入,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二是對綠色長壽食品及其相關長壽產品的研究、開發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目前,全縣綠色長壽系列食品和產品品種豐富,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品還比較少,還需要加大研究開發力度。三是旅游消費市場的管理還存在漏洞。存在一些假冒的長壽食品和產品充斥市場,因此要加大對綠色長壽食品和產品行業的管理力度,防止一些假冒偽劣綠色長壽食品和產品影響品牌形象。
(四)對生態旅游環境保護還存在薄弱環節
全縣市政設施建設相當薄弱,缺乏整體環保規劃,盤陽河流域除縣城以外基本沒有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直排現象較為嚴重,集中處理難度較大。盤陽河河段長期受河水沖刷,一些河段損毀嚴重,與河道景觀不相協調,而且巴馬生態公益林覆蓋少補助低,盤陽河區域的山坡以人工林和經濟林為主,植被條件較差,綠化率較低。此外,群眾及部分游客素質差,環保意識較為薄弱,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不夠,亂丟果皮、亂扔垃圾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一)加快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要積極配合區、市加快健全完善《巴馬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編制重點旅游區域的環境承載規劃,突出抓好盤陽河、賜福湖、命河等核心景區的發展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形成科學完整、布局合理、思路清晰、相互銜接的旅游發展“大規劃”體系。
(二)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要深入開展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會戰,加快高等級公路、鐵路和通用機場規劃建設,完善提高縣鄉村公路等級,全力推進景區景點道路連接聯網,改造景區景點的配套設施,切實增強旅游環境承載能力,全力打造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版”。
(三)加快旅游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加快投入全縣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建設,著力建設長壽健康食品工業園區、國際性綜合保健養生醫院、瑤族文化風情園等設施,切實加強中英文旅游標志、旅游信息網絡平臺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旅行社服務標準化建設,不斷優化旅游公共服務發展環境。
(四)加強人才培養
加強旅游專業職業培訓。重點依托桂林旅游學院、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河池學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和巴馬職教中心等區內外高校、大專、職業院校,并依托高校國際資源,建立國際化生態養生旅游發展人才培訓機構體系,設立專家顧問組,提供指導以保證其培訓出有用和適用的各類人才,不斷調整培訓內容以適應生態養生旅游的發展需要。
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制定相關政策,多渠道、多形式重點引進和培養熟知地質地貌、長壽現象、民俗文化、保健養生等專項知識的人才,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的飯店管理、旅行社經營、職業經理、營銷策劃、旅游外語等方面的緊缺人才,鼓勵區內外院校畢業生到旅游區從事生態養生旅游行業工作,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積極構建旅游人才發展平臺,建設旅游人才小高地。
建立旅游人才教育基地。依托巴馬長壽文化研究所,建設示范性國家級生態養生旅游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巴馬國際旅游學校,并利用河池學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巴馬職教中心等院校資源,將巴馬建設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生態養生旅游產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旅游師資培訓基地;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對當地居民進行導游知識培訓,建立民族旅游人才培訓基地。
(五)加快打造旅游品牌形象
加大宣傳旅游促銷力度,要整體策劃設計以 “長壽圣地·養生天堂”為主題的旅游形象,開拓全縣旅游市場,要創新宣傳方式,融入區域合作。同時加強行業管理,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使之符合巴馬旅游定位的要求。要加大綠色長壽食品及相關長壽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管理投入。打造生態長壽文化精品,提升綠色長壽食品檔次,規范綠色長壽產品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綠色長壽食品和產品的行為,促進全縣生態長壽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巴馬旅游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
(六)加強生態旅游資源保護
加強對盤陽河、賜福湖等水域的保護,劃定保護范圍,在保護范圍內嚴禁毀林開山、采石、采礦等改變地形地貌的活動,嚴格限制開發強度,嚴禁建設與環境不協調的設施;加強水土保護生態建設,制定《盤陽河保護條例》,編制《盤陽河保護與控制規劃》,建設盤陽河沿河村屯污水處理系統,加大對盤陽河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加強河道整治與管護;整治賜福湖水域及周邊生態環境,逐步取消網箱養魚,營造良好的水域生態和景觀環境;在盤陽河、賜福湖等水域可視范圍內及旅游風景區加強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特別是加強水域兩岸裸露山頭植被的恢復,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加強對百魔洞、百鳥巖、水晶宮等巖溶山水景觀和生態良好地區地質地貌、森林植被、水域風景的保護,禁止在可視范圍內炸山采石、破壞森林植被;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旅游線路等設施建設應避開核心保護資源,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加強長壽村屯的規劃建設管理,加強對長壽村屯的環境綜合整治和村屯風貌控制,完善長壽村屯基礎設施,嚴格控制長壽村建筑物的高度和體量;嚴格控制坡月村、巴盤屯等長壽村屯的民居旅館數量,合理確定長壽村屯的旅游環境容量,使接待的游客人數符合當地的實際接待能力,建立保護與開發的良性發展機制。
[1]韋倩嬋.巴馬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及法律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2]張義,韋廣雄.生態旅游與生態倫理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0(8):109-111.
[3]黃璐.巴馬發展長壽養生旅游SWOT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4(4):56-59.
[4]2015年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R].2015-04-07.http://www.bama.gov.cn/zfxxgk/content.phpArticleid =47284&Cateid=003031.
河池學院2015年碩士專業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專項課題“巴馬縣生態旅游發展研究”(2015LG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