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澤林 王 勇
(江蘇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祖沖之祖籍及其家族影響新探
紀澤林 王 勇
(江蘇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史書關于祖沖之祖籍的記載不盡相同,《南齊書》載為“范陽薊人”,而《南史》卻作“范陽遒人”。結合史書對祖氏家族其他名人的記載,以及歷史地理沿革,考出當以“范陽遒人”為是。祖沖之、祖暅父子的科學貢獻離不開祖氏家庭的影響。祖氏家族優越的地位、優良的家族文化對祖沖之、祖暅父子的生活、品性和成就取得都產生重要影響。
祖沖之 祖籍 遒人 祖暅 家族文化
祖沖之(429―500)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文學家,尤其在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有著非凡的成就。
祖沖之出身于顯赫的范陽祖氏家族。然而,關于祖沖之的祖籍在《南齊書》和《南史》中卻有不同記載。《南齊書》卷五十二《文學·祖沖之傳》記載:“祖沖之,字文遠,范陽薊人也。”[1]903而《南史》卷七十二《文學·祖沖之傳》卻稱:“祖沖之,字文遠,范陽遒人也。”[2]1773《南齊書》稱“范陽薊人”,而《南史》卻作“范陽遒人”,唐代李延壽編《南史》的重要史料來源是南朝蕭子顯的《南齊書》,既然二書的史料具有淵源關系,且都是可信度相當高的“正史”,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祖沖之的祖籍究竟在哪里呢?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戰亂,祖氏率族遷居江南。當時,祖氏名流輩出,如祖納、祖逖、祖約、祖臺之等皆聞名于世。其中,祖臺之即祖沖之的曾祖父,在《晉書》中有傳。《晉書》卷六十五《祖臺之傳》:“祖臺之者,字元辰,范陽人也。”僅記載其為范陽人。祖納在《世說新語》、《晉書》等史料中都有記載。《世說新語·德行》第26條“祖光祿少孤貧”,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曰:“祖納字士言,范陽遒人。九世孝廉。納諸母三兄,最治行操,能清言。歷太子中庶子、廷尉卿。避地江南,溫嶠薦為光祿大夫。”[3]23在祖氏家族中,祖納的弟弟祖逖可能更為人所熟知,他以“聞雞起舞”的典故而垂名千秋。《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傳》記載:“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人也。”[4]1693而祖約則是祖逖的弟弟。《晉書》卷一百《祖約傳》:“祖約,字士少,豫州刺史逖之弟也。初以孝廉為成皋令,與逖甚相友愛。永嘉末,隨逖過江。”[4]2625可見祖沖之的曾祖父祖臺之和祖氏家族中著名的三兄弟祖納、祖逖、祖約皆源出范陽,且史書明確記載祖氏三兄弟為范陽遒人。
會不會還有這樣一種可能,“薊”和“遒”是范陽轄屬的同地異名呢?《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涿郡》:“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屬幽州。”“涿,桃水首受淶水,分東至安次入河。”顏師古注:“應劭曰:‘涿水出上谷涿鹿縣。’師古曰:‘淶,音來。’”又:“逎,莽曰逎屏。”注:“師古曰:‘逎古遒字,音字由反。”[5]1577-1578《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廣陽國》:“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莽曰廣有。”廣陽國屬縣之一:“薊,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5]1634“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顏師古注:“薊縣,燕之所都也。勃,勃海也。碣,碣石也。”[5]1657由此可見,在漢代,“薊”屬廣陽國屬縣,而逎(遒)屬涿郡屬縣,顯系二地。《后漢書·郡國志五·幽州·涿郡》,載其屬縣“涿,逎侯國”[6]3236。《后漢書·郡國志五·幽州·廣陽郡》載其屬縣:“薊本燕國。刺史治。”[6]3527據此,東漢時,“逎”屬涿郡,“薊”屬廣陽郡。《晉書》卷十四《地理志上·幽州》:“范陽國,漢置涿郡。魏文更名范陽郡。武帝置國,封宣帝弟子綏為王。”所統八縣為“涿、良鄉、方城、長鄉、遒、故安、范陽、容城。”[4]425又:“燕國,漢置,孝昭改為廣陽郡。”所統十縣為“薊、安次、昌平、軍都、廣陽、潞、安樂、泉州、雍奴、狐奴”[4]425。魏晉時,“遒”屬幽州范陽,而“薊”屬幽州燕國。《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上·幽州·燕郡》:“燕郡,故燕,漢高帝為燕國,昭帝改為廣陽郡,宣帝更為國。后漢光武并上谷,和帝永元六年復為廣陽郡,晉改為國,后改。”所領五縣有:“薊,二漢屬廣陽,晉屬。”[7]2475又《幽州·范陽郡》:“范陽郡,漢高帝置涿郡,后漢章帝改。”所領七縣有:“涿,二漢屬涿,晉屬。有涿城、當平城、鸞城。”“范陽,二漢屬涿,晉屬。有長安城、范陽城、梁門陂。”“遒,二漢屬涿,晉屬。有遼城、南北二遒城。”[7]2476由此可知,東晉南北朝時“薊”屬“燕郡”,而“遒”屬“范陽郡”。歷史上,“薊”和“遒”歸屬不同郡(國)。
通過以上對祖沖之曾祖和祖氏宗族名人祖籍的史料分析,結合“薊”、“遒”的歷史地理沿革考察,“薊”在歷史上不屬于范陽,祖沖之的祖籍當為范陽遒縣而非范陽薊縣,《南齊書》記載有誤,而《南史》后出轉精,當可信從。
祖沖之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文學等領域都有彪炳史冊的卓越貢獻,這和祖氏家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祖沖之與祖納、祖逖、祖約等名流同宗同族,在其個人成長過程中,無疑會受到同祖先賢的影響。如祖沖之對圓周
率的復雜計算不避繁瑣,對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水碓磨、指南車、千里船的精心設計和制造,從中似乎可以看到祖逖“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勤奮精神、愛國之志。此外,祖沖之的曾祖、祖父、父親皆世代在朝為官,對他的成長和成就的取得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南史》卷七十二《文學·祖沖之傳》:“曾祖臺之,晉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請。”[2]1773曾祖父祖臺之任晉侍中,得以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與聞朝政,可見深受皇帝親信和器重。這對祖氏家族地位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祖氏后人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家族文化氛圍。《晉書》卷七十五《祖臺之傳》:“祖臺之字元辰,范陽人也。官至侍中、光祿大夫。撰志怪書行于世。”[4]1975據《隋書·經籍志》等記載,祖沖之撰有志怪小說《述異記》十卷,這或許受到其曾祖祖臺之的影響。祖沖之的祖父祖昌,任宋大匠卿,負責朝廷營建之事。這為祖沖之在機械設計與制造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晉代以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為奉朝請,南北朝設奉朝請以安置閑散官員。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任奉朝請這一清閑之職,對祖沖之的才能和性格養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祖沖之一生不慕榮利,不阿諛權貴、不迷信權威,潛心科技發明創造都能見到其父祖的身影。
祖沖之正是在這樣家族環境中長大,所以才有日后的巨大成就。《南齊書》、《南史》祖沖之本傳皆稱其“稽古,有機思”。祖沖之繼承了先賢的研究成果,但又不囿于成見,在數學、歷法、機械制造上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祖沖之繼承劉徽割圓術的方法,將圓周率(π值)的計算精確到了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達到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祖沖之在潛心研究古歷法的基礎上,通過天文觀測和縝密推算,糾正了當時通行歷法的錯誤,制訂出更科學的“大明歷”。此外,祖沖之還將失傳的指南車重新制造出來,祖沖之制造的自動化裝置,“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并發明千里船,“于新亭江試之,日行百余里”[1]906。此外,在著述方面,祖沖之還留有《安邊論》、《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九章》、《綴述》數十篇等,但著作多已失傳。
祖氏家族的優良家風經祖沖之的傳承,在其子祖暅身上仍然得到很好地體現。祖暅在繼承父親數理成就的基礎上發明了“開立圓術”,后世尊稱為“祖暅原理”。所謂“祖暅原理”,乃是由球體積求直徑的方法,祖暅提出“緣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7],意即兩同高的立體,如果在等高處的截面相同,則體積亦相等,這比西方意大利人卡瓦列利(B. Cavalieri,1598-1647)提出的類似原理早一千一百多年。祖暅還曾先后三次上書推薦其父祖沖之制訂的 “甲子元歷”(即后世所稱“大明歷”),最終祖氏歷法得以在梁天監九年(510)由朝廷頒行全國。《隋書》卷十七《律歷志中》:“梁初因齊,用宋《元嘉歷》。天監三年下詔定歷,員外散騎侍郎祖暅奏曰:‘臣先在晉已來,世居此職……宋大明中,臣先人考古法,以為正歷,垂之于后,事皆符驗,不可改張。’八年,暅又上疏論之。詔使太史令將匠道秀等,候新舊二歷氣朔、交會及七曜行度,起八年十一月,訖九年七月,新歷密,舊歷疏。暅乃奏稱……至九年正月,用祖沖之所造《甲子元歷》頒朔。”[8]416-417由此可見,祖沖之歷法得以推行,一方面和祖沖之的精確推算分不開,另一方面要歸功于其子祖暅的不懈努力。據《隋書·天文志上》記載,祖暅還造八尺銅表,以“揆測日晷,求其盈縮”[8]524。祖暅還著有《天文錄》三十卷、《漏刻經》一卷、《祖暅權衡記》等,分別記載于《隋書·天文志》、《經籍志》。
祖沖之和東晉名流祖納、祖逖、祖約皆祖出范陽遒縣,祖氏家族約略在西晉永嘉末年率族徙居江南。祖沖之的曾祖父祖臺之,祖父祖昌、父親祖朔之世代為官,為祖沖之及其子祖暅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家族環境。祖氏家族的勤奮、愛國、潛心鉆研等優良品質,對祖沖之父子在科學上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積極影響。
[1][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唐]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漢]班固,等.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北齊]魏收,等.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晉]劉徽,注.(唐)李淳風,注釋.九章算術[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01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510299074X)“祖沖之科學人文成就研究”階段性成果。指導教師: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