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麗
摘 ? ?要: 生態產業鏈具有自然擴大資源,提高資源生產率,增長社會經濟效益的作用,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系統創新活動。隨著產業信息化及信息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作為信息機構之一的圖書館,社會職能逐漸趨向多元化、產業化。因此建立生態產業鏈視域下的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是降低成本,實現資源共享,保護人類文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 生態產業鏈 ? ?館際互借 ? ?模式探討
生態產業鏈指依據生態學原理,以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為宗旨,為提高資源基本生產率和滿足社會需要為主體,對兩種以上產業的鏈接進行改造,并開創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系統的系統創新活動[1]。隨著我國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新型學科不斷出現,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不斷呈現多樣化,再加上出版物價格突飛猛漲,單個圖書館在經費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館際聯盟,采取館際互借模式,達到資源共享,滿足讀者多樣性需要的目的。因此建立生態產業鏈視域下的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是降低成本,實現資源共享,保護人類文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有力保障。
1.生態產業鏈內涵
1.1生態產業定義
生態(Eco-)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指家(house)或者生存環境。簡而言之,生態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2]。當前,生態學理論已經衍射到社會各行各業,人們常用“生態”定義一些健康、美好、和諧的事物,如生態食品、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文明、生態倫理、生態道德標準等。生態指向物種的多樣性和平衡性。
產業指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3]。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以技術經濟為基礎,同類屬性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在供求、企業、效益等方面的關聯。各產業部門從不同角度關聯和相互對接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關聯和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像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均衡及和諧發展[4]。
生態產業鏈指依據生態學原理,以恢復和擴大資源存儲量為宗旨,以提高資源利用效能和滿足社會需要為主體,對兩種以上產業的鏈接進行改造,并開創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系統的系統創新活動[1]。
1.2生態產業鏈的基本要求
1.2.1有利于擴大資源存量
生態產業鏈有利于擴大資源存量,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和對各產業部門具有無形約束力的特點,開發與運行原則和宗旨必須以維護和保持整個生態產業系統的良性循環,以獲取最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以擴大生態圈內自然資源為歸宿,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和能力。
1.2.2有利于提高資源效能
生態產業鏈有利于提高資源效能。生態產業鏈通過對產業各部門之間的鏈口設計和實施,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能,從而在產業整體層面上保障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也是生態產業鏈運行的終極目標。
1.2.3符合社會長期性發展需要
生態產業鏈必須符合社會長期性需要。同屬性的各產業部門都具有社會屬性,生態產業鏈的設計應該具有社會性,即它根據社會發展的長期性需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環節建立合理的商業秩序,維護和保障生態產業鏈上各環節有序發展。
1.2.4具有創新性
生態產業鏈具有創新性。生態產業鏈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生態經濟為約束力,對兩種以上同屬性的不同產業之間鏈接口的結構、運行、管控模式進行規劃和設計,并設計出符合生態產業化理論和運行規律的,在技術、管理和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創新性的系統創新工程。
2.生態產業鏈視域下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
圖書館館際互借是單個圖書館之間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服務模式之一,本質是通過館際互借對處于獨立、分散狀態的文獻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和組合利用,這種調配和組合有利于擴大單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存量,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效率,是適應社會長期性發展需要的創新活動。依托生態學及產業鏈理論,根據圖書館服務工作的相關環節在服務鏈環上所處位置可構建橫向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縱向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及混合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
2.1橫向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
橫向產業鏈原理指選擇同類同屬性企業中的優區位企業為中心,對鏈環上同類同屬性的其他企業進行約束,以提高企業的集中效度,提升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強該產業鏈對市場的控制力,以提高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5]。
圖書館服務亦可根據橫向產業鏈理論構建橫向館際互借模式。即以區域性的同類同屬性優區位圖書館或文獻提供中心作為資源收藏和服務的集中點,對圖書館資源共享產業鏈上相關事項進行統一管理,其他圖書館或文獻提供中心與之共同組建館際互借服務網絡,參網成員單位均可向其他館或中心索取所需文獻,同時有義務為其他成員單位提供文獻互借服務[6]。如2009年組建的“福州大學城圖書館聯合體”就是以福州大學為優區位,聯合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江夏學院、閩江學院等8所高校構建的橫向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7]。
2.2縱向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
縱向產業鏈原理指相關產業部門構建上下游企業關系鏈,上游企業以縱向形式向下游企業施加約束力,統一監管,使之形成一體化或準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最終通過產量或價格控制,實現縱向產業利潤最大化[8]。
根據縱向產業鏈原理,為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圖書館界可建立由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或文獻供應中心集中向下游信息服務部門提供文獻保障服務。即下游信息服務部門直接向上游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或文獻中心提出申請,上游部門通過自身館藏或從他館收集文獻信息后提供給申請方。如國家級的圖書館或中心要對下游地方圖書館藏隨時監控,并及時拾遺補缺,對下游館的聯合編目、統一管理標準等。
2.3混合產業鏈館際互借模式
混合產業鏈原理指和本產業緊密相關的企業進行一體化或約束,既包括橫向整合又包括縱向整合,是兩者的結合。
信息行業內非同屬性的信息部門聯盟的館際互借模式符合混合產業鏈原理。如加強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研究所和科技情報部門之間的合作,擴大資源共享范圍,滿足讀者需要。高校圖書館硬、軟實力相對雄厚,公共圖書館普及性、大眾性相對較強,研究所和科技情報部門專業性相對較強。因此,通過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研究所和科技情報部門等非同屬性的信息部門橫向聯盟合作,以及同屬性信息部門合作,如不同高校的聯合,不同研究所的合作,不同公共圖書館的合作等,從而形成較完整的綜合性資源共享體系,實現資源互補,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要。
3.構建生態產業鏈視域下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的意義
生態產業鏈視域下構建的新型橫向、縱向和混合型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協調了各館的資源配置,自然擴大了單個圖書館文獻資源存儲量,最大限度滿足了讀者的需要,對圖書館的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具體表現在:一是有利于降低圖書館建設成本。新型館際互借模式通過館藏、人力、技術等資源共享,極大地降低了館舍建設、文獻信息采購、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成本投入,本質上實現了1+1>2的價值增值效應。二是有利于圖書館新產業的出現。為滿足讀者多樣性的需要和提高館際互借質量,圖書館應將文獻信息進行再生產,加速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社會生產力,產生和增長社會經濟效益。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綜合學科,為適應新學科、新用戶的需要,圖書館通過設計與開發,將文獻信息進行深度加工,重新調整文獻信息的“流”與“序”,形成新的文獻信息交集。四是有利于打造“區域文獻信息品牌”。由于各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歷史、地理等各有不同,圖書館根據區域優勢,建立特色文獻信息數據庫,舉辦特色專題講座,從而打造出“區域文獻信息品牌”。如東北的“長白山專題文化講座”,廣西的“桂東南文化專題講座”、“少數民族文化專題講座”,四川的“戲劇文化專題講座”等。五是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隨著產業信息化及信息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圖書館的社會職能逐漸趨向產業化,并被納入經濟學范疇。圖書館對文獻信息的再加工,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產生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這也是圖書館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總之,在產業信息化及信息產業化的新時代,構建生態產業鏈視域下的圖書館館際互借模式有利于降低成本,擴大文獻信息存儲量,形成區域品牌。是館際之間合作、資源共享的科學、合理、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圖書館自身生存能力和適應社會長期性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尹琦,肖正揚.生態產業鏈的概念與應用[J].環境科學,2002.06.
[2]尹澤凱.生態建筑設計理論導向及實踐研究[J].建筑與環境,2011.01.
[3]楊曉晨.競賽表演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01.
[4]葉問.八百客:走在云端的SaaS實踐者[J].程序員,2009.12.
[5]龔建立,顧炎.我國汽車制造業產業鏈整合模式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26.
[6]閆秀芳,周玉玲.網絡環境下的文獻傳遞服務[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7]姚加惠.福建高等教育“立交橋”構建路徑探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8]楊晨鳴.決勝未來,贏在產業鏈[J].中華紙業,2011.17.
本論文屬于玉林師范學院校級重點課題《網絡環境下我國高校圖書館館際互借規則問題研究》(2012YJD0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