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 ?要: 為了進一步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步伐,滿足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我院通過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嘗試實施開放式教學,探索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體現我院辦學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開放式教學 ? ?實施應用
一、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必要性
根據教學內容與形式同各種外界環境因素的聯系程度的不同及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意獲得方式方面的不同,教學模式可分為開放式教學與封閉式教學。封閉式教學大多著眼于系統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教學中,更多強調教材和教師的作用,往往以“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開放式教學吸收了現代教學理論成果,主要是科恩(R.C.Cohn)的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模型和斯皮羅(Spiro)的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適應學生自主創新性發展的需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為主的一種貼近社會、接觸生活、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觀。
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沿用以教材為主、以課堂為主、以教師“滿堂灌”為主的封閉式教學模式不同,開放式教學更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學內容、目標、空間和過程等的開放,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為著力點,促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致力于為教育者和教學活動提供開闊的平臺和發展空間。這既避免了傳統封閉式教學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和全面發展的弊端,又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訴求,是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的忠實堅守。因而,在我國,開放式教學已在各課程教學中得到逐步推廣,并逐漸彰顯出巨大優勢。
二、開放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近年來,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對開放式教學進行了嘗試。現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開放式教學實施情況,總結如下幾點。
1.開放教學內容
以往,我們一直過分注重教材,將其視為唯一的教學內容,這既使得教學內容被極大限制,又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千篇一律”。開放式教學則視教材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學內容的全部,倡導教學中不過分追求原有知識體系的完整,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適當地將教學內容刪減,或對相關章節進行調整,重新編排順序,甚至對教材中的教學單元進行重組、整合。我院的理論專題教學就遵循這樣的思路,除了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對重大問題和基本線索講解,將學生感興趣的和更具現實意義的具體問題,作為專題講座的擴展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針對《綱要》所授內容與中學歷史課內容相近的問題,通過理論專題教學,側重歷史理論、歷史規律的把握,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然性,既避免了知識上的重復,又解決了《綱要》教學面臨與中學歷史課教學的銜接與深化的難題。針對文、理科學生歷史知識的基礎不均衡和需求差異,在教學內容上區別對待,既滿足了文科生要求更具理論性、更有深度的學習,重在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訴求,又順應了理科生、藝術類學生歷史知識普及的教學現實,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2.開放教學方法
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變遷的成長環境中,他們個性獨立,行事自我;他們思想活躍,行為開放,面對這樣的學情,如果采用傳統的封閉式、灌輸式教學,則勢必遭到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開放式教學從大學生思想多元化、個性多樣性的現實出發,推出多元化教學,立足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努力為學生提供交流思想、碰撞觀點、自我表現的舞臺與空間,在這個舞臺上,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各自思想的交流和彼此的汲取,實現自我反思和自我發展。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采用情境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合作交流法等,給學生寬松、開放的感受。
情境式教學法,是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其中深入體會感受,進而深入學習的教學方法。如在講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時,選擇影片《甲午大海戰》創設情境。在放映電影之前,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生觀影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彼此交流自己的感悟,在交流中產生分享、碰撞,最終實現直接認知。很多學生體會到武器裝備的先進僅是戰場角逐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指揮和投入。在甲午大海戰中,清軍的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實力不相上下,一線指揮人員素質也勢均力敵,但兩國政府特別是兩國元首對待戰爭的不同態度才是問題的關鍵。當看到明治天皇為了動員全國上下為海軍募集資金而先從皇室收入中拿出10%,引得官員富商紛紛慷慨解囊,而慈禧太后為了自己60壽誕不惜挪用海軍軍費致使海軍六七年間未添置一艘新式戰艦時,大家憤慨不已,對戰爭的結局也能預想,從而體會到社會制度的腐敗才是導致中國人民反侵略失敗的根本原因。更有同學將其進一步提升,得出在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中,“落后就要挨打”、“與時俱進、順應潮流才能生存”的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思想的碰撞產生開放式教學效果。
討論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認識某個問題、獲得某種真知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的方法。其優點在于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獨立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講授“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在中國近代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中國近代社會演變”一節時,鑒于大學生在中學歷史課上對這個問題有所涉及,并有一定基礎的學情,選擇討論教學法比較合適。具體來說,將學生分成不同討論小組,要求他們在以往學習和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概括出西方列強對中國近代社會的侵略的基本情況,并分析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教師適時給予引導,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雙重影響”的辯證分析的方法。學生各個小組進行合理分工,收集材料、討論分析、撰寫討論稿,并派出代表學生上臺闡發觀點。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紛紛感覺對以往學習的知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理解,并具備了深入分析的能力。“雙重影響”的辯證分析方法也成為學生以后分析問題、思考現實的常用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交流合作法,是按照一定的主題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形式安排組織學習,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團結協作,并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問題的設計、開發、管理的過程,從而讓學生系統學習、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它破解了大班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很難交流互動,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學生的參與,促成了學生間思想的溝通和交流。在《綱要》課教學內容基本完成的基礎上,我們組織了“精彩一課”的實踐內容,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根據本學期學習的內容,選擇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生的某個歷史事件或某位歷史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分析,最后制成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在選擇研究對象、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深入探討一些學術上尚未定論的熱點問題。通過這樣的交流和探討,使大家對所研究的課題的理解更加全面、理性,避免了認知的單一和狹隘。而且,為了制作出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學習小組內集思廣益,全員動員、相互配合,使學生的組織協作能力、文章撰寫能力與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等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鍛煉。
3.開放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激勵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的評價;過于注重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開放式教學堅持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理念,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評價方法也更為人性化,做到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近年來,我院在《綱要》課教學中,采用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辦法對學生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平時考核包括考勤、回答問題、參與課內實踐等項目;期末考試避免了考查過多的死記硬背的知識,側重于檢查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情況和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基本實現了成績評定的客觀、公正、科學、合理。
三、開放式教學的教學效果
開放式的教學內容,改變了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說教”的固有認識,更具針對性和現實性的解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到課率明顯增加。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師生之間溝通增多,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更為可喜的是,考風有明顯改善,不及格率明顯下降。因為以往的考試只重視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導致許多學生鋌而走險,采取作弊的方法,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考場作弊成風,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綜合成績的評定體系,使學生的備考壓力減輕,更重視平時學習,有了一定比例的平時成績的保障,即使最后期末試卷上答得不是太好,也不用過于擔心,最終使學生不及格人數明顯下降,考風也隨之改變。
但在實施中,開放式教學也有需要注意和改進之處。從學情上來看,由于《綱要》課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一新生剛剛從偏重于應試教育環境的中走過來,被動學習在他們中普遍存在,學習習慣難于適應開放式教學的要求,這就無形中對教師的引導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師組織和管理能力不夠,則直接影響開放式教學的效果。同時,《綱要》課課時較少,普遍是大班授課,難于使大多數學生親身體會到參與課堂的樂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開放式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更為重視平時,更多看重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積極主動性,努力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是今后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重要任務。另外,由于安全、經費、交通、時間等條件的局限,課外實踐活動在組織上相對困難,因此,目前我院的開放式教學仍以校內活動為主,甚至多局限在課堂上,使開放式教學的開放性難以充分實現。因此,切實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經費,為擴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保障機制,能夠真正的“走出去”,不僅是開放式教學的應有之義,而且可以使學生充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是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高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徐曉放,夏春德.論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158-160.
[2]朱曉鴻.開放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2):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