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辰

學習民族音樂多年,并擁有國際化視野,龔琳娜看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她要通過“聲音行動”,把中國的聲音唱到世界上,并通過系統的研究傳承下去
2015年春天,回國定居五年的龔琳娜望著窗外的霧霾天,感覺自己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她狀態低沉,“透不過氣”,天天流眼淚。
先生老鑼看到她這個樣子,勸她“找個地方趕緊跑”。
她馬上聯系了李小峰,秦腔表演藝術家,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很快,她就去到西安,住在李小峰家里。
李小峰家旁邊就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樓上樓下全是唱秦腔的”。幾天時間里,龔琳娜跟著李小峰,吃著涼皮肉夾饃,拜訪各路秦腔名家,聽劇團排練。整個人都浸泡在秦腔的世界里。
一聲聲秦腔高聳入云霄,高亢,粗獷,龔琳娜一下子活了過來。她感到“解饞”,“釋放”,“身心舒爽”,把心中的喜怒哀樂一氣兒都吼了出來。
“如果我不學習這些新知識,就會覺得自己枯竭了。”拜訪完李小峰,不久龔琳娜又南下拜訪了昆曲名家柯軍。
龔琳娜的練歌房里掛著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有她要挖掘的中國音樂寶藏,各地的民歌、戲曲;京劇,黃梅戲;南派、北派……
在這樣的狀態里,龔琳娜感到生命是“存在”的,如果沒有目標,她會覺得自己是“行尸走肉”。在位于鳥巢附近的音樂工作室,龔琳娜看著《中國慈善家》記者的眼睛,“如果什么追求都沒有,我看著這樣的人的時候,覺得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你們現在還覺得《忐忑》雷人嗎?”
要活得“有意思”,龔琳娜得主動出擊,她要通過“聲音”展開行動。
2015年下半年,龔琳娜大江南北跑了20多所高校,為大學生唱談古詩詞音樂,也分享自己的藝術和生命故事。
一出場,她就讓大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從丹田運氣,發聲,“哈!哈!哈!”龔琳娜氣息飽滿,聲音扎實,一張口就震撼全場。那是多年來她每天早起堅持練聲積累的結果。她讓學生們一口氣不停歇,喊上五分鐘。
唱談會現場,她親自示范京劇、黃梅戲、秦腔、歌仔戲等不同戲曲種類的唱腔,隨后演唱一段《忐忑》,問大家:“你們現在還覺得它雷人嗎?”
因《忐忑》成名,龔琳娜的歌多被冠以“神曲”之稱。實際上,《忐忑》是老鑼從中國傳統音樂中汲取靈感,創作的一首嚴肅音樂。剛拿到老鑼的曲譜時,龔琳娜也為這首節奏極快、上下翻飛的歌頭疼不已。為了把它唱好,龔琳娜只好從傳統戲曲中借鑒唱法和表演形態,最后才找到合適的表現方式。
《忐忑》紅透網絡的時期,諸多翻唱版本搞笑夸張,但很少有人能表現其精髓。高難度的演唱,令歌壇天后王菲也無奈放棄,并感慨:“開始嘮嘮叨叨,后來瘋瘋癲癲,直至最后仰天長嘆,棄世登仙。”
“我并不是講這首歌,而是講背后怎么傳承,讓大家了解它的珍貴。”龔琳娜用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們置身音樂其中去感受。除了戲曲、民歌,她演唱了老鑼創作的一系列古詩詞音樂作品,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花非花》等。
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龔琳娜每唱一首歌,都讓孩子們上來跳舞。跳《花非花》時,孩子們滿臺跑,臺下的觀眾哈哈大笑。龔琳娜啟發孩子們,“你們覺得這首歌是一個動作多的,還是少的?”所有人都認為是少的。第二遍再唱,臺上的孩子安靜下來,在音樂里感受著詩歌的意境,沒有人再笑,大家都投入進去了。
中國的聲音在哪里呢?
擁有66萬微博粉絲的龔琳娜,在自己的微博上開了個置頂討論區,跟網友們討論如何發聲,如何把歌唱好。她這樣做,是因為痛心當代藝術教育的死板,“技術第一,缺少心領神會。”
龔琳娜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她發現目前中國的聲樂教育里,幾乎都是美聲唱法,它有一套自己“強大的”科學理論系統。而全國各大藝術學院的音樂系主任也多半留學歐美,在實際教學中更為重視美聲發聲方法的推廣。
而中國的聲音在哪里呢?
音樂學院里西洋唱法占了主導,民間老藝人相繼離世,當下多是流行歌曲,機器代替了一切,也沒有人喊勞動號子了。年輕人早早地出來打工,聽著城市民謠,也無法學到自己家鄉的山歌。
龔琳娜看到中國歌手與西方歌手合作民歌《茉莉花》時,用花腔演唱,她嘆息,“我們最美的不用,非要證明自己是國際化的。”她意識到,“如果再不把中國這些聲音的方法論留下來,告訴人們是怎么唱出這些聲音的,它有什么美,就會斷層了。”
龔琳娜決心發掘和搶救。“現在不是我們的(聲音)系統不強大,而是系統太多,京劇,黃梅戲,南派、北派,一多吧,很難傳播。”她準備把百家的“科學性”都弄出來,以聲樂概念,借西方如“頭腔共鳴”之類的說法,把中國的戲曲和民歌唱法整理出來,為音樂學院提供一套可實行的教學系統。
“如果在我的生命中,能把這個系統建立起來,那么中國的聲音是不是就可以留下來,傳下去了呢?”
龔琳娜感覺到這是她的使命所在。她把自己的所有嘗試和實踐都稱之為“聲音行動”。
2010年回國伊始,她在全國召集了30多位學習民族聲樂的年輕人,一起學習傳統聲樂演唱方法,探索新的演唱方式,共同采風、舉辦音樂會。2011年,她受邀擔任“快樂女聲”12強的音樂指導,用“龔式唱法”幫助選手們提高音樂技巧。次年,在參加央視《夢想合唱團》期間,她從家鄉貴州挑選了20幾個有歌唱天賦的年輕人,組成了“大白嗓合唱團”,參與公益演出。
“聲音行動,就是把中國民族音樂的聲音,唱出來,傳下去。”龔琳娜常常走到哪兒,唱到哪兒。每周她都在小區里教老年合唱團練聲。作為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志愿者,她也教打工子弟的孩子們唱歌。不久前,她參加河北省舉辦的惠民書市,本是跟市民分享自己的新書《自由女人》,結果現場她吟唱《靜夜思》,演繹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還邀請所有觀眾一起練氣喊嗓,一時間全場沸騰。endprint
“與其尋根,不如扎根”
龔琳娜五歲登臺唱歌,大學畢業時曾獲“民歌狀元”稱號,畢業后參加青歌賽拿了銀獎。看似前景光鮮,她卻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當時的民歌歌壇,充斥著“千人一聲”。一次,龔琳娜錄完歌,不愿意假唱,放棄了演出機會,后來她看到另一個歌手出現在晚會上,電視機里播放的卻是她的聲音。
轉折出現在認識老鑼后。老鑼邀請她一起“玩音樂”,他們和朋友組了樂隊,唱原創新歌,并受邀在歐洲的音樂節上表演。
歐洲演出期間,龔琳娜越來越困惑自己的音樂“根性”。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最受關注的中國音樂常來自少數民族,貴州出生的龔琳娜從小就會唱苗歌、侗歌,但她的血統并不屬于這兩個民族。在和其他國家民族歌唱家交流的過程中,她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傳統。
德國人老鑼也有類似的困擾,但熱愛中國音樂的他很快想明白了,他告訴龔琳娜,“與其尋根,不如扎根。”
二人開始從漢族的古典思想和哲學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養分。2004年,他們開始創作中國的古詩詞音樂,由老鑼譜曲的《庭院深深》《靜夜思》《將進酒》等作品,陸續問世。
老鑼創作中國古詩詞音樂的方式很特別,他從英文、德文資料中研究詩人的生平及思想,把詩歌標注上平仄,一遍遍念,感受其中的音韻,并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跟中國的學者朋友們交流、探討,最終形成自己的音樂。
龔琳娜在老鑼創作的曲譜中,一下子進入詩人們的世界,“完全會感覺到他們,通到音樂里面找到他們的靈魂。”
李白飄逸,杜甫渾厚,《桃源行》里有王維豐富的浪漫情懷,蘇東坡豪放不羈,李清照細膩多愁……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里,龔琳娜每一次歌唱,都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探尋和體會。
2015年11月,龔琳娜首張古詩詞音樂專輯《唐宋東西》,在醞釀11年后終于發行。專輯名是老鑼起的,他用現代西方電子音樂的氛圍和節奏,和東方韻律進行了穿越時空的融合,有評論稱“激活唐宋,打通東西”。
老鑼目前正在創作的《中華安魂曲》,是對屈原《九歌》的一次大型創作。龔琳娜唱屈原的《山鬼》,被評論界稱為“女巫”附身,她忘掉自己,用自己全然打通的聲音技巧,專注在每句歌詞的處理中,也感受著屈原的精神世界。“原來只知道他投江自殺,不能實現自己,我認為在那個時代,他覺得他的生命已經可以了,要融到一個更大的境界里去了。”
在鋼琴家、音樂教育家趙曉生看來,“龔琳娜是中國女歌唱家中,音域最寬闊,表現力最豐富,生旦凈丑通吃,古今中外合璧,進取心強,藝德嚴誠的一位。”他也欣賞老鑼,“在許多方面,中國作曲家應該向老鑼好好虛心學習,他做了許多有益有效的試驗與開拓。”
龔琳娜也發現了自己和老鑼的能量,“他什么曲都能寫,我什么曲都能唱”,兩個人又“好學、努力”。龔琳娜和老鑼視自己的音樂為新藝術音樂,她漸漸看到兩人格局的寬廣,并把自己定義為“可以推動這個時代中國音樂發展的一股力量。”
站在世界舞臺上,讓中國音樂放光
龔琳娜唱歌有兩個榜樣,一個是彭麗媛,一個是李娜。
在民族聲樂的道路上,彭麗媛是她從小的榜樣,“她是我們那一輩唱歌的人的偶像。”彭麗媛是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她的畢業演唱會錄像帶龔琳娜反復看了不下數十遍。“她是中西結合的第一個人,實際上已經是在傳承了,把郭蘭英那一代人的探索變得更寬。”
李娜對龔琳娜的影響更多是在聲音表現上。她聽了李娜的《蘇武牧羊》組曲,如癡如醉,半夜睡不著。也是在李娜的聲音里,她看到了中國女歌手對于“象”的突破,于是龔琳娜可以唱《金箍棒》,表現孫悟空的靈動精怪,亦可以唱《武魂》,演繹項羽的霸氣和悲壯。“打破了‘象,就達到神的境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下子中國傳統就懂了。”
過完四十歲生日,龔琳娜覺得自己的藝術生命剛剛綻開,唱歌越來越自如。她把未來十年看成自己的“黃金期”,“二十多歲嗓子好,但是愣頭青,內涵不夠,現在你的技術、經驗、人生經歷都到了一定程度,這十年真的是應該做點事情。”
今年6月,龔琳娜受邀在美國紐約和西方“樂侃”樂團合作,在雙河音樂節上演出了中英文版本的屈原詩詞《云中君》《河伯》與《山鬼》。龔琳娜以英文演唱,用的是純正的中國民歌和戲曲的聲腔,《紐約時報》評價:“她的歌聲將傳統與當代的風格融合,扣人心弦,極富感染力。毫無疑問,龔琳娜是當晚舞臺上最閃耀的巨星。”
龔琳娜內心的藝術標準是比約克(藝術和流行結合)、卡拉斯(技巧)、席琳·迪翁(流行、大氣)三者優點的結合,她接下來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歌唱家,“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在國際舞臺上能夠站住,有這樣的機會,我就可以讓中國音樂放光。”
彭麗媛仍然是她時刻關注的榜樣,她看到新聞報道彭麗媛出訪美國時,親自示范教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唱中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非常激動,“她肯定很著急,也希望中國的聲音有更多的人發現。”
她看到時代的趨勢,“世界都在期待中國,經濟已經影響全世界了,也期待著中國文化的驚艷。”
龔琳娜計劃明年開自己的演唱會,和更多國外一流樂團合作演出,在自己聲音最好的時候,嘗試和探索更多。承接郭蘭英、彭麗媛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推動,龔琳娜告訴自己,“我也要接下這個接力棒,再往下傳,這樣我們中國的聲音,就能一代代往下傳。”endprint